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偕穆苑先孫浣心葉子聞允文游石公山盤龍石樑寂光歸雲諸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偕穆苑先孫浣心葉子聞允文游石公山盤龍石樑寂光歸雲諸勝

作品名稱:偕穆苑先孫浣心葉子聞允文游石公山盤龍石樑寂光歸雲諸勝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吳偉業

偕穆苑先孫浣心葉子聞允文游石公山盤龍石樑寂光歸雲諸勝,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婁東詩派開創者吳偉業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吳偉業 朝代:清代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世居江蘇崑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1]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後人稱之為「梅村體」。代表作品《永和宮詞》、《洛陽行》、《蕭史青門曲》、《圓圓曲》等。

吳偉業他一生寫詩千餘首。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詩餘》,傳奇《秣陵春》,雜劇《通天台》、《臨春閣》,史乘《綏寇紀略》,《春秋地理志》等。 

詩以宗法唐人為主,兼取宋代蘇軾、陸游。《四庫全書總目》評論說:「其少作大抵才華艷發,吐納風流,有藻思綺合、清麗芊眠之致。及乎遭逢喪亂,閱歷興亡,激楚蒼涼,風骨彌為遒上。」頗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後變化。[2]

正文

大道無端倪,真宰有融結。茲山在天壤,靈異蓄不泄。

萬竅凌虛無,一柱支毫末。疑豈愚公移,愁為巨靈拔。

劉根作堂奧,柳毅司扃鐍。誰啟仙人閭,系我漁父枻。

刻鏤洪濛雲,雕搜大荒雪。或人而疴瘺,或馬而蹄齧。

或負藏壑舟,或截專車節。或象神鼎鑄,或類昆吾切。

|

地肺庖丁解,月窟工倕伐。石囷封餱糧,天廚甃涓潔。

重隒累瓿甑,短柱增櫨梲。瓜瓤觚稜剖,木皮槎丫裂。

皚皚黃河水,炎炎崑岡爇。㟏岈舞辟邪,𦧡舑張饕餮。

鬥起聳雲關,一道通箭筈。碧藕玲瓏根,文螺宛委穴。

丹梯躡而上,鬱郁虛皇闕。突兀撐青旻,插地屏障列。

一身生羽翰,百尺跨虹蜺。斷澗吟楓楠,颯爽侵毛髮。

側窺漏日影,了了澄潭澈。雞聲出煙井,乃與人境接。

回思頃所歷,過眼才一瞥。秦皇及漢武,好大同蠓蠛。

《齊諧》不能志,炙輠不能說。酈桑二小儒,注書事抄撮。

陋襲李斯碑,闕補周王碣。關仝亦妙手,惜未適吳越。

嵩華雖雲高,無以鬥巧拙。時俗趁姿媚,煙巒漫塗抹。

妄使傖父輩,笑我驕蟻垤。京江吸金焦,漢水注大別。

流峙合而匯,奇氣乃一發。睥睨五嶽間,誰與分優劣。

扶杖一村翁,眼看話年月。昔逢猶兒童,今見已耄耋。

昨聞縣帖下,搜索到魚鱉。訝彼白鼉逃,無乃青草竭。

卻留幽境在,似為肥遁設。當年綺里季,卜居採薇蕨。

皓首走漢廷,恨未與世絕。若隨靈威去,此處攬藤葛。

子房知難致,欲薦且捫舌。浮生每連蜷,塵界盡空闊。

謀免妻孥愁,計取山水悅。入春桃李過,韶景聽啼鴂。

籃輿累親舊,同載有二葉。穆生老而健,孫郎才且傑。

彼忘筋力勞,我愛賓朋挈。過湖曳輕帆,入寺憩深樾。

老僧諧語笑,妙理攻曲櫱。曉起陳盤餐,飽食非粗糲。

桑畦路宛宛,筍屩行兀兀。快意在此游,失記遺七八。

平湖鋪若茵,盤石几人歇。蹲踞當其旁,拒戶相支遏。

黝黑聲訇棱,欲進遭嗔喝。側肩僅容趾,腹背供磨軋。

下踹蘚磴牢,上覷崩崖豁。攀躋差毫釐,失足憂一蹶。

前奇慕先過,後險欣乍脫。歌呼雜齠稚,嘻笑視履襪。

君看長安道,高步多蹉跌。散誕來江湖,蒲伏羞干謁。

頭因石文低,腰向山靈折。四月將已近,天時早炎熱。

揮汗何沾濡,驚飆俄凜冽。歸來北窗枕,響入山溜澈。

不寐話夜涼,連床擁裘褐。晚歲艱出門,端居意騷屑。

閒蹤習羈旅,逸興貪放達。跌盪馮夷宮,遊戲天吳窟。

將毋神鬼怒,亟遣風雨奪。勝事滿現前,得失歸勇怯。

衰老偕故人,幸喜茲游決。他年子胥濤,百里聞咤咄,鱣鮪隨風雷,頸鎖金牛掣。

鮫人拭床幾,神女洗環玦。硠磕打空灘,澎湃濺飛沫。

噌吰無射鍾,嘹喨蕤賓鐵。孤客為旁皇,嫠婦為淒咽。

那知捩柁下,我輩行車轍。再拜告石公,相逢慰饑渴。

既從人間世,忍再洪波沒。志怪作大言,嗜奇私神物。

肯學揚馬鐫,願受壺公訣。縮之入懷袖,弄之置盆缽。

栽松龍氣上,蓄水雲根活。長留文士玩,勿被山君竊。

嘗聞岣嶁峰,科斗尊往牒。剝蝕存盤螭,捫索嗟完缺。

此山通巴陵,下有神禹札。後代文字衰,致起龍蛇孽。

我有琅玕管,上灑湘娥血。濯足臨滄浪,浩思吟不輟。

未堪追陽冰,猶足夸李渤。隱從煙霞閉,出供時世閱。

刻之藏書岩,千載應不滅。[3]

作者生平

吳偉業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出生於江蘇太倉的一個讀書人家中。吳偉業出生時,他母親夢見一位身穿紅衣的使者送來會元坊,因此,父母對小偉業寄寓了深切的期望。偉業七歲開始讀家塾,十四歲能屬文。著名學者張溥見到偉業的文章,感嘆地說:「文章正印在此子矣!」於是收留吳偉業在門下受業,傳授通今博古之學。

天啟四年(1624年),張溥創立復社,吳偉業即成入室弟子,名重複社。崇禎四年(1631年),吳偉業參加會試,遭到烏程黨人的誣陷,被指控徇私舞弊,幸虧崇禎帝調閱會元試卷,親自在吳偉業的試卷上批上「正大博雅,足式詭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同年,吳偉業奉旨歸娶先室程氏,榮極一時。陳繼儒描繪當時盛景說:「年少朱衣馬上郎,春闈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貯黃金屋,種玉人歸白玉堂。」(《送吳榜眼奉旨歸娶詩》)張溥也高興地誇獎自己的弟子:「人間好事皆歸子,日下清名不愧儒。」(《送吳駿公歸娶詩》)

崇禎十年(1637年),吳偉業遷東宮講讀官,與溫體仁黨鬥爭劇烈。崇禎十一年(1638年),崇禎帝臨場視學,觀看皇子就學情況,親問《尚書》大義,講畢,獲賜「龍團月片,甘瓜脆李」。十二年(1639年),再遷南京國子監司業。十三年(1640年),升中允諭德(太子官屬)。十六年(1643年),升庶子。這段時期,吳偉業仕途之上春風得意,躊躇滿志,而這一切與崇禎帝對他的殊遇是密切相關的,他從內心感激崇禎帝。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先生里居,聞信,號痛欲自縊,為家人所覺。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兒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顧師軾《梅村先生年譜》)。出於對明王朝的依戀,特別是對崇禎帝的感恩心理,吳偉業在其編撰的《綏寇紀略》中,極力詆毀、攻擊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政府召拜吳偉業為少詹事,居官僅兩月,因與馬士英、阮大鋮等權臣不合,謝官歸里。 對清朝政權,吳偉業開始採取的是消極的不合作的態度,在明亡以後長達十年的時間內,一直屏居鄉里,保持名節

順治十年(1653年),「詔舉遺佚,薦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吳偉業控辭再四,二親流涕相求,不得已乃應詔入都,授秘書院侍講,尋升國子監祭酒。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偉業藉口身體有病,辭官請假歸里。

對這段歷史,吳偉業內心深感恥辱,晚年以仕清為「誤盡平生」之憾事。民國蔣芷儕《都門識小錄》載:「昔吳梅村宮詹,嘗於席上觀伶人演《爛柯山》(即《買臣休妻》),某伶於科白時,大聲對梅村曰:『姓朱的有甚虧負於你?』梅村為之面赤。」他的好友侯方域(朝宗)在順治九年(1652年)貽書相約,終隱林泉,杜門不通。後侯方域去世,吳偉業在《懷古兼吊侯朝宗詩》中萬分悲痛地自責:「死生總負侯贏諾,欲滴椒漿淚滿尊。」

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熱,吳偉業「舊疾大作,痰聲如鋸,胸動若杵」(《致冒辟疆書》),他預感自己不久於人世,便留下遺言:「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險,無一境不嘗艱辛,實為天下大苦人。吾死後,斂以僧裝,葬吾於鄧尉靈岩相近,墓前立一圓石,日:『詩人吳梅村之墓』。」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詩人吳偉業病逝,葬於蘇州元墓山之北。[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