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倘若你的血脈里流淌着石榴灣的血液(帕男)

倘若你的血脈里流淌着石榴灣的血液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倘若你的血脈里流淌着石榴灣的血液中國當代作家帕男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倘若你的血脈里流淌着石榴灣的血液

你出生或不出生在石榴灣,只要你的血脈流淌着石榴灣的血,就註定了你一生背負「石榴灣」三個字,這是你用盡畢生精力也抹不掉印記,也是你一輩子的精神枷鎖——縱使你從茲去不再反顧,但「石榴灣」三個字定能點燃你的愛欲,欲罷不能,因為這是你改變不了的前世今生。

石榴灣三個字本就帶着風情。

「風流意不盡,獨自送殘芳。 色作裙腰染,名隨酒盞狂。」蘇軾說。

「濃綠萬枝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說。

「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可羨瑤池碧桃樹,碧桃紅頰一千年。」李商隱說。

僅舉幾例就夠了,這石榴花亦被時人描繪了讓人覺得這世上只剩下石榴花一種,獨自艷妍。

她說,石榴花是「女人花」。

「一朵佳人玉簪上,只疑燒卻翠雲環」,滿樹紅艷艷的石榴花,像一樹燃燒的火焰,撩撥人的情愫;它不只是火焰,它是一樹詩,撩起人們的浪漫和詩情。掐上一朵石榴花插在發間,那火焰就在頭上閃耀,跳蕩,映襯着黃黃白白的臉,整個人就有了靈氣,有了生動。難怪有些地方,新婚嫁娘滿頭盡戴石榴花: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環,任性的只愛穿着「石榴裙」。女人身上穿戴了石榴花,就有了千般靈動,萬般風情。

石榴花妝扮了女人,女人是世間最美最靚的風情花。

再說「石榴灣」,有沒有石榴不說,還多了一個「灣」字,亦即一河碧水,半灣風情。

灣,從水,彎聲。本義:河水彎曲處。

提到灣,很快想到了「外婆的澎湖灣」——

坐在門前的矮牆上一遍遍懷想

也是黃昏的沙灘上有着腳印兩對半

那是外婆拄着杖將我手輕輕挽

踩着薄暮走向餘暉暖暖的澎湖灣

一個腳印是笑語一串消磨許多時光

直到夜色吞沒我倆在回家的路上

.......

問雲南人的漢人,自哪裡來,十有八九的人告訴你,他來自應天府大壩柳樹灣,這一灣,灣住了大多雲南人子子孫孫的懷想,幾百年來就再也沒有回去過的故鄉。可見,故鄉不是宗教,你卻是它不折不扣的信徒,回家則陳了你一生都不會改變的信仰。

石榴灣可貴處不止一灣。

發端於姑婆山的小河一路奔流,到石榴灣就變得纏綿起來。一彎90度入村,偎依着村、輕撫着岸,像一對熱戀中的情人,千年、萬年不退的熱度,讓人間艷羨。

再90度一彎撞向猴山,頓時呼天嘯地,濁浪排空。

猴山不過幾十米,但這一阻洶湧澎湃而來的西河水,讓其不得不收斂志在必得之勢,一個90度順田疇邊逶迤而去。再與橫山一個擁吻,最後以一彎360度,幾近於圓,像這對戀人依依不捨的從此別過。

這一彎,灣出了西河的驚鴻一瞥。站在橫山坳子俯瞰,即見一彎如圓規繪就,最開心,千百年來,我們罔顧了這瀟湘第一灣。這一灣景最好看的是春秋兩季。春天,山巒綿延,起伏跌宕;田疇阡陌,嵌黃鑲綠;秋天,稻浪金黃,藍天碧雲,綠水青山,青煙裊裊。總以一副豐滿可人的韻致示人,毫不誇張地說,她就是活脫脫的湘夫人現世。

石榴灣,現實並無遍地是石榴樹,但並不影響石榴灣的媚惑,他就是有這般勾魂。

天下有關山,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關山,是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的關山。石榴灣有關山,那是眼可觀手可觸的關山,就在村頭,一邊是西河,一邊是後背山,一條依山開鑿出的車馬道,是通向村裡的唯一道路。雄關必有險道,這關定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別以為這關近在咫尺,卻是遊子心裡的一道牆,牆裡牆外兩重天,一邊是父母親的囑託,一邊是兒女們的牽絆。

正如詩道:

滿宮明月梨花白,

故人萬里關山隔。

金雁一雙飛,

淚痕沾繡衣。

小園芳草綠,

家住越溪曲。

楊柳色依依,

燕歸君不歸?

自此後,這一生就有了揮不去的惆悵,抹不乾的淚水,唱不完的思念之曲。

關上灣子留給了我們太多的童年回憶。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國家在這裡修水壩、架大橋、建電站,開山劈嶺鑿水渠,一幅戰天鬥地的壯觀圖景。可時間將這幅圖景塗改得一塌糊塗:大橋、水渠停建,電站也只發了一兩年的電,就成了遺址。

不過這座大橋還是讓天塹變為通途。

再則,留下的水電站變成了碾米房,方便了十里八鄉的老百姓。

一股汩汩直冒的機坑水讓魚兒歡騰跳躍,每逢春季,魚兒洄水的時候,都選擇在這裡「跳龍門」,人們便以網兜待魚,收穫頗豐。

放學的孩子也一般喜歡在這裡跳水、游泳、扎猛子。炸魚的人也最愛這個灣子,一炮之後,都能賺個缽滿盆溢,更關鍵的是給游泳的孩子有了摸魚的機會。運氣好的,也能撈它個三至五斤,回去討大人的歡喜。

灣子裡最豐富的是蚌殼,在一兩米的水深處,隨便扎一個猛子就可以帶上一大捧,一兩個小時就可塞滿大半個背簍。

回去即可用水煮漲,取出蚌肉。西河水清澈透底,幾近純淨,蚌內也淨無雜質,佐以米酒、蔥、姜爆炒至熟。這河鮮,在我離開石榴灣的30餘年裡就再也沒有過這樣的口福了。

灣子隔河一岸是銀白一片的沙灘,游泳累了,一般都會跑到沙灘上埋沙或曬太陽。少年時,往往裸身不裹,有意無意地把小雞雞露出頭來,比賽誰尿得遠。這一尿有時候還會尿出奇蹟來,會把埋得不深的團魚蛋衝出來,當着意外收穫。

更作的孩子就不用講了,他們玩得更野,野得讓女孩子們臉飛紅霞。

後背山是石榴灣老村人的靠山,是我們童年的最大玩場。所謂靠,這座山是靠得住的,除了藏風聚氣,旺了石榴灣人的風水,其它吃的、玩的應有盡有。以春季盛產最為豐富,竹筍、米篩子、羊奶奶等各種野果。山上有水晶石般的結晶石,有千姿百態的石灰石,還有鐘乳石。

山上可以鑽岩洞,可以躲貓貓,還可以遮風避雨,打尖休息,更可以煨食東西。山上太多的乾柴,但我們更喜歡拾來乾的牛屎,牛屎煨出來的無論是紅薯、豆,還是魚、肉都別有一番味道。牛屎火力溫和,煨或烤都不會致食物焦糊,有煙熏味,反而慢熟,熟得均勻、熟得透徹,熟得色澤錚亮而且散發出一股淡淡的草香。

城裡人沒有這個福氣,就連見個牛屎都會大吃一驚。

浮橋沒了,是石榴灣的一大損失。

這浮橋起於民國,盛於上個世紀。

大路鋪鄉或後來的鎮,東邊的人凡是要到大路鋪、香花井趕鬧子都必經浮橋。

這裡河面大約30到50米,水流平緩,但水深及丈,有的地方更深,據說深不可測。

10來條木船為橋基,用童手粗的鐵鏈固定,鋪上厚厚的木板,便成人畜行道。

有專門的守橋人,我們叫他五伯伯,在他在兄弟中行五。五伯伯嗓門大,好喊渾名,且專等人多時候喊,喊得人家臉紅,直到咬牙切齒。但五伯伯心地好,堂屋裡置一大缸,總是擔得滿滿的水,供來來往往的人歇腳時解渴。

五伯伯還猜拳,猜「天減正」,我父親是他的座上賓,一為兄弟,二為都是本分人家,三為嗜好。他家喝酒,環境絕好,背依鯉魚山,前觀西河橋。屋後百鳥啁啾,屋前清波蕩漾,往來行人,千姿百態,如畫中諸仙。

鯉魚山是石榴灣的靈山。

山形若鯉魚伏波,西河就從它的腳下流淌而去。

鯉魚山有一個動人卻傷懷的故事,但上年紀的老人因一直口口相傳,已不能全敘。

拼湊多年居然編湊出了這樣一個故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少年吳恆,家境貧窮,就住在鯉魚山下,以在西河打漁為生。當然,那時鯉魚山不叫鯉魚山,無名,石榴灣人愛稱他「對面山」,這無非相當於開門見山,山就在村子的對面。

一天,吳恆照常起個大早去收昨晚放下的排釣,快收到最後仍不見魚的影子,正待沮喪時候,一金鯉含鈎躍上木排,眼睜睜地看着吳恆,嘴裡弱弱地發出哀求的聲音。吳恆並沒有多想,只覺得好不容易釣起這條魚,魚鱗金燦燦的,不僅好看,還肥碩,正好拿回家給臥榻不起的老娘打湯喝,補補老娘羸弱的身子。於是吳恆解鈎將魚裝進魚簍帶回家中喜滋滋地拿給老娘看。這時只聽到嚶嚶抽泣的聲音,以為誰家抱來雛兒哭啼抽泣,但明晃晃的屋裡空空如也,除了老娘和自己就沒有見過半個人影,再悉聽,方知鯉魚嘴裡發出的聲音。

這天吳恆老娘沒有胃口,聽老娘的話,吳恆把魚放進了自家的水缸里。

半夜吳恆做起夢來,夢見這鯉魚本是東海龍王的三公主,與一漁人相愛,因漁人是個孤兒,家徒四壁,飢不果腹。有一天打漁,遇三公主和一群宮女嬉耍,眼看夕陽西墜,姑娘們還樂不思蜀的樣子,這時的漁人好生奇怪,便收了魚杆,湊近姑娘們說話。宮女們知道公主的心事,都藉口躲到了一邊,只願公主和漁人卿卿我我。果不其然,公主和漁人一見鍾情,並私定終身。相約次年正月惠風亭的萬人歌會上以歌娶親。

沒有想到,龍王得知公主私定終身,大為惱怒,即刻差人到洞庭湖說親,要把三公主許配給洞庭龍王的二公子。二公子生性暴戾,長相委瑣,三公主至死不肯。乘成婚當日,溯流而上逃到湘江,後逃到瀟水,再逃到西河......

三公主最後對着吳恆耳語:若哥哥好心,救得我今生,我一定報答你。說完,姑娘駕雲而去。

吳恆夢裡大笑,直把老娘笑醒了,方知失了分寸,連向老娘陪個不是。老娘心裡卻十分明白,兒子定有心事,一再追問,吳恆才以實情相告。

老娘忙囑咐兒子將金鯉放到對面山上的一口井裡。兒子不敢怠慢,趁早將魚放生。

從此後,吳恆每天打漁都是滿倉而歸,拿到鬧子上又十分搶手,不出兩年,蓋了新房。娶了貌若天仙的老婆,生了兒子。更神奇的是,多年臥床不起的老娘也能下地行走了。

鬧子上有一欺行霸市的惡人,叫鬼剃頭,見吳恆日子好過,又娶了漂亮的老婆,便生歹心,除逼死了吳恆的娘,又強奪了吳恆的妻子,還逼吳恆說出發家的秘密。當得知是對面山井裡的鯉魚護佑,鬼剃頭硬逼吳恆取出金鯉據為己有。吳恆知不可為,但又懼怕鬼剃頭的淫威,不得不投河自盡。

鬼剃頭仍不心甘,差家丁數十,晝夜不息地去撈井裡的金魚,但看是看得見,就是撈不着......

日復一日,鬼剃頭惱羞成怒,欲填平這井,正要拋石,頓時狂風大作,亂石橫飛,鬼剃頭被砸落懸崖,一命嗚呼了。

為紀念吳恆和金鯉,後人把對面山改叫鯉魚山,並在山頂建廟祭祀。

如今高山廟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雖廟宇不存,但故事相傳,精神光大。

石榴灣的石頭是石榴灣的精髓。

石榴灣有世界無雙的「中國版圖石」,其它蝦子石、團魚石、梳妝石村裡的和那些形象迥異的泡石還不算在內,就這一石便可扛鼎。

這石頭足有千噸,一側並無高山,一側是湯湯西河,何處飛來,此為迷一。

迷二,偌大石頭既不生根,又無人工鉚合,石與石觸點二三,觸面很小,卻再大甚至漫頂的洪水也無法撼動。故在平時,十數人騎在石上也是紋絲不動。

迷三,石榴灣人叫他俗名「雞公石」,雞頭朝向村里,莫過有意。

打小我就對村裡的石頭充滿敬畏。我總把它們當着神明之作,只能景仰,不可屠戮、崩決、塗鴉等等,一有心事就會向它們傾訴,仿如面對村里長者。

故我理解米芾拜石為丈的舉止

在宋人費袞《梁溪漫志·卷六》中,記有米芾另一件拜石之事:「米元章守濡須,聞有怪石在河?,莫知其所自來,人以為異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為燕遊之玩。石至而驚,遽命設席,拜於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

好在米芾未被貶謫永州做官,否則雞公石就會被他移至府邸而少天下珍奇「中國版圖石」了。

大千石頭,我獨愛石榴灣的「中國版圖石」,不怕你們唾棄我的自私

天下的石頭我一個都不愛。[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