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俾士牧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俾士牧師(英語:Rev. George Piercy,1829年2月27日-1913年7月16日)為英國大英循道會差會(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首位來華傳教士,在中國傳道31年,開辦學校、醫院,並以粵語白話文翻譯西方屬靈書籍,被譽為「中華循道公會之父」(The Father of the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在耶穌時代,沒有天主教這回事,耶穌升天后,聖靈降臨,教會出現了,以後一直都稱為教會[1]。一直到主後三世紀末,教會組織受羅馬政治法律的影響,形成了羅馬大公教,後稱羅馬教,1054年才稱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又稱「羅馬天主教」[2]

簡介

佐治·俾士生於英國北部約克郡壁克寧區(Pickering),青年時投身海員工作,經歷兩次海上旅程後轉為務農為生。

1851年1月31日,(咸豐元年),21歲的俾士以義務傳教士身份自費抵達香港,但抵港後才得知他原定要接觸的英兵循道會友羅斯中士(Sergeant Ross)已於一星期前病世,同年12月北上廣州傳道。

當時清政府已簽訂《南京條約》約十年,西方人士要進入中國仍然有一定困難。雖然不能進城,他便在城門口派單張。後在倫敦傳道會華人牧師梁發的幫助下開始傳教活動,在廣州十三行以商行職員身份進行隱蔽的傳教,他又不斷寫信給英國循道公會,報告事工情況及進展。

1852年4月,俾士申請成為英國循道海外差遣員,獲批准後,差會增派畢治(Rev. W.R.Beach)牧師和郭修理(Rev. Josiah Cox)牧師,帶着倫敦英國循道公會的差會任命俾士為牧師的公文來華。

1853年,俾士終於得到教會的支持,正式按立他成為牧師及承認他是首位循道公會來華的差遣員,在廣州南門外增沙街開設「增沙惠師禮堂」並附設男校「新沙書院」,遂組成廣州教區(發展成後來的華南教區,下轄有包括香港的七個教區,1914年改名中華循道公會),擔任第一任教區長。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循道公會的傳教士們避難澳門,在澳門誕生中國第一批循道公會華人教友。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避地澳門的俾士等傳教士再度返回廣州工作,但鑑於澳門的良好環境,他們決定保留澳門居所作為循道會傳教士休養之所,並制定了按家庭輪流到澳門休假的制度,傳教士設堂傳教,並在廣州增沙創設「聖道書院」,培養華籍牧師。

1860年至廣東佛山開拓,在古洞街賃房布道。

1861年在南關增沙購屋作禮拜堂,後稱增沙堂。

1862年在西關第十甫購屋改建福音堂,附設學塾,後稱十甫堂;在高第街設福音堂,後稱高第堂。

1882年返回英國後,繼續向倫敦西印度碼頭地區的中國水手傳教至1913年離世為止。

視頻

俾士牧師 相關視頻

自駕滇藏第三天,走進西藏唯一信仰天主教的藏族村落,家家掛紅旗
20161026北京天主教神哲學院中國哲學精讀老子第八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