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物格而後知至的譯文大意為通過明確自己的信念和目標,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後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幫助大宗把采邑經營好了。家是諸侯國的縮影,把自己的家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治理好的人,那麼他(她)也一定能協助天子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中文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意義:指導古人進行自我修煉

分類:儒家經典

定義:禮記·典故

出處:《禮記·大學

作者戴聖

出處

禮記·大學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古時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附註

儒家「平天下」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達到天下均平的社會理想狀態。但這個「均平」或「平均」卻不是人們所理解的那個平均主義的「平均」,不是絕對的量的均勻,而是一個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諧等意義的內涵豐富的概念,就基本含義來說,它更多的是一種在等級秩序基礎上的平等和公平。

春秋時期的一個重要的制度繼承於西周的分封制,其中家國天下的概念不同於後世的郡國制、郡縣制,其中由諸侯所分封,以卿、大夫為大宗的家在西周分封制消失後已不存在。

解析全文

讀解

全文在闡釋「平天下在治其國」的主題下,具體展開了如下幾方面的內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財末。四、用人的問題: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五、利與義的問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所謂絜矩之道,是與前一章所強調的「恕道」一脈相承的。如果說,「恕道」重點強調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將心比己方面,那麼,「絜矩之道」則是重在強調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方面。如孔子對季康子說:「當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風吹草上,草必然隨風倒伏。」(《論語-顏淵》)世道人心,上行下效。關鍵是看你說什麼,提倡什麼,做什麼。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絜矩之道」。

關於民心的重要性,已經是古往今來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不過,啟發雖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縱現歷史,卻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才會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當政者「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學反覆記述、強調的中心問題之一。把德與財對舉起來進行比較,提出「德本財末」的思想,儘管從儒學的全部治國方略來看,也有「先富後教」(《論語-子路》)、「有恆產者有恆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強調經濟基礎的思想,但總的說來,重精神而輕物質,崇德而抑財的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為「德本財末」,因為德行對於治國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牽涉到一個用人的問題。而在用人的問題上,同樣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對於這一點,《大學》不厭其煩地引述了《尚書-秦誓》里的一大段話,說明一個人即使沒有什麼才能,但只要心胸寬廣能容人,「宰相肚裡能撐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賢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無窮,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識別人才的本領。

與「德本財末 」密切相關的另一對範疇便是「利」與「義」的問題。

為了闡迷「利」與「義」的關係問題,《大學》提出了「生財有大道」的看法,即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是一段很富於經濟學色彩的論述,淺顯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們注意的倒是下面的兩句話:「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以財發身」的人把財產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爾斯泰那樣,解散農奴,實行自身禁慾,以實現良心與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發財」的人愛財如命,奉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原則,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或貪贓枉法,鋌而走險,或貪婪吝嗇如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筆下的潑留希金等。都是「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所以,還是「以財發身」,超脫一點好。

總起來說,這一章收束《大學》全篇,內容豐富,包含了儒學的不少重要思想。我們將會看到,這些思想在《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中還有反覆的論述和展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解釋這句儒家經典,必須先要了解孔子說這句話時所處的時代及其政治制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我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春秋時期有兩個重要的政治制度,一個就是立嫡長子的宗法制度,另一個是繼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謂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盟國的首領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這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據史書記載,當時有800多個諸侯國。諸侯的等級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周王室稱天子。《詩經·小雅·北山》記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諸侯稱國,首領叫公,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等之類。

諸侯之下有家,首領叫卿、大夫,但在郡縣制中已不復存在,作為政權區分於現在意義上的家庭。如歷史上有名的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具體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

諸 侯→公 → →→ 國

↓ ↓

家 →卿、大夫→ →采邑、食邑

↓ ↓

對天下、國、家的表述一目了然。因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確解釋應該是:

修身

簡單地說,就是要完善自己,行為有規範。

齊家

就是管理好卿、大夫的采邑。

治國

就是治理好一個小小的諸侯國,而不是我們現代意義的國家。要知道,古代的諸侯國是要對周王室負責的,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邦"。

平天下

就是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1]

參考文獻

  1. 分封制,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20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