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信仰自由 (油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信仰自由 (油畫)
圖片來自medium

信仰自由》(英語:Freedom of WorshipFreedom to Worship)是美國畫家諾曼·洛克威爾四大自由》系列油畫的第二幅。這四幅油畫代表的理念都源自第32任美國總統[1]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41年1月6日國情咨文中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於1943年2月27日在《星期六晚郵報》首發,一同發布的還有哲學家威爾·杜蘭特的文章。

畫作發表後大量印發成海報,還成為政府戰爭債券的圖案。洛克威爾覺得本作和《言論自由》是全系列中最成功的作品,之後還在其它藝術作品中沿用類似構圖,但評論界對《信仰自由》的反響褒貶不一。

背景

《信仰自由》是諾曼·洛克威爾四大自由》系列油畫的第二幅。這四幅畫的靈感源自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41年1月6日向第77屆聯邦國會發表的演說,演說中倡導的目標便是「四大自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塑造美國的100份文獻: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1941年的國情咨文(四大自由)》這四大自由有兩項已明確寫入聯邦憲法,分別是言論自由宗教自由2009年10月10日《華爾街日報》。四大自由主題之後寫入同盟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政策聲明《大西洋憲章》2048: Humanity's Agreement to Live Together The Kravchenko Case: One Man's War on Stalin,還成為《聯合國憲章》的組成部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塑造美國的100份文獻: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1941年的國情咨文(四大自由)》。四幅畫作連續四周在《星期六晚郵報》刊登,並配有知名作家的文章。《言論自由》於1943年2月20日刊發,《信仰自由》於2月27日首發,《免於匱乏的自由》於3月6日刊登,《免於恐懼的自由》在3月13日首發。[2]《星期六晚郵報》主編本·希布斯(Ben Hibbs)請名望正處高峰期的暢銷書作家威爾·杜蘭特撰文,以《信仰自由》作為配圖。威爾是歷史和哲學講師,此時正同夫人阿里爾·杜蘭特合著共計十卷的《文明的故事》(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四大自由》之後作為海報大量印發,還成為美國政府戰爭債券的附圖。

畫作內容

「第二項,就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們,都能夠以自己的方式敬拜神。」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41年1月6日的國情咨文,引出「四大自由」主題。

畫作的主要內容是狹小空間內八個人物的頭部,這些人物代表祈禱時抱持不同信仰的人們。其中最右下角的男子頭戴基帕,手持經書,是猶太人,他左上角的年長女性是新教徒,再左上角年紀較輕,面部被光照亮的女子手中持有玫瑰念珠,是天主教徒。1966年,洛克威爾在為雜誌《快看》(Look)文章《肯尼迪的豪放遺產》(JFK's Bold Legacy)配圖時借鑑《信仰自由》的畫面風格,以示他對約翰·肯尼迪總統的欽佩之心。畫的主要內容是肯尼迪和許多和平隊志願者的側臉,畫面格局同《信仰自由》類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