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

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

成立日期: 1959年12月17日

國家: 俄羅斯聯邦

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又稱戰略導彈部隊(俄語:Ракетные войск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是俄羅斯聯邦戰略打擊部隊,地位同海陸空三軍平等,受俄羅斯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

1959年12月17日,蘇共中央決定成立戰略火箭部隊,1960年1月14日正式成立。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繼承,是俄羅斯聯邦獨立常備武裝力量。[1]

目錄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1949年8月29日,蘇聯在中亞塞米巴拉金斯克無人區成功試爆首顆原子彈,宣告美國對蘇核訛詐的歷史就此告終。由於美國戰略轟炸機對二戰結束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是用B-29轟炸機投下的首顆原子彈,斯大林於1947年責成天才設計師米亞西舍夫研製能攜帶"貨物"(蘇聯官方對原子彈的"隱稱")並突襲美國的遠程噴氣式轟炸機

重任在身的米亞西舍夫率領設計團隊,只花了五年功夫便研製出能攜帶5噸核彈飛行1.2萬公里的"空中超級堡壘",蘇軍編號為米亞-4。但斯大林心儀的米亞-4卻沒能成為接班人赫魯曉夫心目中的"寵兒"。1954年5月1日紅場閱兵前,赫魯曉夫親自視察米亞-4轟炸機的進展。米亞西舍夫承認,空襲美國的米亞-4隻有"單程機票",飛抵美國後轟炸機的剩餘燃料已不夠返回蘇聯。赫魯曉夫就此明白:"攻擊美國的任務只好用其他手段來完成了。"

此時,領導蘇聯國防工業部的是在二戰期間創造過多項奇蹟的烏斯季諾夫,他經常在赫魯曉夫耳邊灌輸"導彈是個神奇玩意"的思想。1956年2月27日,赫魯曉夫接受烏斯季諾夫的邀請,帶領蘇共中央政治局和部長會議的成員視察科羅廖夫領導的導彈設計局。

這次視察讓赫魯曉夫印象深刻。他晚年回憶說:"廠房裡可以裝得下一架B-29,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搜尋起飛機來。可那裡沒有一件像能飛的東西,只有一些長長的不知是水桶還是罐子的東西,它們或橫放或豎立。可以說,蘇聯最高軍事機密就這樣以令人詫異的方式展現在我的眼前。"這裡展示的導彈包括短程的R-1導彈--納粹德國V-2導彈的精密仿製品;能攜帶核戰鬥部的R-5中程導彈,從前線發射可打擊英國法國全境。最神秘的是當時正在研製的R-7彈道導彈,它足以攻擊美國本土。烏斯季諾夫向赫魯曉夫許諾,只需用這些導彈攜帶5顆核彈頭,就能摧毀蘇聯在歐洲的頭號對手--英國。

這次訪問毫無懸念地堅定了赫魯曉夫乃至蘇聯最高層發展戰略導彈以及相關部隊的決心。1956-1957年蘇聯單方面削減兵力超過200萬人,1958年裁減30萬,1961年赫魯曉夫繼續宣布裁軍120萬。赫魯曉夫堅信,一支用戰略導彈武裝起來的部隊足以抵擋一切威脅。

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蘇聯將領普遍對導彈缺乏熱情,認為導彈昂貴笨重,缺乏軍事效率。這種指責絕非空穴來風,此時的導彈都採用低溫燃料作為動力,一旦燃料加注後導彈就必須發射。此外多數導彈平均有一半的發射都遭遇失敗。

成立背景

但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一切都發生了改變,蘇聯導彈燃料和制導系統研究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科羅廖夫克服重重障礙,終於在1957年8月21日完成R-7洲際導彈的全程試驗,射程達8000公里。蘇聯政府宣布這一消息時,美國還未研製出射程如此遠的導彈,外界對此有些不屑一顧。但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美國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這意味着蘇聯導彈可以隨時打到美國。赫魯曉夫更是大喜過望,宣稱蘇聯導彈能打到世界任何角落,甚至預言"飛機可以進博物館"。

不久後,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做出決議,敦促國防工業部加快導彈的開發與列裝。為了保密,列裝部隊一律禁用"核"稱謂,只是籠統叫做"特殊任務部隊",而他們列裝的"火箭(導彈)"、"發射架"等裝備也全部用"炮彈"和"炮"來代替,以便讓西方誤解為蘇聯正在研製能發射原子彈的大炮。

正式成立

1959年12月17日,蘇共中央決定成立戰略導彈部隊,1960年1月,最高蘇維埃正式批准了這一決定。蘇聯國防部將特殊任務部隊明確為戰略火箭軍,此後,一個擁有30個獨立導彈團、7個導彈旅及兩個集團軍和一個常規軍編制的部隊便正式列入蘇軍的行列,全面換裝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R-12、R-7等中遠程導彈。

而原有的導彈旅把近程彈道導彈交付陸軍,組成戰役戰術導彈旅,傳統的蘇聯陸軍炮兵也因此被重新命名為"導彈炮兵部隊"。

部隊編制

1959年12月,火箭部隊的軍官都是在全軍嚴格挑選的,他們的裝備尖端、技術精良、物資供應極有保障,一開始便是蘇軍中的驕子。

作為當時蘇聯五大軍種之中最新和最小的軍種,戰略火箭軍的地位非常特殊,統帥着三個火箭集團軍、三個獨立火箭軍、10至12個火箭師、三個大面積的火箭靶場以及大量的科研機構和教學單位。20世紀60年代,戰略火箭軍的總兵力就達到50萬人。戰略火箭軍既是作戰部門又是行政管理機構。平時,戰略火箭軍總司令在所有行政管理問題上對國防部長負責,在作戰使用對政治局負責。戰時,戰略火箭軍將通過最高統帥受到國防會議的控制。

俄羅斯戰略導彈兵日前的定額編制約為20萬人,主要由機動和固定部署的導彈部隊以及航天發射和控制部隊組成,共編6個集團軍,其中4個導彈集團軍(下轄19個導彈師),一個反導彈防禦系統集團軍和一個太空監視集團軍。上述部隊在最高統帥部和火箭戰略部隊司令部的組織指揮下執行各種任務。

武備力量

60年代後,原蘇聯的火箭部隊飛速發展,最高當局為了和美國抗衡,也不惜血本,斥資加速研製核武器和運載工具。在全國的精心培育下,原蘇聯導彈原來單一的常規發射被陸海空立體發射所代替,導彈的命中精度越來越高,並且在70年代成功開發了多彈頭分導技術,和美國在這個領域平起平坐。

戰略導彈兵是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的基礎,它擁有60%以上的運載工具和核彈頭,可執行90%以上的第一次核打擊任務和50%的核反擊任務。

截至1998年8月底,俄羅斯現役戰略核武器共有1584件,其中陸基戰略導彈856件,包括戰略進攻性武器756件、戰略防禦性武器(100件);海基潛射戰略導彈648枚;空軍戰略轟炸機80架。

當今世界,俄羅斯和美國擁有了全世界核武器中的絕對多數。俄羅斯的戰略導彈部隊也因此成為世界戰略火箭部隊中真正能同美國抗衡的力量。

隨着北約持續東擴,俄傳統勢力範圍被不斷侵蝕。這種形勢下,俄羅斯只能重新加強核武裝。近年俄軍實施了多次大規模軍事改革,但戰略火箭兵在改革中幾乎未受影響,地位可見一斑。這也印證了前戰略火箭軍司令、曾擔任俄羅斯國防部長的謝爾蓋耶夫在1999年所說的話:"如果我們有可靠的戰略導彈部隊,軍事改革'隨便改'都不會影響國家安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