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侯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侯城

中文名: 侯城

所屬地區: 西漢時期的瀋陽城

面 積: 長度有170餘米,殘體高在2米以上

現住址: 河北省晉州市侯城村

發現時間: 1993年

候城,有兩個含義,一指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遼東郡候城(現瀋陽)。另為河北省晉州市侯城村,相傳為漢魏時期曹植的封地。

含義

侯城,有兩個含義,一指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遼東郡候城(現瀋陽);另為河北省晉州市侯城村,相傳為漢魏時期曹植的封地。

引證解釋

春秋戰國候城-瀋陽

春秋戰國時期,瀋陽稱為「候城」,是為瀋陽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600餘年歷史。

瀋陽故宮北牆外,也是1993年發現「候城」遺址的地方,通過考古學家的研究和調查,大致勾勒出的候城範圍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從建城以來,瀋陽發生了哪些變遷?「候城」遺址什麼時間能與人們見面?昨日,記者開始對「侯城」的尋訪。

相關專家能夠確定「候城」遺址的大概位置,但是挖掘工作並沒有開展,還需要確定具體方位。根據資料記載,候城是能夠追溯到的瀋陽建城的起點,但當時僅限於軍事駐地。侯城面積不大,四面城牆,每面城牆長几百米,還都是土砌成的。

1993年最早發現「候城」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候城是瀋陽最早的名字,春秋戰國時期屬於遼東郡,考古專家最早發現候城遺址在1993年。當時,考古工作者在瀋陽故宮北牆外,發現了候城遺址。

一位曾親臨挖掘現場的考古專家介紹,當時發現的遺址東西走向,長度有170餘米,殘體高在2米以上,專家考證此為候城北牆,修建於戰國晚期,地表有很多繩紋磚瓦,還有不少夾砂紅陶器具殘片和錢幣等物品。

當年發現的城牆遺址並沒有被破壞,旁邊還有護城河的遺蹟。瀋陽民俗學家齊守成說,候城只是單純的城,由於軍隊的進駐,才逐漸形成規模,然後在這裡建了城。

城牆遺址有望與人們見面

通過考古學家的研究和調查,可以大致勾勒出候城的範圍——以瀋陽故宮北牆外為起始,向南延伸,正陽街到朝陽街的區域,瀋陽故宮及瀋河公安分局都在城內。然而,這也僅僅是大概確定的範圍,具體的位置要通過進一步調查、研究才能確定。

隨着方城改造規劃的實施,已經「沉睡」多年的候城遺址有望以自然原始的狀態與人們見面。通過大玻璃罩里的候城遺址,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2600年前的瀋陽。相關專家介紹,當年挖掘到的遺址,土層的變化都很明顯,每個土層都有變化,這些變化的土層就能看出歷史的變遷。

市民觀點:期待見到「候城」遺址

教師孫小雨:瀋陽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挖掘遺址一定要保護好原有的文物古蹟,希望看到更原生態的遺址古蹟。

導遊趙佳:其實,方城地區除了故宮和張氏帥府,還有不少值得一游的古建築,等「候城」遺址與大家見面時,我一定第一時間向我的遊客介紹它。

河北省晉州市侯城村

據史料記載,東漢丞相曹操之子曹植曾為安鄉侯,其所封之地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晉州城北侯城村。1947年11月,朱德駐晉縣侯城,指揮了解放石門戰役,並總結攻堅戰的經驗,寫下了七律《攻克石門》。曹植被貶安鄉侯封地在晉州侯城?專家將挖掘尋證(圖1)

省市文物部門專家考察侯城村殘存的土城牆。

走訪侯城村老人。

公元221年曹植被貶為安鄉侯,「其安鄉所在就是今天的晉州侯城村。」近日,文史專家梁勇拋出的這一論斷,令學術界為之一驚。無極文史專家率先反駁,稱安鄉乃是無極的安城,史料記載有憑有據,毋庸置疑。昨日,省市文物部門七八位專家趕赴侯城考察,發現侯城村很有發掘價值。下一步,他們將挖掘侯城地下,一旦挖出相應時代的文物,便能與梁勇的論斷相互呼應、印證。

緣起

業餘學者提議搞清楚曹植安鄉所在

曹植被貶之安鄉,其「真身」在哪兒?答案在史學界塵封已久。

前些日子,喜歡文史的侯城人張國來向梁勇反映,他查閱各種資料發現,家鄉侯城村古時候是一個侯國城,很有可能是曹植被貶的安鄉。

張國來還表示,曹植是大文學家,當年他被貶安鄉侯。如果搞清了曹植被貶的所在地,對研究曹植的文學作品意義重大。

張國來對記者表示,無論曹植被貶地在不在侯城,他也期待曹植的被貶地水落石出,以還原歷史真相。

作為文史專家,梁勇覺得張國來的說法有道理。近日,他仔細地查閱資料,最終發現,曹植被貶的地方就在晉州侯城。

他表示,他只是通過文獻證實,如果要把問題徹底搞清楚,還需文物部門進一步考證。

交鋒

安城說:無極安城曾有曹植「衣冠冢」

曹植被貶之安鄉,是一個鄉的封邑。著名魏晉史學者周一良先生在《三國志札記》中認為:曹植被貶之安鄉,只是一個象徵性爵位,並非確定的某鄉。但在地方志中,各執一詞。那麼安鄉何在?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我上小學時,語文老師就說,曹植曾被貶安鄉侯,封地就在安城。」無極縣安城村趙先生說,村里還有很多曹植和甄妃的傳說。

萇同群70多歲,老家在無極高村,距安城2.5公里。「高村東南方向還有一個大土圪塔。小時候,聽老人們說,那是風水寶地,誰都不能動,裡面埋葬着曹植。民國初年,還有曹植的墓碑,後來不知給弄到哪去了。」萇同群說,曹植被貶為安鄉侯,《無極縣誌》載,安鄉城在今縣城南3公里,遺址就是現代的安城村。《無極縣誌》還說,民國26年(1937年)前村東墓地有八角形曹植碑,漢白玉質,今不復存。

無極縣誌辦負責人靳根鎖說:「《無極縣誌》記載沒有錯,曹植被貶為安鄉侯,安城就是安鄉的治所。

曹植被貶為安鄉侯後,沒有來安城上任,但他的封地曾在安城,所以曹植死後,安城人為悼念他,在安城修建了一座曹植的衣冠冢。

這個衣冠冢,史料記載明確,並不是後代文人隨便建立的東西。因為曹植沒有來安城上任,所以後來曹睿繼位,這才把安城封給了他的外祖父甄逸,甄逸也就成了安鄉侯。這之間是有前後關係的。」

無極縣作家協會主席趙斌對甄氏家族歷史研究頗深。

他認為,「梁勇老師提出這一問題是好事。但觀點只是一家之言,無極的文史愛好者會有所研究,馬上會發表自己的觀點。」

侯城說:「安城即安鄉」屬以訛傳訛

梁勇對「安鄉為無極安城」的說法並不認可。據梁勇介紹,乾隆《大清一統志》記載:「安鄉故城,在晉州東,漢置縣,屬巨鹿郡,竟寧元年封趙哀王子喜為侯國,後漢省。」並沒說這裡是曹植所貶的安鄉。

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魏·冀州》圖中,標註安鄉的位置在今晉州東5公里左右,今侯城村。而無極縣安城的位置,標註為安城鄉。

百度「侯城」詞條,河北晉州市侯城記載:「據史料記載,曹植曾為安鄉侯,所封之地就是今天的晉州城北侯城村。」

兩種說法,孰是孰非?

三國志·魏志·文昭皇后傳》明確記載:魏明帝曹睿即位後,感念生母不幸身世,厚恤外祖父家族。太和元年(227年)「三月以中山魏昌之安城鄉戶千,追封(外祖父甄)逸,諡曰敬侯,嫡孫(甄)像襲爵。」

可見無極縣的安城,從來就不是安鄉城,而是安城鄉。只是唐宋以來的史學著作治學不嚴,弄錯了名號,《大清一統志》則以訛傳訛,自相矛盾。也許,無極縣編修縣誌過程中,附會為安鄉。從引用的文獻根上就是一個錯訛。

而且北齊時期下曲陽人魏收編纂的《魏書·地理志》在中山郡魏昌縣下記載:「有安城」(不是安鄉)。而巨鹿郡曲陽(即下曲陽,今晉州)「有臨平城、安鄉城、曲鄉城」。

由此可證,無極的安城是安城鄉,而下曲陽(今晉州)的安鄉,才是安鄉侯的封邑。

梁勇還說,早在公元220年,曹丕自立為帝後,厚待著名謀士程昱,從安國亭侯進封安鄉侯。到曹魏被司馬氏篡權,程氏家族一直是安鄉侯。因此,安鄉侯只有程家,而無極甄氏家族詔封的是安城鄉侯。

既然,在曹植被貶安鄉侯前一年,曹丕已把安鄉侯的爵位封給程昱。所以,曹植貶為安鄉侯,只是一個封號,並無實際食邑。且不久改封曹植為鄄城侯。

梁勇介紹,曹植所貶安鄉,是個虛號,但程昱及其子孫的安鄉侯,承襲了四代。必定有一個侯城,作為封邑的標誌。

因此,梁勇認為:晉州侯城,是程昱家族安鄉侯的封地,數十年列侯食邑,建有侯城,因此,留下了侯城之名。而無極縣安城,本是西漢趙哀王兒子劉喜的封邑。到東漢時期侯國廢了,歸入漢昌縣,三國曹魏時期,改魏昌縣(今無極縣)。魏明帝曹睿就把這塊無極甄氏家族的地方封給外祖父家族了。封號是安城鄉侯,與曹植被貶的安鄉侯毫無關係。

專家齊聚侯城村挖掘其「真身」

昨日上午,省文物局副局長謝飛、市文物局局長劉正軍及文史專家梁勇等人,趕到了晉州侯城村。

在侯城村村幹部家中,專家與村中五位老人聊起了天。據老人們介紹,這個村有近2000年歷史,早在上世紀60年代,村裡的土城牆還「健在」。

城牆又高又寬

那個時候,城牆四四方方的,圍了村子一整圈,「四街四關,從南到北有兩里地,從東到西走上兩里,就到了城牆根。」

城牆高四五米,寬得有三丈,能在上面跑驢車。城牆內外還有溝,深得嚇人,溝里還有水。

只可惜,曾經供孩子們玩耍的城牆和水溝,如今絕大多數已被拆除、填埋,城牆所在也被民房占據。唯一慶幸的是,村子西北角落,還有一段殘破的城牆,已不再高大,上邊跨着民房。如果不仔細看,連雜草叢中的夯土都難發現。

曾有24座廟宇

老人們介紹,他們很小的時候,逢年過節,村里好生熱鬧。最熱鬧的地兒,當然是廟宇里。那時候,村里大大小小共有24座廟,最大的那個是藥王廟。

專家急忙問,有沒有石碑、神像等物?老人們說,如今不僅一個廟宇沒有剩下,而且連廟裡的一磚一瓦也難找到了。

老人們說,打井、挖豬圈挖出過磚塊,有的帶條紋。專家驚喜,「帶條紋?也許就是漢代的!還有保存下來的嗎?」老人們說,都敲碎了。也有大大薄薄的,婦女做了搓衣板,也不知誰家還有。

專家問,村裡有沒有姓劉的或姓程的?因為安鄉曾是皇族劉氏和程昱家族的封地。老人回答沒有。專家們很疑惑,如果這裡確實是安鄉,那麼該有劉姓和程姓啊?

老人們皺了皺眉頭,突然想起來了:明朝靖難之變時殺戮四起,村里人倖免於難者寥寥無幾。如今的村民都是遷過來的。這麼一說,村中無劉姓和程姓,就正常了。

文物部門將赴侯城挖掘尋找「證物」

昨日11時30分,專家們召開了一個會議。文史專家表示,安鄉即侯城,已有文獻支持。文史專家栗永也表示,參照文獻資料可知,安鄉就在今天的晉州範圍內,具體在不在侯城,還需文物印證。

對此,省市文物部門表示將儘快派人到侯城村進行挖掘工作。對於這項工作,市文物局專家表示信心十足,因為離侯城村不遠,曾經挖掘出一個漢代墓室。

文史專家同時表示,如在侯城村挖出相關的漢代文物,那就證實了安鄉在侯城的文獻描述,與梁勇的論斷也能相互呼應。

晉州市委領導表示,他們將儘早拿出一套方案,以配合文物部門進行挖掘工作。來源燕趙晚報)

西漢初年,他們的領地叫:舂陵侯國。說是一個「國」,其實當時歸他們統治的臣民就476戶(食邑戶數),還不如現在一個居委會大媽管的人多。還遠離繁華都市,在南嶺群山叢莽之中,大部分地盤處於蠻荒未開發狀態。

前不久,筆者去他們的王城轉悠了一圈,就在今天寧遠縣柏家坪鎮邊上的柏家村。一個黃土築成的約長寬160-190米、厚6-10米、高3-4米的「城牆」, 把一片菜地圍在中間,這就是他們的「國都」——舂陵侯城遺址,具有典型的漢朝城池特徵,是永州目前找得到遺蹟的最早的有規劃的城鎮,也是湘南最早的城池。雖然這裡現在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作為一個王城,確實寒磣了點。所以對劉熊渠《舜廟懷古》詩中透露出來的淡淡哀愁,筆者表示充分理解。

這裡怎麼會冒出一個縮微版的「國」來呢?故事還得從漢武帝的「推恩令」說起。

舂陵侯城遺址

「推恩令」搞定地方諸侯

在中國這麼一個大一統國家,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歷史上就很糾結。西漢建國初,劉邦認為只有分封才能安國,所以廣封諸侯,不料卻出現了後來的「七國之亂」,亂成一鍋粥。各個侯國在自己的地盤上都是老大,不把漢朝的中央集權政府放在眼裡。

於是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劉徹使出笑裡藏刀的一招——「推恩令」,把諸侯的兒子們在原封國內再封侯,有福同享。結果是:諸侯王的子孫越來越多,侯國像切蛋糕一樣越分越小,有的跟現在一個縣差不多大小,看你還怎麼跟中央政府叫板。

推恩令

舂陵侯城就是這段歷史的產物。

舂陵根據境內的舂溪取名,是秦朝始皇二十四年(前223)設置的一個縣。「推恩令」施行的第4年(前124),漢武帝封長沙國王劉發(定王)的兒子劉賢、劉遂、劉義、劉買,分別為泉陵侯、都梁侯、夫夷侯、舂陵侯,把長沙國拆得四分五落。兄弟四個高高興興地唱着「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分別舉家南下「建國」去了。在四個侯國中,舂陵侯國的地盤最小,就是原來長沙國下面的零陵郡泠道縣舂陵鄉,其轄區大致為今天寧遠縣北部、新田縣大部、雙牌縣陽明山一帶和金洞管理區。

既然大小是個侯國了,總得有個國的模樣,於是劉買在舂水邊夯土為牆,修城築室,開始了國王生涯。這就是舂陵侯城,算起來有2100多歲了。

插一句,這也是零陵建城的起點——劉買他哥劉賢分封到手的泉陵侯國,就是今天的零陵。依東山,傍瀟水,築城池,然後古城兩千多年沒有挪過窩,現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柏家坪鎮柏家村

舂陵侯國的「乾坤挪移大法」

劉買(舂陵節侯)在舂陵過得爽不爽,不得而知,反正他當了3年侯爺後就領盒飯了。但我們知道他兒子劉熊渠(舂陵戴侯)接班後不是很爽,證據是他到舜廟找舜帝爺嘮嗑時留下的一首詩《舜廟懷古》,很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身處僻遠之地的愁怨之情。

舜帝是中華文明的一根標杆,陵和廟就在舂陵侯國邊的九嶷山下,供萬世景仰。別人來這裡拜碼頭,大都說的是「舜爺威武」「為你打CALL」之類的場面話。而劉二世卻說,九嶷山在雲海深處,就像在天邊一樣遙遠。穿過無盡的荒山野嶺,通往舜廟的路邊,林中還有野獸出沒,舜廟四周雜草叢生。把舜帝爺安排在這裡,他會不會有怨恨呢?舜帝爺當然不會有什麼情緒,有情緒的是這個寫詩的侯爺——把我安排在這麼偏遠的地界,什麼仇什麼怨?

劉熊渠懷古的舜廟,現在只剩下遺址了

有情緒歸有情緒,劉熊渠仍當了56年侯爺,才戀戀不捨地OVER,傳位給兒子劉仁(舂陵孝侯)。劉仁是行動派,不開心就要改變,於是反覆給皇帝打報告,說這地方潮濕有瘴毒,日子不好過,請求給我這一族換個地方,我寧願再削減些食邑戶數,少要點供養(還能少到哪裡去?)。初元四年(前45),漢元帝被說動了,給劉仁調整到南陽(今湖北棗陽縣),向北內遷了900公里,還叫舂陵侯國。

寧遠的舂陵侯城從此人去城空,成了舂陵侯故城。[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