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依依墟里煙(陳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依依墟里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依依墟里煙》中國當代作家陳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依依墟里煙

[1]

作者簡介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很喜歡陶淵明《歸園田居》的這兩句詩,就以此作為文章的開頭。關於冬天的記憶,總有這樣一幅溫暖的畫面在眼前浮現:外婆坐在院中的火灶前,用麥秸燒火,舅舅盤的火灶小巧細緻,不像別人家的粗大笨重。一會功夫,一大鍋水就冒出蒸騰的水霧。鍋裡面是外婆貼的玉米餅,金黃噴香,讓人垂涎欲滴;鍋底是一鍋出的家熬小魚。鐵鍋貼餑餑熬魚是故鄉的一個風俗

縷縷炊煙在屋頂上漸漸消散,火苗夾雜麥秸的煙味在院子中氤氳,帶着一股草木的香味,讓整個黃昏平添了一絲溫暖。

家中的大黃狗臥在外婆的身旁,爐邊的溫暖讓它慵懶地眯起眼打盹。我趴在外婆的膝上,聽着柴火發出的噼啵聲,聞着鍋中溢出的香氣,心急地問:「外婆,還沒熟啊?」

「小饞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麥秸燃燒的火光映紅了外婆的臉,臉上的皺紋一時都變得生動起來。

「吃飯了。」在外面和姐姐瘋跑的我,聽到外婆的呼喚,總是一路飛跑回家,坐在桌子前等着開飯。

小時候,去外婆家是很開心的一件事。寬敞的大院,院中的花草,田裡的野趣,村邊的小溪,一切都是和姐姐肆意玩耍的地方,一切都是讓童年放肆的理由。

那時,家中五個兄弟姐妹,每月的糧食都不夠吃,常常一到月底,母親就去糧店借糧,就是提前買下月的糧食。而外婆常常讓舅舅從老家送來新玉米面、新稻米,這些糧食,母親總是捨不得吃,直到實在揭不開鍋,才拿出來應急。每次去外婆家,外婆總會想盡方法為我做好吃的。有時外婆會在灰燼中埋上兩塊紅薯,不一會功夫,滿院都是烤紅薯的香味。等到紅薯熟了的時候,外表已像焦炭一樣黑,但這並不影響它的美味。這種味道,已不是今天大街上賣的烤紅薯所能比的。

用火灶燒菜也很香。外婆總是能一邊料理好灶火,一邊油鹽醬醋地忙碌。不等我和姐姐在外面玩夠,飯就熟了。或是一鍋土豆燉牛肉,或是豬肉燉粉條,許是因為柴火的原因,肉的味道格外醇厚,香味能飄出好遠。

有時自己看着燒柴火好奇,也會從外婆手中搶過麥秸、樹枝來燒,但每次均以失敗告終。眼瞅着爐灶中的火苗一點點暗下來,濃濃的白煙在爐膛中迴旋。

外婆笑着掃過一眼來,淡淡地說:「記住,人要實,火要虛。做人要腳踏實地,才能成大事。燒火卻要架空,否則,火就會滅了。」

每次從外婆家回城,外婆總要站在村口的小路旁送我們。直到走出很遠,回過頭,外婆還站在那裡,一動不動的望着我們的背影。

我喜歡炊煙,因為炊煙里有外婆的溫暖,有外婆家的飯菜飄香。屋頂上裊裊的炊煙預示着人民豐衣足食、國泰民安,這炊煙是世上最美的人間煙火。

後來,村里家家點上了煤氣,乾淨、快捷,只有外婆還堅持用火灶,用它燒水做飯,說這才叫生活的樣子,平凡庸常。黃昏時,只有外婆一家升起裊裊炊煙,在村莊中顯得特立獨行。當我們去外婆家,遠遠的看見炊煙在屋頂上繚繞,心裡一下子就踏實了,腳步也會加快。

炊煙是故鄉的呼喚,是外婆的親撫,是濃濃親情的融合。能在平淡的生活中記起兒時裊裊升騰的炊煙,感慨一縷鄉愁,一縷思念,更是我歷經滄桑後對洗盡鉛華、魂歸故鄉的奢望了。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如今的炊煙只能出現在夢裡,或是塵封於文字之中了。

如今,外婆家火灶還在,外婆卻不在了;外婆不在了,但回憶中的溫情還在。當鄉村上面再沒有炊煙飄過,故鄉也成為回不去的記憶了。只有夢中的那縷炊煙,訴說着曾經的記憶和溫暖[2]

作者簡介

陳虹,女,天津作協會員,有散文、小說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