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計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供應計劃是中國專有文化名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供應計劃是指對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經營活動所需各種物品的數量和時間,以及需要採購物品的數量和時間等所作的安排和部署。企業為取得成功,必須在三個層次上制訂戰略計劃:公司戰略計劃、業務單位戰略計劃和職能戰略計劃。
供應計劃的執行
1、落實資源。按照所需物品中的數量和時間,積極組織採購、加工定製、進口等工作,做好供應商的選取和評價工作,保證企業在需要時能及時拿到質量適合、數量足夠的物品。
2、控制進貨。按照所需物品中的數量和時間,控制供應商的交貨時間和數量等。保證企業需用時及時拿到質量適合、數量足夠的物品,又使庫存量保持較低水平。
3、組織供應。按照供應計劃組織發放物品。分有消耗定額與無消耗定額兩類物品的發放。
供應計劃體系
作為廣義的供應計劃的主要組成部分,供應計劃體系涵蓋了組織高層的戰略業務計劃,中層的S&OP、主生產計劃(MPS),基層的物料需求計劃(MRP)、排產計劃、採購計劃,在內的不同層次的供應計劃;以及與各個層次供應計劃相對應的,包括資源需求計劃、粗產能計劃、產能需求計劃在內的供應能力計劃;最後,還包括了執行層面上生產與採購執行控制及績效管理。
庫存數據、工藝路線和產能約束等信息和條件,由物料管理人員、工程師、生產計劃與控制、採購人員完成的份短期計劃,目標是把主生產計劃轉換為更為具體的、完成主生產計劃所需的物料和產能的計劃。計劃時間跨度和主計劃一樣,即至少要涵蓋最長的累計提前期。計劃輸出包括對生產/採購訂單下達的建議、潛在異常問題的提醒與通知、可用產能與滿足主生產計劃所需產能的差異分析結果等。
排產計劃與採購計劃則是生產/採購訂單發出之前制訂計劃的最後階段,組織通過這兩個短期計劃來確保物料和產能計劃得以執行的同時,提高計劃執行的經濟性。在所有物料和產能方面的短缺問題都得以解決後,組織才可以下達訂單,批准生產。
供應能力計劃是資源需求和產能需求計劃的總稱。在上述各個層次的供應計劃制定完成後,都需要轉換成需要的資源和產能,並與可用資源和產能相比較,來檢查計劃的可行性。當兩者有差異時,抑或修改各項計劃,也可用進行產能計劃,採取可行的方法來解決資源和產能不足的問題。資源包括資金、人力、設備、技術、時間等方面去分析;而產能則更多地從設施設備、工裝工具、勞動力、工作時間、輪班班次、外部協作產能等維度去計算。
最後,執行層的生產作業控制和採購訂單執行管理,用以跟蹤和反饋生產與採購執行情況,提前發現和預警問題,並及時採取糾正舉措,保證物料準時交付到位、生產順利進行和客戶服務水平目標。另外,還要對執行中所投入的資源加以正確的記錄,用以分析和改善計劃執行的效果和效益。
參考文獻
- ↑ 【薦讀】細數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一二三四五」 ,搜狐,2018-02-11
-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