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是唐代詩人李白於天寶二年(743)在長安奉詔時創作的一首應制詩。

這首詩主旨在詩題中概括得簡潔清楚,詩人先寫龍池柳色,次寫新鶯百囀,再寫皇帝春遊,而後聽鶯鳴囀,只剩宜春苑藏而未露,是留為最後鶯繞林苑扣題作結,即意題圓成。

天寶初,李白被徵召,當了兩年供奉翰林,實際是文學侍從之臣。初始他以為可以實現政治抱負,心情非常興奮,所以奉詔所作多有稱頌之辭。此詩是天寶二年(743)春詩人李白在長安宜春苑侍從玄宗皇帝游苑,奉詔所作。

全詩分兩段。「春聲」以九句寫柳色鶯聲,用「春好」二字總提。

先寫柳。柳色,青青;柳態,裊娜;柳絲,修長。

次寫鶯聲。鶯聲婉轉,與春風相和,故曰早得春風情;隨風入雲,使千門萬戶聽到了春聲。

自然風光再配以人文宮室。紫殿紅樓,柳拂綺城,絲掛雕楹,使得春景錦上添花。其餘八句寫君王賞柳聽鶯。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1]

東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池南柳色半青青,

縈煙裊娜拂綺城。垂絲百尺掛雕楹,上有好鳥相和鳴,

間關早得春風情。春風捲入碧雲去,千門萬戶皆春聲。

是時君王在鎬京,五雲垂暉耀紫清。仗出金宮隨日轉,

天回玉輦繞花行。始向蓬萊看舞鶴,還過茝石聽新鶯。

新鶯飛繞上林苑,願入簫韶雜鳳笙。

語句注釋

⑴歌: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樂府》:《樂府》命題,名稱不一。蓋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歌」後發展成為古詩的一種。宜春苑:王琦註:《雍錄》:天寶中即東宮置宜春北苑。龍池:在興慶宮唐玄宗即位時所居宅院內。

⑵瀛洲:與下文的蓬萊本是海上仙山。這裡指池中洲渚。

⑶紫殿:帝王宮殿。《三輔黃圖·漢宮》:武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鏤黼黻,以玉飾之。

⑷綺城:繁華的城市。

⑸間關:形容鳥鳴婉轉。

⑹鎬京:西周國都。遺址在今西安附近。這裡借指唐京城長安。

⑺「五雲」句:言云彩呈現于于天空。五雲,青、白、赤黑、黃五種雲色。古人用以占卜吉凶、豐歉。這裡作天空美景。紫清,指天上。

⑻玉輦:秦漢後帝王后妃所乘之車。《通典》:輦,秦為人君之乘。漢因之,以雕玉為之,方徑六尺,或人挽,或駕果下馬(矮小的馬)。

⑼茝若:漢宮殿名,在未央宮內。《三輔黃圖·漢宮》:未央宮有芷若殿。茝通芷。這裡泛指唐宮殿。

⑽「新鶯」二句:言上林苑中,新鶯之啼聲縈繞,與笙聲相雜。上林苑:秦之舊苑,漢初荒廢。漢武帝重新擴建。《三輔黃圖·苑囿》: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也。這裡泛指皇家苑囿。《簫韶》,舜樂名。鳳笙,即笙,像鳳身,故曰鳳笙

白話譯文

東風已吹綠了瀛洲之草,宮中的紫殿和紅樓,在春色里顯得格外的美麗。

龍池之南的柳色才着半綠,遠望似一片綠煙;柳條在春風中裊娜,拂着壯麗的城牆。

春天的遊絲高高地掛在雕梁畫柱上,上面有美麗的小鳥在間關和鳴,好像它們已早知春天的消息。

春風將間關的鳥語吹入雲中,給千家萬戶都帶來了春天的聲音。

這時君王正在京城的宮廷之中遊樂,天上有五彩祥雲籠罩。

儀仗在陽光的照耀下出了金宮,玉輦繞着花叢而行。

先到蓬萊島去看仙鶴跳舞,又過茝若宮去聽黃鶯唱歌。

黃鶯在上林苑中飛鳴而去,但願他的歌聲能與鳳笙一起,奏出一曲簫韶之樂。

原文賞析

這首詩共十七句,有四層意思,層層相接,旋縈遞進,依次寫來。

開頭「東風」以下四句,寫長安城初春景象。東風吹拂,宮苑草綠,殿樓生春,柳色半青,縈煙裊娜,拂城似錦,好一派欣欣向榮的境界。詩人描繪意境,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色彩,如綠草、紫殿、紅樓、柳青等,構畫了色彩斑爛的初春景象;「綺城」句一出,滿城春色,盡收眼底。詩人又用以擬人手法,寫得春情洋溢,如風綠春草、殿樓覺好、煙柳拂城等,動人心扉,倍感真切。

接下「垂絲」五句,寫新鶯春聲。垂柳掛柱,鶯鳥和鳴,春風知情,卷聲入雲,萬戶皆春聲,好一番春日聲情。詩人依題寫意,開頭寫柳色初青,接寫新鶯百囀,由境出鶯,鶯境相合。前是綺城春景,後是萬戶春聲,聲景相融,此番意境,有畫有音,有光有響,即聲色並舉。詩人寫新鶯百囀,聲情結合,以情寫聲,如好鳥和鳴,間關早得春風之情,春風知情,將鳥聲撒向萬戶,萬戶皆春聲。人鳥春聲,皆因情生,動人之處,在於聲情相融。

「是時」以下六句為第三段,寫皇帝出遊。五雲垂暉,太平之象;皇帝出宮,仗隨日轉;天回玉輦,繞花徐行;始看鶴舞,繼聽新鶯,呈現出一副龍儀非凡的遊春氣派。既然是奉詔侍賦,少不了對帝王的稱頌。詩人沒有直接寫帝王本人如何儀態非凡,而是採取烘托的筆法,描述皇帝春遊的隆重儀止和心興。五雲垂暉,日轉繞花,看鶴聽鶯,令人感到皇帝儀同天日,興同世人,而不失尊貴高雅之趣。

最後一段兩句,寫鶯繞宜春苑,扣題作結。皇帝聽鶯,新鶯知情,飛繞林苑,願把自己的歌聲匯入肅然高雅的簫笙之樂。

全詩四段,詩意銜接細密,始有柳煙拂綺城,繼有垂絲百尺掛雕楹;前有春風卷聲入雲,萬戶春聲,後有五雲垂暉,君王春遊心動;上有聽鶯鳴囀,下有新鶯飛繞,詩意銜接,絲絲人扣,層層相生,如行雲流水,自然曉暢,表現了詩人巧妙的構思和藝術手法。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2]。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唐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3]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視頻

「最」低調的大詩人:一首詩擊敗李白杜甫

古代最「狂」詩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