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佳冬鄉神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佳冬鄉神社位於台灣屏東縣佳冬鄉境內。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改稱佳冬)建立,根據昭和18(1943)年由臺灣總督府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的記載,佳冬神社於昭和11(1936)年4月13日鎮座,無格社,祭神為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每年的11月3日。今佳冬鄉於日治時期稱為高雄州東港郡佳冬莊。[1]     日本時代於今屏東縣佳冬鄉建有佳冬神社,根據日昭和18年(1943)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資料記載,佳冬神社於日昭和11年(1936)4月13日鎮座,無格社,祭神為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每年的11月3日。 佳冬神社是由四座鳥居、拱橋、石燈籠數座、手水舍、狛犬一對以及拜殿、正殿、祭器庫、社務所等建物所組成,從第一鳥居一直到最深處,大約長140公尺。[2]
 

歷史沿革

神社是日本人與神道教的精神圖騰與信仰中心。佳冬鄉自開發以來,皆屬於基層地方單位,在以農、漁業為主的村落依然有神社建築,是基於日本時代總督府想用神社從事地方教化的企圖,也是皇民化運動精神之展現。 日明治末年,在日本國內開始整頓神社,提出「神社中心」的概念,想要藉由政府的力量,整頓各村落中之神社,使神社除了具有宗教功能外,還能成為各村落的教化中心。 日昭和9年(西元1934年)臺灣總督府向各地方首長提出各街莊廣設神社的要求,以「一街庄一社」為基本的指導方針。有趣的是日本國內的「一町村一社」概念,則要降低神社濫設之比例,而殖民地臺灣的「一街庄一社」卻是想普及神社。日昭和11年(西元1936年)佳冬神社安座,其社格為無格社,主要奉祀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主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西元1847-1895年)。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佳冬開設陸軍飛行場,佳冬神社亦屬於佳冬陸軍飛行場的神社,以宗教宣慰在此飛行場服役工作之軍士官兵,讓他們的心靈有所寄託。 二戰後,臺灣大部分的神社損毀或是移作他用,佳冬神社參道現況已經變成一般道路,周邊也興建民宅,目前留有兩座鳥居、神橋、石燈籠殘蹟,以及神社本體基座。雖然僅剩殘跡,但是格局大致完整。而原本位於神社本殿前的狛犬,目前則被移至國立佳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內保存。 [3]


特色說明

參道入口鳥居一景照片來自鍾佳濱臉書

佳冬神社的整體建築材質為混凝土與當時流行的洗石子工法。最早的格局包含四座鳥居、神橋、石燈籠數座、手水舍、一對狛犬,以及拜殿、本殿、祭器庫、社務所等建物,具備神社該有的一切配件。目前僅餘兩座鳥居比較完整,參道已經成為一般道路,而兩側皆被後來新增建之民居包圍。而原有的神社構件,除了固定於地面之基座外,多散見於周邊的民宅、溝渠附近;而原本在本殿前的狛犬已經被移至佳冬高農校內保存。 以當年佳冬鄉的經濟規模來說,若只單靠莊民的奉獻想要維持如此規格的神社的興建及日常運作可說是十分辛苦,基於國家神道及「一街庄一神社」的指導原則,臺灣總督府的國家機器力量就扮演維繫佳冬神社背後的重要角色,戰後一旦失去國家的維持力量,加以沒有地方信仰作為宗教基礎,佳冬神社便急速走向沒落。[4]

位置所在

沿著西部濱海公路台17線往南,過林邊大橋後就會進入佳冬鄉境內,在國立佳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附近,可以看到路旁有一個完整的鳥居,即為佳冬神社之第一鳥居,也是參道的入口。儘管佳冬神社的社格等級不高,為無格社,但佳冬神社仍擁有相當恢弘之格局,由第一鳥居開始算起,到第四平臺的神社本體,大約有140公尺長。 在參道旁邊的第一鳥居非常顯眼,保存完整。鳥居在神道信仰中象徵神、俗兩界的分野,進入鳥居後即走進「神的領域」。鳥居的樣式多樣,佳冬神社的鳥居屬於神明鳥居系的靖國鳥居,其特徵是鳥居最頂之橫梁(笠木),其下方的橫梁(貫)未凸出到柱外。自「鳥居」進入小徑,經過日式石橋再行約一百五十公尺,又可看到樹叢裡有座小型「鳥居」,靜謐的氛圍,仍給人神祕且浪漫的感受。 [5]

視頻

【佳冬神社 - 藏身於屏東縣佳冬鄉的佳冬神社 Japan shrine in Taiwan】


參考文獻

  1. 屏東縣--佳冬鄉神社 數位島嶼
  2. 佳冬神社 客家委員會
  3. 佳冬鄉神社-發展源流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4. 佳冬鄉神社-主要特色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5. 觀光景點 屏東縣佳冬鄉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