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作繭自縛為羽化(汪建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繭自縛為羽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作繭自縛為羽化》中國當代作家汪建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作繭自縛為羽化

作繭自縛,在多數人眼裡無疑是一個貶義詞語,等同於自作自受。其實,究其原本,作繭自縛只是蠶的一個生活階段或狀態。

兒時,在外婆家長大,知道一些蠶的生活習性。那時,一般的農家都要養一、二張蠶的,用以換取幾個油鹽錢。彼時,他們為了提早孵化時間,便將蠶紙(蠶卵)放進貼身口袋裡,依靠人體溫度和汗氣升溫補濕,促其早日孵化,或者把蠶种放在灶火、棉被內暖種,但這種方法常常因溫度過高和濕度不夠,造成孵化不齊,以致部分蠶卵死亡。

蠶卵初看上去很像細粒兒芝麻,孵化出來後又極像螞蟻。用雞毛或者毛筆輕輕地、慢慢地將蟻蠶歸攏,撥放在蠶箔里後,再將剪切成條的嫩桑葉均勻地撒在上面,過上一個時辰,蟻蠶就開始啃齧細葉了。蠶的一生,有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養一季蠶,不費時,也不太費事,故有「勤餵豬,懶餵蠶,四十八天見現錢」之說。

漢·鎏金銅蠶在安康市石泉縣出土後,有外地朋友在微信圈拋來一個問題,鎏金銅蠶為何在安康而不是在其他省市現身?我便試着從地理氣候、相沿成俗、教化鄉里、先賢推動、子午古道五個方面作了一個類似於注釋的解說。朋友閱讀後,蠻認可的,認為鎏金銅蠶在安康橫空出世絕非偶然。隨即,又扔過來一個與鎏金銅蠶相關的一個話題:鎏金銅蠶呈熟蠶吐絲狀,想過沒想過它為何要作繭自縛呢?

說實在的,在我過往的學習和受教經歷里,知道作繭自縛是自討苦吃的意思,但從來沒有想過它為什麼要這樣做,或者說老師講了,但早已下飯了。不管怎麼說,也算是給自己再提個醒兒:當你面對一個事物時,勿囫圇吞棗,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於是,我藉此機會,開始順着砂鍋的紋路問到底了。翻閱資料,百度,試圖從蠶的完全變態的一生着手,條分縷析,從中看出個端倪來。

「溫室既調,蠶母入處,陳布說種,柔和得所,唏用清明,浴用穀雨,爰求柔桑,切若細縷,起止得時,燥濕是俟,逍遙偃仰,進止自如,仰似龍騰,伏似虎跌,圓身方腹,列足雙俱,昏明相椎,日時不居,奧台役夫,築室於房,於房伊何,在庭之東,東受日景,西望余陽,既酌以酒,又挹以漿,壺餐在側,脯脩在旁,我鄰我黨,我助我康,於是乎蠶事畢矣。」把蠶室溫度調好,讓有經驗的人把蠶種拿進蠶室,在適宜的溫濕度下暖種,促其順利發育,提高蟻蠶孵化率。清明過後、穀雨來臨,天氣暖和、雨水充沛,應採摘那些柔嫩的桑葉餵養蟻蠶。餵養要定時,給葉要適量,把握好乾濕度。長大了的蠶,食如蛟龍,眠比臥虎。蠶室光線要明暗均勻,宜把蠶室安排在庭院的東頭,開窗就能投進晨曦,推開西窗即可見到夕陽。忙時顧不上吃一口飯菜,一家老小,左鄰右舍,齊心協力,都是為了養好蠶。

「古人作賦者多矣,而獨不賦蠶,乃為蠶賦。」西晉楊泉在這篇《蠶賦》里,用127個字描述了蠶的飼養生產全過程,凸現了距今1800年前先人的養蠶生產概貌,給後人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歷史遺產。讓人佩服。

現代科學技術深刻、完整地揭示了蠶的生產生活規律,更新並加深了人們對於蠶的認知。

蠶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一個世代須經卵、幼蟲、蛹、蛾四個形態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在正常的飼育情況下,幼蟲期從孵化吃桑葉到吐絲作繭,需20到28天;吐絲結繭需時3天;再經1至2天化蛹;蛹期經過10到15天化成蛾而變為成蟲。在化蛾當日,雌雄成蟲交尾產卵,如果產下的是非滯育卵,那麼再經過10天左右就可孵化出下一代的蟻蠶,從而完成一個世代交替。

蠶的一生,要蛻四次皮,每一次蛻皮,身體都在成長。蠶的脫皮在睡眠中進行,睡眠中蠶的腦神經分泌出一種腦激素,使體內產生保幼激素和脫皮激素:保幼激素使蠶脫皮後仍然保持幼蟲的形態,抑制成蟲特徵的出現,維持一幅青春年少的模樣;脫皮激素則促使幼蟲加速成熟。兩者相反卻相成,對立卻統一,推動着蠶的成長。

蠶到了五齡期,吃七天左右的桑葉,蠶體變得透明時,開始吐絲作繭。蠶體中透明的東西就是製造蠶絲的原料,叫做絲素、絲膠。絲素、絲膠被蠶吐出後,遇到空氣就變成絲。一條蠶需用二天二夜的時間,才結成一個繭,吐出的絲有1500米長。蠶絲既不同於麻纖維,也不同於毛纖維,而是一種生物蛋白質,它完全是由蠶的生命化成的。

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或許,先人們正是在彼時,將他們看到的這一情形,用「作繭自縛」四個字進行表述,並沒有賦予它其他意蘊。

那麼,蠶為什麼要作繭自縛?給自己找「憋屈」呢?原來,蠶吐絲結繭後變成蛹。而繭呢,能保護蛹免受不良環境的影響,這正是蠶在長期演變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本能。蛹表面上好像靜靜地躲在繭里,沒有什麼動作,實際上它的身體內部正在發生着從蛹到蛾的變化,長出完備的生殖器官和翅膀。蛹通過繭從外界不斷地吸取氧氣,促使體內貯藏的營養物質氧化分解,產生並積蓄新的能量,為羽化為蛾,破繭而出做最後的準備。

破繭時,蠶蛾吐出一種鹼性液體以溶解粘着蠶絲的絲膠,使絲分離。然後用頭和足拼力撥開這部分絲,形成一個大孔,從而實現破繭而出的壯舉。

「有物於此,蠡兮其狀,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後存。名號不美,與暴為鄰。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棄其耆老,收其後世。人屬所利,飛鳥所害。臣愚而不識,請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屢化而不壽者與?善壯而拙老者與?有父母而無牝牡者與?冬伏而夏遊,食桑而吐絲,前亂而後治,夏生而惡暑,喜濕而惡雨。蛹以為母,蛾以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謂蠶理。」戰國後期的荀子在這裡無不感慨地說,蠶,音同殘暴的「殘」,聽起來「名號不美」,「與暴為鄰」;但是,蠶的品德,卻高尚美好,它吃桑葉,吐絲線,功立身廢,事成家破。養老撫幼,靠它生存,真箇是功蓋天下。

溫故又知新。

當我回過頭來,再次審視朋友提出的「鎏金銅蠶」它為何要作繭自縛時,自然心中有數了:蠶,吐絲作繭,不是要把自己困住,恰恰是要給自己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躲避「飛鳥所害」,好讓自己順利的化蛹成蛾。不僅是蠶,很多昆蟲都有一個作繭成蛹的過程,比如蝶類、蛾類昆蟲,它們倘若沒有繭做保護,很可能還沒成蛹,便被其他異類吞食了。

武俠小說里,一般都有高手閉關修煉的描述。武功到了需要突破的境界,便需要閉關。古往今來,不少武林前輩如張三丰等,通過閉關修練,一出關就悟出了太極劍、太極拳,傳聞達摩祖師也曾面壁九年,修煉得悟大道。


完全變態類昆蟲,從蛹變化為成蟲,身體組織經過複雜的變化,因而成蟲的形態構造,與蛹有顯著不同。蠶蛹在蠶繭里也是在閉關修煉。蠶蛹在繭里不吃不喝,但體內卻在一天天的發生變化,最後破繭而出的時候,身形從裡到外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對於蠶來說,作繭自縛幫助它們更好地完成生命歷程,整個過程此消彼長,充滿了正能量,最終實現了羽化為蛾的華麗轉身。

古時,面對「瓶頸」,當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精進、突破時,武林高手便選擇一個遠離紅塵世俗的地方__隱修,放下世俗,放下感情,放下牽掛,放下執念,進行高深層次的思考與修煉,以求悟出更高的境界,超越自己。

現代,生活節奏太快,快的讓人都來不及系統學習與深入思考。當外界太多干擾的的時候,往往聽不到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倘若能借鑑一下蠶或武功高手閉關隱修的做法,定期給自己一個內化的機會,讓自己沉下心來思考、參悟,或許可以幫助自己獲得定力、提高內功、升華思想境界,從而實現突破,成為某一領域的行家、高手。

或許你嘗試了、戮力了,沒能如願以償,也無妨。只要不「作繭自纏裹」,不為塵世所累就好。[1]

作者簡介

汪建平,原中國銀監會安康監管分局調研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