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作為歷史的口頭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作為歷史的口頭傳說》,[比利時] 簡·范西納 著,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以出版社會科學[1]讀物為主,其出版物有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著作[2],也有中等程度的知識讀物,還有大眾普及讀物。三聯圖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紮實的學理功底、豐富的人文關懷和思想智慧。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著名的研究口述史的理論著作,書中認為口頭傳說是文化延續的工具之一,同時也包含着豐富的歷史信息。同時本書也注意到口頭傳說的缺憾,這一缺陷表現在缺乏年代順序,以及因各位社會原因而產生的選擇性解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非洲史學家范西納。作者是比利時人,畢業於魯汶大學,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在非洲等國從事實地考察,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目錄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作為過程的口頭傳說

一、信息的產生

(一)消息

1.目擊者

2.傳聞

3.想象、夢境和幻覺

(二)對經歷的詮釋

1.回憶

2.解釋

3.語言藝術

(三)口述歷史

二、口頭傳說的動態過程

(一)記憶型演說

(二)敘述

1.歷史鐵聞

2.個人傳說

3.集體敘述

4.創世傳說

5.累積敘述

(三)史詩

(四)故事、諺語和格言

三、作為史料的口頭傳說

(一)定義

(二)作為證據的口頭傳說

1.從觀察到永久記錄

2.證據的對象

第二章 表演、傳說和文本

一、表演形式

(一)表演

(二)表演者

二、表演和口頭傳說

(一)表演的再現

1.頻率、時間和地點

2.表演的目的

3.記憶:提示和搜索

4.助記工具

(1)物體

(2)場地

(3)音樂

5.學習

(二)口頭傳說的內部變化

1.詩及其同屬

2.史詩

3.敘述

(三)真實性、歷史性和作者身份

三、口頭傳說的記錄

(一)偶然和意外的記錄

(二)系統的研究

(三)記錄情況

四、口證和文本

(一)口證

(二)文本

第三章 信息的獲取

一、形式與內容

(一)語言形式

(二)內在結構

(三)文體

二、含義

(一)表層含義

(二)隱性含義

1.隱喻與轉喻

2.固有模式

三、信息目的

第四章 信息是一種社會產物

一、信息的社會用途

(一)習俗框架

1.表演與習俗

2.信息的社會管控

3.官方傳說與民間傳說

(二)作為工具的信息

1.功能

2.作為武器的口頭傳說

3.意識形態的功能

4.理想化

5.歷史是誰之過往

(三)口述表演者

1.常見的表演情況

2.新的記錄情況

二、反映社會的口頭傳說

(一)口頭傳說與社會生活的一致性

(二)如何獲得一致性

1.社會的局限性和口頭傳說的局限性

2.重要性

3.口述資料庫

(三)內在平衡

第五章 信息表達文化

一、文化的實質

(一)基本概念

1.空間

2.時間

3.歷史的真實性

4.歷史的因果與變遷

(二)世界觀

1.探索世界觀

2.世界觀的影響

二、作為集體表徵的意象和俗語

(一)意象

(二)俗語

(三)解釋俗語:姆貝哈案例

(四)解釋的有效性和隱性含義

......

參考文獻

  1.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豆丁網,2015-09-02
  2.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