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頂舍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頂舍利

 

 

 

(佛頂真骨)

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頭頂骨舍利,全世界僅存一塊,是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為一塊周長35厘米、直徑10厘米、顏色黃黑、有清晰發孔的完整頭骨。 佛頂骨舍利出土於南京市秦淮區宋長干寺(明大報恩寺)地宮的阿育王塔中,是世界現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頂骨舍利,供奉於南京牛首山的佛頂宮中。

概念解釋

傳說釋迦牟尼佛荼毗後,阿難等弟子從骨灰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釋門正統》),另說一石六斗(《毗奈耶 雜事》)。從佛教典籍記載及流傳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佛陀荼毗後所得的舍利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未燒盡的遺骨殘片,如牙齒、指骨和頂骨等; 另一種是釋氏要覽》中記述的五色光瑩堅固子和白色珠狀物。牙齒、頂骨和指骨較稀有,其中以佛頂骨最為珍貴,而後者,即所謂「舍利子」居多。 佛頂骨,梵文usnisa,音譯「烏率膩沙」。本指佛頂肉髻,「頂骨湧起,自然成髻是也」 (《無上依經》)。 佛涅盤後,特指頂骨舍利,世尊頂骨堅實圓滿,是「八十隨形好」之七十八好(《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據悉,世界各地留存的釋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幾種:結晶狀的舍利子;牙齒;指骨;頂骨;鎖骨;頭髮。佛頂骨傳到中國的明確記載始於唐代。 佛典描述佛頂骨的形質:《洛陽伽藍記》卷五記「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世界上僅存一塊的佛頂真骨便是出土於南京大報恩寺的佛頂骨。

形狀特點

據典籍記載,釋迦牟尼佛涅盤後,留下了佛牙、佛指、佛頂骨等不同類型的遺骨,世稱佛真身舍利,其中佛頂骨舍利最為珍貴。 舍利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 舍利子印度語叫做馱都,也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是一個人往生,經過火葬後所留下的結晶體。 不過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 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 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的,也有各種顏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史料記載

佛頂骨是指釋迦牟尼佛頭頂湧起自然成髻部分的舍利。佛經記載其特點是堅實不壞。 描述佛頂骨舍利形質的資料有很多。 第一,《洛陽伽藍記》卷五: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閃然似仰蜂窠; 第二,《續高僧傳》卷三: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蓋; 第三,《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 第四,《法苑珠林》卷二九:廣二寸余,色黃白,發孔分明; 第五,《法顯傳》:骨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 第六,《大唐西域記》卷一:面廣寸余,其色黃白,發孔分明;《大唐西域記》卷二:骨周一尺二寸,發孔分明,其色黃白;《大慈恩寺玄奘法師傳》同上; 第七,《酉陽雜俎》卷二:周二尺。

綜合上述相近的資料,可以得到如下參考信息:

第一,周長約一尺二寸,直徑約四寸,高五寸。折合公制(唐制一寸約三厘米)周長36厘米,直徑12厘米,高15厘米,形如蜂窠; 第二,顏色黃白,有清晰的發孔; 第三,是一塊較完整的骨骼。 以上都是唐代及其以前的數據信息,唐之後似乎沒有了記載。

舍利由來

解釋 佛學專有名詞,很超常,不可思議。 一般指有修有證的佛教徒死後留下的屍身(真身舍利,如現存六祖惠能大師的真身舍利),或屍身火化後的遺留物。 來源 第一,修證佛法成就者火化後出現的舍利; 第二,從極樂世界、清淨剎土或其他剎土飛來的舍利; 第三,十方諸佛或各剎土持明者加持幻化出來的舍利。 經過 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涅盤,弟子們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肩胛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佛祖的這些遺留物被信眾視為聖物,爭相供奉。 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它十分稀有、寶貴。像佛陀涅盤後,所燒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當時有八個國王爭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份舍利,他們將佛的舍利帶回自己的國家,且興建寶塔,以讓百姓瞻仰、禮拜。 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後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國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大師本煥長老虛雲老和尚等,都留下相當數量的舍利。 釋迦牟尼佛金色血舍利據有關佛教文獻記載。 佛祖釋迦牟尼涅盤火化後,弟子們在他的骨灰中發現了許許多多晶亮透明、五光十色、堅硬如鋼的圓形硬物,這就是舍利,俗稱舍利子,歷來被視為佛門珍寶。 舍利,據觀察,是一種骨質結晶物,其物質組成結構不詳。 據說,只有得道高僧圓寂火化後才能出現。 舍利現象本十分罕見。 但近年來,舍利現象屢有出現,成為當代佛教界的一個奇聞。 1990年12月。新加坡華人高僧宏船法師圓寂,火化後,人們在他的骨灰中撿到480顆彩色的、類似水晶體的硬物,有些還閃爍着鑽石般的光亮。據辨認。與佛門珍寶舍利子毫無二致。 高僧們火化後形成的舍利子大小不一,色澤各異,1993年5月7日晚,我國東北瀋陽唯一藏傳佛教喇嘛教實勝寺的79歲大經師召烏力吉高僧(蒙族),感覺身體不適,想回原籍遼寧阜新一趟,不料,寺里派人剛送他到瀋陽火車站,他便悄然圓寂。 高僧的遺體是送到瀋陽文官屯殯儀館火化的。 火化後,在他的骨灰中發現紅、綠、黃、黑、白等多色珍貴結晶體數十枚,大的如黃豆,小的似米粒,經佛教專家鑑別.認為是高僧圓寂留下的珍貴舍利。  據說,有些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多達萬顆。 1991年3月,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佛教協會副會長通顯法師圓寂火化後,得五色舍利子一萬一千顆,堪稱古今之冠,世界之最。 一些高僧留下的舍利子竟大如雞卵。 1989年9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縣西洗石庵住持、93歲高齡的寬能法師圓寂,火化後得到了3顆碧綠色、晶瑩透明的舍利子,每顆直徑3-4厘米,好像綠寶石一般。 尤令人稱奇的是高僧圓寂後心臟火焚不化,最後竟也化成堅固的舍利子。1994年93歲的圓照法師在陝西省長安縣餵子坪鄉觀音山法華寺修行。 進入6月份以來,就水米不進。 6月12日,神色突然異常興奮、激動,晚上9點多時,他對前來探望的寺內眾弟子演講了一通佛法後,說了一句「我將心留給眾生」,便再無聲息; 眾人看時,已合眼閉目,盤腿打坐,悄然圓寂。 四天之後,弟子們按照佛教教規,在寺內一大青石板上架起木柴,將法師焚化,大火燒了整整一天,法師法體形成百多顆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舍利子和舍利花。舍利花顏色雪白,鑲嵌着米粒大小的呈紅、黃、藍、褐色的結晶體。 尤為神奇的是,法師心臟久焚不化,成為一個呈黑褐色的巨大舍利子。 火化結束時,心臟尚軟,之後逐漸變硬,當時在場的百餘名弟子們均親眼目睹。據稱,圓照法師性情靜、平和,心地善良,但飯量極小.每餐只吃一二兩。法師的俗家弟子、長安縣氣功協會會長王緒文介紹,法華寺曾派人攜舍利子到省佛教協會,經余元大師鑑別,確認是罕見的舍利子。後來,當地人為了永久存放,又籌措資金專修了一座舍利塔。 形成 關於舍利子的形成,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些學者提出,由於佛門僧人長期都是素食,攝入了大量的纖維素和礦物質,經過人體的新陳代謝,極易形成大量的磷酸鹽、碳酸鹽等,最終以結晶體的形式沉積於體內而形成。然而這種解釋並不完全令人信服。 世界上素食主義者成千上萬,為何並無舍利子出現?佛門弟子不計其數,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舍利子呢? 舍利子一般超不出以下幾種來源:結石骨頭牙齒死者攜帶的隨葬品或人為放入骨灰中的東西。 一些學者認為,舍利子可能是一種病理現象,類似膽結石、腎結石之類。這種解釋也難自圓其說,不少患結石症的病人,死後火化,無一例有舍利子存在,況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幾乎都是身體健康、安詳自在的長壽老人。   還有,如:舍利為何有大有小?有多有少?舍利為何色澤不一,五光十色?更讓人百思不解的是心臟久焚不化,由軟變硬,成為一個巨大的舍利子。這在佛教史上有多次記載。 1994年3月15日,山東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宮內出土141件佛教聖物,轟動一時。 聖物中有稀世罕見的佛舍利;有千年難得一觀的石刻彌勒佛造像、銀佛像和水晶寶珠;還有放置舍利的石匣、金棺、銀槨以及淨瓶、瑪瑙、玉石墜、七寶瓶等無價珍品。1994年6月3日,新華社以「汶上將成為第二個法門寺」為題,用六種文字向海內外播發了消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媒體進行了報道。 自此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前後,有「佛光」奇觀顯現,為太子靈蹤塔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參拜僧俗絡繹不絕,每年吸引20多萬國內外遊客前來禮佛觀光,並呈逐年增多之勢。

歷史淵源

佛頂介紹 佛頂,也稱髻、頂髻、肉髻相、無見頂相,為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文獻記載,佛的頂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這種形象是在常人中所無法見到的殊勝之相,表示此種功德的佛像即稱佛頂尊。 釋迦牟尼佛涅盤之後,遺體火化留下各種不同類型的遺骨,被稱為舍利,其中佛頂火化後的遺骨即是佛頂舍利。

崇拜起源 佛教的舍利崇拜起源很早,據說釋迦牟尼在世時就開始對過去佛的舍利開始了崇拜,但這很可能只是後來的傳說。 比較可靠的舍利崇拜應該開始於釋迦牟尼涅盤之後。據記載,釋迦牟尼於拘屍城雙樹間涅盤後,摩竭陀王阿闍世波婆國末羅族迦維羅衛國釋迦族等皆欲獲得舍利,但都遭到拘屍城人的拒絕。 各國便商議以兵力強行分取,戰事一觸即發。 這時,香姓婆羅門挺身而出,曉諭眾生,不要因爭佛舍利而自相殘殺。 八國便請其負責均分舍利,並各自起塔供養,於是佛的舍利便被分成8份,由8個國家各自起塔供養,佛教的舍利崇拜就此開始。 佛頂舍利肯定被供奉在8個塔中的一塔,但具體在哪一個塔里,則無從查考了。 千年流轉 佛滅度百年後,第一次統一印度的孔雀帝國的第三代國君阿育王信仰佛教,為了推廣佛法,他把原來的8個佛舍利塔(有的資料說是其中的7個塔)中的舍利取出重新再分配,在世界各地建造了8.4萬個寶塔供養。 由此開始,佛舍利崇拜突破南亞的範圍,在整個世界佛教界流傳開來,世界各地都相繼出現佛舍利的供奉情形。 總體上看,世界各地流傳的釋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幾種:舍利子(粒狀)、牙齒、指骨、頂骨、鎖骨、頭髮。 阿育王的這次佛舍利再分配肯定包括了佛頂骨舍利的再次轉移供奉。 但佛頂舍利在這次空前規模的舍利再分配過程中到底分配供奉到哪裡,現在也很難說清楚。 但根據後世的記載,我們知道在南亞的西北地區以及中國的南京都有被認為是阿育王時代供奉起來的佛頂舍利。 經過阿育王的再次轉移供奉,佛頂舍利離開第一次供奉之地,即最初供奉佛舍利的八塔之一,開始在其他地方供奉。 後世佛舍利的轉移供奉一般是對原來舍利的再次分割,所以,同一舍利一般會經過多次分割,而且在舍利的體積上一般是越來越小。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玄奘頂骨的轉移供奉和不斷的分供。 玄奘頂骨先是在唐代末年的時候從西安興教寺轉移供奉到戶縣紫閣寺,北宋時候再由紫閣寺轉供於南京的長干寺(南京大報恩寺)。 抗日戰爭時期在南京發現後,先後分供於南京、北京、天津和日本等地。上世紀50年代以後,又再次經歷多次分割轉移供奉,如日本的那份頂骨曾再分給台灣日月潭的玄奘寺,南京的那份頂骨曾經相繼分給西安的大慈恩寺和台灣的玄奘大學,至今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有中國、日本、印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供奉玄奘頂骨。佛的頂骨舍利也經歷了這樣的多次轉移供奉。 作為佛舍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佛頂舍利首先流傳在南亞地區,並被視為聖物,受到隆重的供養和廣泛的敬信。 據《法顯傳》載,早在5世紀初期的時候,西北印度那竭國內的酰羅城中有就佛頂骨精舍,佛頂骨被保存在一個叫解脫塔的塔裡面,每天請出來放在寺院外面的一個非常漂亮的高台上供大家瞻禮供養。 法顯本人親自瞻禮了這個佛頂舍利,據他記載,這個頂骨舍利「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 關於當時佛頂舍利的供奉盛況,法顯也做了詳細的描述,當時無論是國王還是一般的民眾,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瞻禮供奉佛頂骨舍利,然後才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不但這個國家的人供奉佛頂舍利,法顯還記載,「諸國王亦恆遣使供養」,可見這個佛頂舍利是得到周圍其他國家一致認可的。 北魏僧人慧生去印度時,也見到了這個佛頂舍利,並作了記載:「渡一大水,至那迦邏國,有佛頂骨及佛手書梵字石塔銘。 」《洛陽伽藍記》在記述慧生巡禮時,對佛頂骨的形態和顏色也做了說明:「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閃然似仰蜂窠。」 到了唐代,玄奘在印度巡禮期間,也曾瞻禮這個佛頂舍利。 根據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2的記載:佛頂舍利放置在一個寶函之中,寶函放置在一個七寶舍利塔內,而這個七寶舍利塔則放置在一個多層的樓閣的第二層之中。 玄奘看到的舍利顏色同法顯看的基本相同,即黃白色,但大小同法顯的記載略有不同,變成了「周一尺二寸」,而且「發孔分明」。 不知從何時開始,供奉在這裡的佛頂舍利又分出一部分供奉在了迦畢試國。 玄奘曾經對此有明確記載:「王城西北大河南岸舊王伽藍……其伽藍東南有一伽藍,亦名舊王,有如來頂骨一片,面廣寸余,其色黃白,發孔分明……每至六齋,王及大臣散花供養。」 「面廣寸余」,可見迦畢試國的佛頂舍利明顯比西北印度那竭國的佛頂舍利小。

流落世間 佛頂舍利從印度到中國既是佛教向東方傳播的一個必然結果,也符合《雜阿含經》中所說的佛滅度後佛牙佛頂和佛缽安置東方的預言。 根據唐代《法苑珠林》的記載,「又此東南往古王寺,有佛頂骨一片,廣二寸余,色黃白,發孔分明。 至大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春初,使人王玄策從西國將來,今現宮內供養。」 可見,供奉在迦畢試國的佛頂舍利在唐代的龍朔元年初春王玄策從印度帶回了國內,並供奉在皇宮之中。 而在此之前的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初春,「西域又獻佛束頂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又追京師僧七人往東都入內行道,敕以舍利及頂骨出示行僧道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頂戴供養。經一宿還收入內。皇后舍所寢衣帳,准價千匹絹。」 該書還記載,這個頂骨舍利為螺髻束髮的小頂骨,並非大頂骨。 這麼說,佛頂舍利在唐代至少兩次從印度傳到中國,一個兩寸,一個4寸,大小不一。至於顯慶五年這個比較大的舍利到底來自哪裡,則不得而知了。

南京發現 這次在南京發現的佛頂舍利珍藏在阿育王塔之中,可見其與印度歷史上阿育王的那次大規模的舍利分供活動有內在的聯繫,可能的情況有兩種: 一是阿育王轉供於印度西北那竭國的佛頂舍利或由那竭國轉移供奉於迦畢試國的佛頂舍利,後來由唐朝宮廷再次轉移供奉到了南京長干寺(甚至還有其他地方); 一種可能就是屬於阿育王那次大規模的舍利轉移供奉中的一部分。當然,後一種可能性比較小。不管是哪種可能,南京的這次佛寺考古都可以被視為中國歷史上來自印度的佛頂舍利的再現,由於這具佛頂舍利在歷史上曾經是印度最著名的舍利,也是世界範圍內三大著名舍利(還有佛牙、佛指)之一,堪稱佛舍利的主要代表,所以它的發現具有重大的宗教意義和文化意義。

重現時間

2007年初南京對大報恩寺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 2008年7月考古人員在遺址發現一處地宮並出土一隻鐵函。根據其上碑文記載,這座地宮為北宋長干寺地宮,距今已有997年,函內珍藏有阿育王塔、佛頂骨舍利等。 2008年8月鐵函開啟,阿育王塔現身,並清理出大量文物。 2008年11月通過專門研製的吊裝工具,千年阿育王塔從鐵函內被成功取出。 2009年5月阿育王塔開啟塔身。最為罕見的是,塔內分上下雙層安放有兩組金棺銀槨,佛頂骨舍利供奉其內。 2010年6月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

重光大典

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於2010年6月12日上午在南京棲霞寺舉行。世界現存唯一的佛頂真骨舍利千年後重現人間。 2010年6月12日上午9時15分,阿育王塔中密藏千年的「佛頂真骨」和「感應舍利」真容展現在世人面前。 自兩岸三地的108位大德高僧和四眾弟子數千人在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崇聖殿舉行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迎請法會。法會結束後,4名法師隨車護送由飾有龍形圖案的南京雲錦包裹的金棺銀槨至棲霞寺。 8時50分左右,金棺銀槨運抵棲霞寺9點01分,文物工作人員首先打開有可能藏有感應舍利的方形銀函,裡面還有一個小的正方體的銀匣,紋飾精美,鎏金龍圖案鮮活,泛有銀色的光澤,保存得十分完好。拍照、測量位置、繪製考古圖等一系列考古過程順利進行。 9點04分鎏金小銀匣被啟請出並開啟,裡面有一個斜對角方向放置的玻璃瓶,其形狀就像觀音菩薩手中的淨瓶,目測有12厘米左右。 9點07分啟請琉璃瓶出匣,被放到事先準備好的微距攝影機下。在可以放大80倍的微距攝影機下,琉璃瓶緩緩轉動,隱約可見其中的舍利。 槨中還有其他東西,在瓶子的兩側,分別擺放了一顆透明的佛珠和一尊精緻的佛像。 9點09分,長方形的金棺銀槨被啟請出錦盒。 長方形的銀槨供奉在一個鏤空的須彌座上,顯得莊嚴而隆重,槨身還有佛像人物圖案,其中一面有3座佛坐像。 9點10分專家將為防止槨蓋滑落而纏繞其外的銀絲取掉,並打開槨蓋,隨即呈現出一個由金絲纏繞、遍布精美的花草紋的金棺,目測約16厘米。 9點13分,專家將金棺從銀槨中請出。 9點14分把金絲褪去,將金棺放置在寶台上,輕輕開啟棺蓋,只見金棺裡面呈現出了一塊布滿細孔的物體。 據專家說,這很可能就是密藏千年的「佛頂真骨」,因為正如佛經上所記載,上面布滿頭髮孔,黃白顏色。此外,金棺還有三個白色透明的琉璃瓶,裡面藏有十顆感應舍利。 9時35分,裝有感應舍利的淨瓶和佛頂真骨舍利被分別安放在楠木刻金的蓮花寶座上,寶座外隨即套上充氮氣的玻璃櫃,由隆相法師恭送回毗盧寶殿。 南京即將建成的大報恩寺琉璃塔被確定為「聖物」的最終安放地。 佛教界人士表示,佛頂骨舍利作為佛教的重要「聖物」,理應在佛教禮儀和程序下,在佛家聖地進行供奉,方為正統。 但作為重要的「歷史文物」,文物界對佛頂骨舍利能夠在寺廟中妥善安置一直表示質疑,佛頂骨舍利的安置問題,不僅涉及到龐大的安保設備;對於佛頂骨舍利脆弱質地,更需要考慮到「聖物」需要的恆溫恆濕的精密保護環境。  此次新聞發布會上也對這一眾人關注的問題所做的詳細安排進行了介紹:供奉法會和慶典儀式後,佛頂骨舍利將在棲霞寺法堂舉行為期1個月的供奉瞻禮活動,供信眾瞻拜。 位於考古遺址區的金陵大報恩寺文化園區項目也將於年內正式開工,其中大報恩寺琉璃塔重建工程將率先啟動。 工程完工後,佛頂骨舍利將被迎請至琉璃塔內供奉。這次在南京發現的佛頂舍利珍藏在阿育王塔之中,可見其與印度歷史上阿育王的那次大規模的舍利分供活動有內在的聯繫,可能的情況有兩種: 一是阿育王轉供於印度西北那竭國的佛頂舍利或由那竭國轉移供奉於迦畢試國的佛頂舍利,後來由唐朝宮廷再次轉移供奉到了南京長干寺(甚至還有其他地方); 一種可能就是屬於阿育王那次大規模的舍利轉移供奉中的一部分。當然,後一種可能性比較小。 不管是哪種可能,南京的這次佛寺考古都可以被視為中國歷史上來自印度的佛頂舍利的再現,由於這具佛頂舍利在歷史上曾經是印度最著名的舍利,也是世界範圍內三大著名舍利(還有佛牙、佛指)之一,堪稱佛舍利的主要代表,所以它的發現具有重大的宗教意義和文化意義。 自2010年6月13日起,佛頂骨舍利將在棲霞寺法堂舉行為期1個月的供奉瞻禮活動,供信眾瞻拜。 「一個月後,佛頂骨舍利的去向,暫時還未確定,但今後肯定將永久供奉在琉璃塔中。」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介紹說。

港澳供奉

2012年4月25日,「恭送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赴香港澳門供奉起程法會」開始,當天中午12時許,在140餘的香港迎請團和百人護法護法團的護送下,佛門至寶將從南京被迎上飛往香港的航班,開始首次出巡。 7時35分,法會在毗盧寶殿內正式開始,整個場面堪比2010年6月佛頂骨舍利重光時的隆重莊嚴。 來自佛教協會、護法護送團、港澳迎請團以及棲霞寺內的僧眾、從各地趕來的信徒千餘人齊聲稱念南無釋迦牟尼佛聖號迎送佛門至寶出巡。 半個小時左右的隆重法會結束之後,8時許,在四名武僧以及數位武警護衛下,阿育王金塔以八人抬的方式由八位專業人員將其上肩抬出寶殿,恭送入寺內天王殿門口等候的花車,由警車開道,在護送團和護法團所乘車輛左右護送下,前往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1]

參考文獻

  1. 佛頂舍利騰訊網2010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