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陀十大弟子中誰在宣傳平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陀十大弟子中誰在宣傳平等?
圖片來自六圖網

佛陀十大弟子中誰在宣傳平等?迦旃延:舊譯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稱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據《佛本行集經·那羅陀出家品》、《中阿含經》卷二十八等記載,古印度阿盤提國婆羅門之子。原出家學「外道」,後從釋迦出家。謂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稱為「論議第一」。

原文

(一)阿私陀的話

  迦旃延那羅陀尊者,姓迦旃延,名那羅陀。生於南印度阿提國獼猴食村婆羅門家庭。父是國王的國師,家中擁有廣大田地和眾多奴僕。少從舅父阿私陀仙學習,精通《吠陀》、占相術,通達四禪五通。阿私陀仙對他說:悉達多太子成道後,你要拜他為師。

(二)揭開古碑文的秘密

  迦旃延還懂多種文字,當時在波羅奈城附近,發現一座古碑,上面刻的文字,無人認辨,國王榜示全國,有能識者,當予重賞。迦旃延揭榜應徵,說是梵天上的文字,譯出的內容如下:

  什麼人是王中王?什麼人是聖中聖?

  什麼人是愚人?什麼人是智人?

  什麼人沉溺在生死海?什麼人解脫在逍遙園?

  怎樣離垢染?怎樣證涅槃?

  迦旃延譯出的碑文傳誦全國,但對碑文的內容解答不出。他為了弄懂內容的意義,訪問了六師外道和一些有權威的老婆羅門都答不出。最後想到阿私陀仙說的悉達多太子,聽說已經成道,想必能說出碑文內容的秘密,於是到竹林精舍訪問了佛陀。佛以偈語回答說: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聖中之聖是大覺佛陀。

  被無明污染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

  有我、法二執的人沉溺在生死海。

  證緣起性空的人解脫在逍遙園。

  修道斷貪嗔痴才能離垢染,勤修戒定慧即能證涅槃。

  迦旃延聽了佛的回答,當下邁進了真理的世界,皈依佛陀。

(三)宣傳平等

  迦旃延的教化方法,善於個別談話。再頑固的人,只是聽他一席話都會頓開茅塞。他在摩陀羅國教化時,國王指責他說:你是最高貴的婆羅門種姓的人種,現在做了剎帝利種姓出生的佛陀弟子,不感到屈辱嗎?迦旃延回答說:從職業上來說,社會有宗教、政治、商業、工農業的分工的不同,但以此形成階級,解釋人種的優劣,那是值得研究的。須知每個種姓的人,都是有善有惡。例如婆羅門種姓中、殺生、邪淫、邪見,造種種惡業的人很多,這能說明他是高貴人種嗎?可見人的貴賤與否,不在人種的劣勝。能夠修道為善,覺悟證果,不論什麼種族,都是尊貴的,為人們所敬佩。國王聽了他的話,皈依了佛陀,刷新政治,加強法治,大赦囚禁在獄中無辜的首陀羅人,懲治一些有持無恐的婆羅門族的犯罪份子。

  迦旃延除主張種姓平等外,還主張老年與青年平等,如他在波羅奈烏泥池和比丘一起進餐時,有一老婆羅門倚杖走來,大家紛紛起立讓座,唯有迦旃延裝著沒看見樣子,不理不睬,也不讓座。老婆羅門知道迦旃延是婆羅門家庭出身的,對迦旃延脫離婆羅門教,改信佛教,已經使他夠惱火的。現在竟敢如此無禮,連座都不讓,真是無法無天。氣得暴跳如雷,用手杖指著迦旃延的臉責問說:你為什麼這樣目中無人?迦旃延很溫和地說:從你的粗魯舉動和講話的聲音來看,你不配稱為長者,也不值得人們的尊敬。你的貪嗔痴煩惱很重,在五欲樂里陷得很深,雖然活到八、九十歲,只能說是白活。相反地假若有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他解脫了愛欲的束縛,沒有煩惱,沒有不平等的觀念,他雖年輕,也稱得起長者,應該受到人們的尊敬。老婆羅門聽了迦旃延的話,自知理虧,默默地走開。

(四)議論第一

  迦旃延在佛弟子中稱為議論第一,他思維敏捷,回答問題針鋒相對,觀點鮮明。如一婆羅門修道者問: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剎帝利與剎帝利相爭,是為了什麼?迦旃延答:為了貪慾。比丘與比丘相爭,又是為了什麼?迦旃延答:是我見和法執。什麼人能離開貪慾、我見和法執?迦旃延答:那就是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婆羅門修道者聽了迦旃延的話,很快地皈依了佛陀。迦旃延好友魯醯遮是一個娶妻生子的婆羅門。一次見面,迦旃延對他說:我們出家修道的,是為了脫生死,千萬不可把信仰和修道當成職業。現在婆羅門修道者,專為別人祭祀作法,好像當作生意來經營。那些出家的婆羅門,有幾個是為了修道的?都是為了名聞利養,還虛偽地裝出很虔誠的樣子,掛著宗教的招牌,追逐私慾,這是莫大的悲哀!魯醯遮聽了迦旃延的話,認識錯誤。改邪歸正。還有一次他看到一婦人坐在河邊哭泣,想投河自殺。迦旃延問她為何要自殺?婦人說:我是富人家裡的奴隸,成年累月的勞動,非但衣食不周,沒有自由,還要經常被主人無端的打罵,想想活著真沒有意思。迦旃延說:貧窮是可以出賣的,你把貧窮賣給我好嗎?婦人聽後十分驚奇地說:貧窮能夠出賣的,你要買貧窮,多新鮮,但不知怎麼賣法。迦旃延說:富人前世布施修福,才能享受今生的富貴;貧窮者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修福。你現在對我行布施修福,不是等於將貧窮賣給我嗎?婦女聽後,知道發財致富之道,但現在一貧如洗,怎樣行布施呢?迦旃延將缽交給婦女說:你盛一缽水給我不就是行大布施了嗎?婦女盛一缽水給迦旃延,以此功德,得生忉利天享福。還有文茶王王妃死了,文茶王萬分悲痛,整天不吃不喝,流淚啜泣。將王妃的屍體浸在麻油里,不使腐壞。對天對死屍說:親愛的,你為什麼不看我一眼?為什麼不說話?下令全國,誰能使王妃復活就拜他為師,時迦旃延住在波羅梨園被王請來。先折斷一根樹枝、對王說:這根樹枝離開樹體,能永葆青枝綠葉嗎?同樣王妃業報已盡,壽命終了,能復活嗎?迦旃延的話使文茶王懂得死後不能復活的無常真理。並進一步開導說:大王應把愛王妃的憶念,擴展開來,愛全國人民,以慈悲代替私愛,以平等代替壓迫,才能國家興盛,人民幸福。文茶王聽了迦旃延的教導,化悲傷為力量,整頓國政、愛民如妃,深得人們的擁護。迦旃延說法的特點,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針對人們思想上的具體問題,予以開導,不作空泛無益的戲言。[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