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典故------青年供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因供花於燃燈佛前的果報使我在輪迴中也得到了很大的福報和安樂;以此善根和殊勝的因緣我得無上正等覺果位;得果後又受五百紮德沃人的供花,其因緣如此也。

青年供花,佛述前因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五百位悠閒自在的扎德沃青年經常遊逛野外公園,享受大自然的明媚風光。他們在盛開着白蓮、青蓮等各種奇花異卉的公園裡無憂無慮地嬉戲,經常以各種花蔓編織頭飾、耳環、鼻環、項鍊、臂環、手環等,於美妙的樂聲中歡度良辰美景。我等大師遍知能仁釋迦世尊為慈悲度化他們,一日著衣持缽去城中化緣。五百紮德沃人遠見佛陀金光閃閃的身相,生起極大歡喜心,立即前迎世尊,供養各種花鬘,恭敬頂禮令佛歡喜,右繞三匝後才依依不捨地離去。世尊展顏微笑,身放白、紅、黃、藍四種光,上照天界、下徹八寒八熱地獄。地獄眾生各自覺得冷暖舒適,誤以為業報已盡當轉生他方世界,後來知道是世尊的慈光消除了寒苦熱惱,便對世尊生起極大信喜心因而轉生各個天界,同時得聞無常、苦、空、無我等法語並共誦偈曰:「生起出離心,入於如來教,摧毀諸四魔……誰人能行持,清淨梵戒行,遠離諸輪迴,滅盡諸痛苦。」佛光繞三千大千世界三匝後復入白毫間。阿難尊者見此恭敬合掌啟問佛陀:「世尊,如來正等覺無因無緣不會放光微笑,今世尊以何因緣面顯微笑身放四光?唯願為說,願樂欲聞。」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來正等覺無因無緣不會放光微笑。今吾見五百紮德沃人以信喜心供養鮮花,右繞我三匝故,彼等當於十三大劫中不墮惡趣,再十三大劫轉生天界享受欲樂,然後轉為人身出家修行,在阿蘭若處獨修三十七道品而得獨覺果位,其名曰無願獨覺。以此因緣我今展顏微笑身放四光。」

諸比丘復又啟問:「世尊,往昔以何善業今日彼等供佛鮮花?」世尊告曰:「諸佛善逝皆是往昔積集善業之果,我亦如是。一切眾生之業不會成熟於器界的地水火風而是成熟於自身的界蘊處。即所謂『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遠在兩個大阿僧祗劫前,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燃燈佛(DipamkaraBud-dha)出世,燃燈國王如法治國,上下安泰,佛法興盛,無有戰爭災難,人們安居樂業。國王準備恭請燃燈佛光臨王宮應供,同時特邀自屬下國之具財子國王參加。此具財子國王也是財富圓滿樂行廣大布施之人,已十二年如一日地恆行上供下施,這次他準備以金盤、金掌、金瓶、五百嘎夏巴涅及一位美女做最後的五大供養。

「時有二婆羅門子在一婆羅門上師前學習《吠陀》經典,日久欲報上師恩德又苦於無財供養。後來聽說具財子國王好施,即前往求施。具財子國王的天尊告訴他:『今有賢慧、智慧二人前來求施,如果你將五大供品奉予賢慧,則勝過你十二年上供下施的功德。』不久果如其言,國王把二人迎進宮中,滿心歡喜地將五大供品獻給賢慧,賢慧歡喜納受四供而拒絕了美女,因他已受梵行不淫戒,認為自己不宜接受美女。美女卻鍾情於賢慧,在一旁悄悄祈求賢慧接納,仍被賢慧毅然謝絕。她無處可依,獨自往燃燈國而去。路見一賣花人,她把全身的金銀珍寶交於賣花攤主,並商定以後每天定時來取一朵青蓮去供養天尊。

「賢慧以四大物品供養上師,上師唯一沒有接受五百嘎夏巴涅。當晚賢慧作了十個夢:一是自己飲用大海水,二是行走於虛空,三是手持日輪,四是手持月輪,五是乘國王的馬車,六是乘仙人的馬車,七是騎大象,八是騎天鵝,九是騎獅子,十是登懸崖。清晨醒來時甚覺稀有,便四處探詢解夢的人,後來他向一擅於解夢的五通仙人求解。仙人告曰:『此夢非吾能解,聽說最近燃燈國王將恭請燃燈佛去王宮應供,屆時汝可前往請求燃燈佛解此十種夢相。』賢慧即前往燃燈國,與此同時,具財子國王也率八萬大臣往燃燈國行來。

「燃燈國王在佛陀蒞臨前七天即已下令國內所有鮮花均須交給王宮供養燃燈佛,任何人不得違越,因此,全國大小地方沒有一朵花敢留下來。美女照例去取她每日訂購的一朵花,賣花者說:『國王有令,不得留一朵花,我已全部上交了。』美女默然稍許,爾後很有把握地告訴賣花人:『以我之福德力,你到蓮池邊肯定能見綻開的蓮花。』賣花人半信半疑地走過去,果然見到七朵怒放的青蓮。他甚覺稀有回告美女:『奇哉!奇哉!我剛剛采完,怎麼突然又有新開的七朵青蓮?』美女讓他採下,他遲疑着不敢去采,害怕有違王令。美女靈機一動:『不要緊,我把花放在寶瓶里用水養着,任何人都看不見,放心好了。』然後美女把花插入寶瓶藏在身上往城中而去。

「此時賢慧也到了燃燈國,他自言自語:『我沒有供品很不應理,應該找些鮮花供養燃燈佛。』於是他走遍全城的大小花園,四處尋找鮮花,東門出,北門進,卻一無所得,失望而歸,途中與美女不期而遇,以賢慧婆羅門的福德力,美女密藏的青蓮從瓶中露了出來。賢慧供佛心切,與美女商量欲以五百個嘎夏巴涅換取青蓮。美女定神看了看賢慧婆羅門,故意不肯地說:『噢!你不就是當初不願接納我的那位婆羅門嗎?怎麼?現在想要我手中的花?我當然是不會給你的。』美女接着又忍不住問他:『不過……您要花到底做什麼?』賢慧說:『別無他意,只想借花獻佛。』美女略微思考了一下說:『給您倒可以,但我不要錢,只要您發個願∶生生世世讓我做您的妻子。否則,我是不會給您花的。』賢慧誠摯相告:『我好行布施,將來生生世世中會布施自己的妻子、兒女,甚至我自身的血肉,你還是好好考慮考慮。』美女說:『無論如何,在您以後的布施中我絕不造任何違緣,只要您現在發願就可以。』之後,美女將五朵蓮花送給賢慧並發願:『您何時成佛轉法輪,我何時做您的弟子行持佛法;乃至未成佛間,我生生世世作您的妻子。』

「燃燈佛光臨燃燈王宮應供的日子臨近了,宮廷內外、大街小巷皆掃灑清潔,無有瓦礫沙石,地平如掌,且用甘露水、塗香、妙香敷灑大地,種種幢幡、寶蓋、傘蓋林立,環境非常悅意。燃燈國王手舉百輻寶傘率領手下各持寶傘的大臣們、具財子國王也率領手下的八萬眷屬一起前往迎請燃燈佛,在佛前頂禮合掌祈求:『恭請世尊及眾比丘光臨我王宮應供。』燃燈佛默許,率眾比丘前往。燃燈國王手持百輻寶傘舉在佛的上方,其餘的隨從也手擎寶傘,此時以燃燈佛的加持力,他們每個人突然間都覺得是親自在為佛打傘。燃燈佛被隆重地迎請到王宮,當佛的雙腳跨在門檻上時,大地震動,盲者復明,聾者聞聲,啞者會語,跛子能行,瘋狂者恢復正常,難產孕婦順利生子,余多苦縛眾生各個自然解脫,大象、駿馬能說人話,布穀鳥等也叫出悅耳的聲音,各種樂器不擊自鳴,美妙動聽,大地上鮮花怒放等等出現許多瑞相。不計其數的眾生,各持香花頂禮供養燃燈佛。

「熱鬧非凡的擁擠人群中,賢慧、智慧及美女三人也隨眾想親近燃燈佛。燃燈佛以慧眼觀察到賢慧婆羅門在眾人中福報最大,欲成全其供養心愿,便顯示神變令天降大雨。結果擁擠的人眾被雨淋散,賢慧三人立即上前親近佛陀,他以無比的歡喜心把五朵蓮花供養了燃燈佛。燃燈佛加持五朵青蓮大如車輪,且如傘蓋般停於佛陀頭頂上空,隨佛陀的行住而行住。美女見後生起極大歡喜心,把剩下的兩朵青蓮也供養了燃燈佛,佛陀加持後也大如車輪般地停留在佛陀的雙耳旁隨佛陀一同停留。賢慧突見前面泥濘不堪,趨前把自己的頭髮鋪在地上祈求佛陀:『如果我能現前菩提果位廣轉法輪願請佛陀雙足從我發上踏過。』果然,佛陀從賢慧的頭髮上踏過,時智慧卻生嗔恨心,認為佛陀把賢慧作畜生一樣對待,竟然從他頭髮上踏過,極不應理。燃燈佛對賢慧授記:『你未來將得解脫,現前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號釋迦牟尼佛,成為三界輪迴的唯一明燈。』授記畢,剎那騰入離地約七多羅樹(Tala,多羅樹為高大之植物,極高者可達二十五公尺。故譬喻物體高大,常謂七多羅樹,言其高為多羅樹之七倍也)高的虛空中,剛才被踏脫頭髮的賢慧同時又長出了新頭髮。在場的無數信眾親眼目睹,生起信喜心共同發願:願我們將來在釋迦佛的教法下成為聲聞弟子。美女也深深發願:以今天供花之功德,願我將來在釋迦佛轉法輪時成為他的聲聞母,在未成佛之前生生世世作他的妻子。時諸天人也發願:在釋迦佛轉法輪時我們願成為佛的首座聲聞。

「燃燈國王把燃燈佛踏落在泥坑裡的頭髮撿起來,具財子國王求得並數知有八萬根,即分給手下八萬大臣回去作發塔(KesaDhatu)供養。賢慧得到授記後,燃燈國王、具財子國王和其他許多信眾皆對他作供養。時賢慧問智慧如何發心,智慧說:『完了,燃燈佛踏你頭髮時我生了嗔心。』賢慧聽了很可憐他。之後他們一起去佛前出家,賢慧很快精通三藏,後來轉生到兜率天;智慧則墮入地獄。眾比丘,當時的賢慧婆羅門就是現前菩提果位的我,因供花於燃燈佛前的果報使我在輪迴中也得到了很大的福報和安樂;以此善根和殊勝的因緣我得無上正等覺果位;得果後又受五百紮德沃人的供花,其因緣如此也。」[1]

信仰佛教的好處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一)悲觀: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委靡不振。

(二)樂觀: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慾、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著諸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

其實佛教只是不『諱疾忌醫』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著許多的苦惱嗎?你瞧這個世界哪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難道不是嗎?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佛教並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要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慾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全體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的。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只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後,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而要『我為人人』,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麼功名利祿要來何用?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心理將不復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着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

第三 佛教可以淨化社會人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一看,整版的社會新聞,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殺、盜、淫、妄』。誰不會浩嘆人心不古呢?

而一個佛教徒最少要嚴守下列五種基本戒律:

  (一)不殺生——不殘害生靈。

  (二)不偷盜——不偷、不搶別人的財物。

  (三)不邪淫——正當的男女關係。不拈花惹草,不紅杏出牆。

  (四)不妄語——說話句句真實,不虛偽,不說謊。

  (五)不飲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須戒絕。(論語中孔子亦有『不為酒困』一語,不過酒在當藥用醫病時,暫可通融。)朋友們想想看,這五戒不是剛好與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不謀而合嗎?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

人要想真正的快樂,大概須要滿足下列幾項要求:

  (一)心情平靜,不生煩惱。

  (二)對於眼前的苦難,能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對於宇宙、人生的種種問題,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對於未來(來世或人死後的歸宿)能有滿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運、歸宿,以及成敗、苦樂不操縱在別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能夠完全地滿足人類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滿足其中之一、二項。)

  (一)佛教勸人知足常樂,要學習禪定,樂觀進取,心情自然平靜,不生煩惱。(舉例說明:一般人像三歲小孩,丟了一塊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會為此而煩惱,這是觀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認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結的果,所以要勇於忍受,敢做敢當,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經典不是在顯示佛的權威與能幹,而是完全而徹底地解釋宇宙、人生的基本問題,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剛逝世不久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贊成的是佛教。』孫中山先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康有為說:『佛學之博大精微……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含,尤為深遠。』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啓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經上說:『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因緣』(即來世間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讓眾生能轉迷成悟,從苦難中解脫,永遠享受自由和快樂。

  (五)佛教認為人就是頂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沒有一個可操縱我們生死、成敗、福禍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奮發努力,一定有光明燦爛的明天。

因此我說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類最慈祥的導師

釋迦牟尼降生人間,貴為太子,拋棄了功名富貴,難道他是傻瓜嗎?不是的,他實在是一個具有廣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為人類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脫,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後天下之樂而樂。』——說法四十九年,棲棲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真理與訓誨,是黑暗人生的一盞不滅的明燈,是洶湧苦海中一隻不沉的慈航。誰像佛有這樣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誓願,在眾生度盡以前絕不歇息的?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