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典故------悔過自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是慈悲的,做錯事的眾生只要真心悔改,佛一定會原諒,並且感化!

悔過自新

  佛是慈悲的,做錯事的眾生只要真心悔改,佛一定會原諒,並且感化!

  普明王是個施行仁政的國王,他的國家百姓眾多,國土遼闊,舉國皆沐浴在他英明仁慈的恩澤中。人民經常稱讚普明王是有着菩薩之身、菩薩之心的君王。

  在普明國王的鄰國,有個叫阿群的國王,卻是個令臣民聞之膽寒的惡王。他曾經綁架了九十九個鄰國的國君,後來因為受到第一百個國王普明王藉機為他講述佛法,令阿群王心生懺悔,因此將這一百個國君安然送回他們的國家。

  阿群王后來轉世投胎,成為一個太子。娶了王妃之後,遲遲沒有生下兒女,老國王非常着急,便挑選國境內的許多美女給太子納為妾,希望可以早點生出小王子。

  誰知那太子日夜流連後宮,早把王妃拋到九霄雲外,日日不理朝政,終於連老國王也容忍不了。老國王怒道:

  「你個淫孽!兒子不見你有半個,只會整日在後宮穿梭,不務正事!」

  盛怒之下的老國王為了處罰太子,便將太子關在十字街頭中的一個鐵籠內,讓所有市民從面前路過時,當面痛斥侮辱他。

  在街上每過一人必定對太子罵個幾句,等到九十九個人過去,太子因為情緒過於紛亂,引起氣血攻心,氣絕身亡。於是太子的魂魄又轉世投胎。

  這次,太子轉世的時代正值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期。

  在這一世的惡王阿群轉世成為一個從小喪父,與寡母相依為命的孩子。由於境遇堪憐,阿群也就更加知人懂事。長大後跟隨一名婆羅門教師學習,行為舉止,恭敬有禮。他的老師對阿群相當信任,每每外出時將全家悉數託付給阿群代為照料。

  但是俗語所說:「人在屋中坐,禍自天上來。」

  由於阿群的老師經常不在家,他日夜不停地為老師看護家小,親自辦理大小所有的雜務,卻因此招來了師母的愛慕。

  「阿群,我早就喜歡你了,你怎麼不搭理我呀。」師母乘丈夫不在家便一把拉住阿群不放。

  「師母,我修身煉道,世間長者男的如同我的父親,女的如同我的母親,更何況你是師母。就是大火燒身我也不能做出有違禮教之事!」阿群說罷就衝出了門,不敢再待在屋裡。

  誰知,師母被阿群拒絕後,惱羞成怒,等老師回來她便對老師哭訴:

  「您那個弟子阿群簡直禽獸不如,他對我非禮!您不是說他這樣好那樣好嗎?這下您叫我怎麼有臉活下去?」

  老師一時誤信了婦人的話,生氣地設了一個陷阱想懲罰阿群。

  「你想成仙嗎?」老師問阿群。

  「是的,我想成仙。」阿群很直爽地回答着。

  「那麼從現在起你就去殺人取指,等殺取一百個人的手指後,就讓你成仙。」

  阿群於是拿起利劍出門殺人去了。他很快就在路上殺了九十九人,得到了九十九人的手指,此舉震驚全國,大家皆門戶緊閉,路上半個人也沒有。

  阿群的母親知道眾人所害怕的殺人魔就是自己的孩子,便走到街上想規勸阿群。遠遠的,她的母親就看到阿群在街上四處搜尋。

  此時,阿群正因為還缺一個人的手指而發愁呢?一見母親來,他興奮地想:

  「母親活得很苦,不如送她上天享福去算了。」

  這時,佛陀知道了,心想:「因為邪教惑眾,以致天下人遭此禍亂。」於是,佛陀變成一個修行的比丘走在阿群前面。

  阿群一看到比丘,大聲說:「哈!哈!這是你自己送上門,不拿白不拿。」

  原本殺母的念頭轉而想殺比丘,於是緊追不捨,但是好不容易追上了,正舉起劍要砍,卻又馬上落後了一大截。阿群追得上氣不接下氣,不由又氣又喘地叫道:「比丘!比丘!你停停啊!」

  「我停下來了,你卻不肯停止。」那比丘說。

  阿群頓時感到當頭棒喝,再看看手上握着的劍,心中猛一驚醒:「啊!我竟在做惡!」

  阿群立即扔了血淋淋的利劍,五體投地對着比丘懺悔。接着他便追隨比丘回到精舍,剃度出家了。

  那渡化阿群的比丘,就是佛陀的化身。在世尊的開導之下,聰慧過人的阿群,很快便有了修行的體悟。

  這時,國王聽到阿群禍害百姓,已殺了九十九人,便親自率領大軍前來征剿。聽說世尊已超度阿群為比丘了,十分驚訝。於是他到精舍對佛陀說:

  「世尊,我來看看那個阿群到底如何,明日願設素齋款待阿群。」國王雖然對着佛陀說話,眼睛卻望着出家的阿群。

  「只能在廁所里,如果在殿裡就不行。」阿群回答。

  雖然阿群曾鑄下大錯,但他現在是一位比丘,為表示尊重,國王答應阿群的請求後,便命令下人改造廁所。雖然國王的廁所,富麗堂皇,但畢竟是國王排泄之處,不如一般大宮殿體面。國王只好將廁所的里外上下,從柱子到四壁,從茅坑到地上全都進行一番徹底的改裝才罷休。頓時,廁所超過了宮殿的氣派,充滿了旃檀等種種香味。

  阿群比丘依約前來。國王手捧香爐迎接他到原廁所處就座。用完國王稱之為「便宴」的齋食美味,他慢悠悠地說道:

  「國王,有勞您動此大禮。請問廁所前些日子的情形如何?」

  「賢者,前日廁所髒臭不堪!」國王回道。

  「國王,前日裡你我可以在這裡用膳嗎?」

  「當然不可!不過現在可以了。」

  「為什麼前日不可而今日可以?」阿群比丘又問道。

  「因為我把它徹底改造了。」

  「對的!」阿群比丘會心一笑說:

  「我在未見到佛陀之前,就像日前的廁所,污穢不堪。因宿命有緣生於佛世,現在懺悔重生,不就如同今日的廁所除臭懷香了嗎?一個無惡不做的壞蛋只要悔改前非,一樣可以內外光潔,像明珠般地閃耀光澤。」

  「想不到之前殺人如麻的惡魔阿群,現在卻如此煥然一新啊!」國王聽聞阿群比丘的一席話,心生歡喜,當下也歸順了佛教。

  阿群比丘深知自己所造下的罪業難以磨滅,從此更是日益精進修行。

  當時的普明王,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世尊曾授與阿群王的四句偈語,救了一百個國王,直至阿群轉世為殺人魔,世尊又再次示現為比丘度他出家修行,更化解他犯下殺母的重罪。

  阿群所殺的那九十九人,乃是他當太子時,被那九十九個人指面辱罵而喪失了性命,轉世阿群便要他們還債,不僅殺身還有剁下他們的手指。但是阿群見到比丘後便放下屠刀,悔過自新,尤其是見沙門而棄母親,就是一種慈心的萌發所致。所以阿群最後才能有見佛而改過,繼而出家修行的因緣。[1]

佛典

佛教的經典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