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典故-----怎樣才是真正的讚嘆佛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教的興衰,不能只從佛教信仰者的多少、佛教事業的規模,或者是佛教活動受歡迎的程度來看,而是得更在乎佛法珍貴的核心內涵,是不是真的被闡揚了;佛教的信仰者,是不是真的能理解並接受佛法核心思想了來看。

怎樣才是真正的讚嘆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隨他的比丘弟子們,在印度當時的摩揭陀國境內游化,打算從首都王舍城,前往北邊的那爛陀城。

  在佛陀與比丘們一行人的後面,有一對外道沙門師徒,正好也同路,為師的名叫「須卑」,徒弟名叫「梵達摩納」。一路上,那位老師一直不停地誹謗佛陀,也誹謗佛法與比丘們,而他的徒弟卻一直與他唱反調,不斷地稱讚佛陀、佛法與比丘們。

  這一天傍晚,大家都來到路途中的一個庵婆羅樹園內,準備在園內國王建的公共房舍過夜。即使到了這個時候,這對外道沙們師徒,還沒能停止他們謗佛、贊佛的爭論。這個情況,讓比丘們不禁對這兩位奇怪的師徒議論起來。大家都認為,相對於這位外道老師的不了解徒弟,佛陀的善知人們志趣,是多麼的稀有難得啊!

  佛陀知道比丘們在講堂聚集,就來詢問他們到底在議論什麼。於是,比丘們將他們議論的原委,告訴了佛陀。

  佛陀因而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如果聽到別人誹謗如來、佛法和僧團,大家不要憂愁、傷心,也不要因此而憤怒,甚至懷恨在心而意圖報復,因為,這樣只會帶給大家障礙,不能如實地判斷別人所說的是有道理的,還是錯誤的。反之,聽了別人讚嘆如來、佛法和僧團,也不要感到欣悅、愉快,因為,這也會帶給大家障礙,不能如實地判斷別人所說的是有道理的,還是錯誤的。」

  接着,佛陀又說:

  「比丘們!一般凡夫,都只從一些細瑣、微小、世俗的戒行,例如五戒、十善、儉樸嚴謹的正命生活、乞食、不蓄積財物等來讚嘆如來而已,不能從如來所證得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這一方面來讚嘆佛陀。只有從如來所證得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來讚嘆,才是真正如實的讚嘆如來。」

  什麼是如來所證得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呢?佛陀那個時代的沙門、婆羅門們,有着種種的邪知、邪見,總括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全然的常見,部分的常見,無因、無緣論,有邊、無邊論,不定詭辯論,有想論,無想論,非有想非無想論,斷滅論,不正確的現法涅槃論等,共十類六十二種,稱為「六十二見」。這六十二見的歸納,就像灑在小池塘中的大漁網,網住了世間所有的邪知、邪見。而佛陀所證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就是遠離了這六十二見,在日常生活六根對六境的認識過程中,如實知認識與感受生起的真正原因,以及其所引發煩惱的根除方法:認識與感受,是如何地讓人們因貪愛而陷入味着,味着又如何在無常變化下轉為禍患,聖者又如何從中超越與出離。由於能超越與出離,所以聖者切斷了推動流轉到下一生的根,就像斬斷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樹根,這棵樹就隨之枯萎,永遠不再生一樣,這就是佛陀所證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

  能夠從這裡來讚嘆佛陀,才是真正的讚嘆。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譯本,下略)《長部第一梵網經》、《佛光大藏經》(佛光出版社,下略)《長阿含第二一梵動經》。

  二、依據故事中佛陀的教說,知道佛法的修學,不能只停留在戒行嚴謹上。真正佛法的優勢,是在正見,以及從正見發展出來離煩惱、我執,斷除生命流轉的正行上。這些精髓,經中所舉的代表,就是「六觸」與「受」的「集、滅、味、患、離」,也就是故事中所說認識與感受的「原因、根除、味着、禍患、超越與出離」。這是「四聖諦」的開演,也是從「緣起正見」開展出來的正行。

  三、經中所舉佛陀的清淨戒行,包括了不從事任何形式的占卜、護摩、算命、咒術、醫療等,值得我們注意。

  四、四種「常見」的原因,依經文說,有三種都從禪定所引生超常的經驗而來。修行者因禪定而獲得超常的宿命神通,能知道自己過去百千生,甚至長達四十劫成壞那麼久遠中,每一生詳細的種種,因此而讓他誤以為我及世間,都是這樣如如不變的從前生、此生到來生,而有常住不變的執見。禪定的經驗,是那麼明確真實,往往會因此而加深見解。所以,缺乏正見的禪定,其負面的影響,將更加深遠。禪定,就像一把銳利的刀:具正見的禪定,深化了正見而成慧,就像在手術台上能救人的刀。反之,具邪見的禪定,則像在惡鬥場上的利刃,可以傷人無數。一般所說的「定能生慧」,是在正見的基礎上,有正見引導才能成就的。

  五、再從本則故事進一步來反省:佛教的興衰,不能只從佛教信仰者的多少、佛教事業的規模,或者是佛教活動受歡迎的程度來看,而是得更在乎佛法珍貴的核心內涵,是不是真的被闡揚了;佛教的信仰者,是不是真的能理解並接受佛法核心思想了來看。[1]

信仰佛教的好處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一)悲觀: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委靡不振。

  (二)樂觀: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慾、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著諸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

  其實佛教只是不『諱疾忌醫』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著許多的苦惱嗎?你瞧這個世界哪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難道不是嗎?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佛教並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要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慾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全體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的。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只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後,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而要『我為人人』,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麼功名利祿要來何用?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心理將不復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着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

第三 佛教可以淨化社會人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一看,整版的社會新聞,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殺、盜、淫、妄』。誰不會浩嘆人心不古呢?

  而一個佛教徒最少要嚴守下列五種基本戒律:

  (一)不殺生——不殘害生靈。

  (二)不偷盜——不偷、不搶別人的財物。

  (三)不邪淫——正當的男女關係。不拈花惹草,不紅杏出牆。

  (四)不妄語——說話句句真實,不虛偽,不說謊。

  (五)不飲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須戒絕。(論語中孔子亦有『不為酒困』一語,不過酒在當藥用醫病時,暫可通融。)朋友們想想看,這五戒不是剛好與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不謀而合嗎?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

  人要想真正的快樂,大概須要滿足下列幾項要求:

  (一)心情平靜,不生煩惱。

  (二)對於眼前的苦難,能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對於宇宙、人生的種種問題,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對於未來(來世或人死後的歸宿)能有滿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運、歸宿,以及成敗、苦樂不操縱在別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能夠完全地滿足人類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滿足其中之一、二項。)

  (一)佛教勸人知足常樂,要學習禪定,樂觀進取,心情自然平靜,不生煩惱。(舉例說明:一般人像三歲小孩,丟了一塊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會為此而煩惱,這是觀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認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結的果,所以要勇於忍受,敢做敢當,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經典不是在顯示佛的權威與能幹,而是完全而徹底地解釋宇宙、人生的基本問題,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剛逝世不久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贊成的是佛教。』孫中山先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康有為說:『佛學之博大精微……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含,尤為深遠。』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啓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經上說:『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因緣』(即來世間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讓眾生能轉迷成悟,從苦難中解脫,永遠享受自由和快樂。

  (五)佛教認為人就是頂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沒有一個可操縱我們生死、成敗、福禍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奮發努力,一定有光明燦爛的明天。

  因此我說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類最慈祥的導師

  釋迦牟尼降生人間,貴為太子,拋棄了功名富貴,難道他是傻瓜嗎?不是的,他實在是一個具有廣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為人類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脫,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後天下之樂而樂。』——說法四十九年,棲棲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真理與訓誨,是黑暗人生的一盞不滅的明燈,是洶湧苦海中一隻不沉的慈航。誰像佛有這樣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誓願,在眾生度盡以前絕不歇息的?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