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典故-----佛度五比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嚴經》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無始劫以來,眾生總是在我執、我所當中追求,處處以己為考量,因此永遠跳不出三界的藩籬。

佛度五比丘

  一天,佛陀帶領弟子來到迦毗羅衛國,國人看見世尊相好莊嚴、巍巍堂堂,紛紛虔誠禮拜供養,並且讚嘆在旁的憍陳如等五比丘有大福報,最先聽聞佛法,成道證果。眾比丘聽到國人的讚嘆,即懇請佛陀慈悲開示,為何五比丘今日能獲此殊勝果報?於是世尊將過去的因緣娓娓道來。

  久遠劫前,波羅奈國中有位經商的長者,名為勒那闍耶。一日,這位長者外出辦事,在郊外正巧遇到一位涕淚悲泣、準備上吊自殺的窮人。長者好言勸慰,並且詢問原因,窮人回答:「唉!我貧窮如洗,但為了生計,只好舉債度日。現在債主日夜催逼還債,讓我生不如死,非常痛苦呀!」長者聽了心生悲愍,告訴他說:「不要擔心,我來幫你還債,你可千萬不要再尋短了。」然而窮人積債如山,令長者散盡家財。從此,長者陷於窮困,不但令妻小以乞討為生,也讓親友無法諒解,紛紛訶責。

  就在此時,有一群商人為邀長者一起出海采寶,特地登門拜訪。長者說:「入海采寶雖可致富,但要先打點船隻及糧食。現在的我如此窮困潦倒,已經沒有財力採辦了。」商人們答道:「錢的事情包在我們身上,您只要負責帶我們入海采寶就好了。」於是眾人聚資採買大船、糧食等所需用品,剩餘的錢則留給長者的妻兒維持生計。

  出發前,長者以七條大繩將船系在岸邊,並且告訴大眾說:「入海雖然可以採得許多奇珍異寶,但在海中也會遭遇狂風巨浪、大魚、惡鬼……等種種艱險,大眾都有父母妻兒,不妨多加考慮是否真要入海采寶。」說完便砍斷一條繩索。就這樣,長者每天對大眾重述一遍相同的話,並且砍斷另一條繩索。到了第七天,七條繩索全都砍斷了,這群商人還是堅決要去采寶,於是大船便啟航入海,展開驚險的尋寶之旅。

  出發後沒有多久,果真遇上了大風暴。在狂風暴雨中,船隻完全被浪摧毀,眾人掉落海中,有些人抓到浮木,便在海面上載浮載沉,有些人則不幸溺斃。

  危難之中,有五位商人對長者說:「我們跟着您入海采寶,現在遇到海難,性命垂危,希望您能想辦法救救我們。」長者回答:「我聽說在大海中,屍體是不會下沉的。為了救度你們,我願意布施我的身體,你們只要好好抓住我就行了。」於是,長者以至誠心誓願:「若我成佛時,當以無上正法之船,度汝生死大海之苦。」說完便以刀自盡。於是商人們緊抓住長者的身體,得以漂浮在海上,海神隨即起風將他們吹至岸邊,這五人也因此保全了性命。

  佛陀告訴弟子:「那位長者就是我的前世,而五位得救的商人就是現在的五比丘。我於過去世捨身救度這五人免於死難,所以今世得以成就佛道,這五人也因我的誓願,能夠最先聽聞無漏正法,遠離生死煩惱大海。」

  眾比丘深受啟發,發自內心讚嘆如來的大慈悲心,彼此互相勉勵,歡喜奉行佛陀的教示。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十》

省思

  《華嚴經》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無始劫以來,眾生總是在我執、我所當中追求,處處以己為考量,因此永遠跳不出三界的藩籬。而佛菩薩秉持大悲願心,以救度眾生為己任,所以捨身、命、財無有吝惜,相對的也因此而能破除我、法二執,並從中累積福德資糧,感召不可思議的福德因緣。

  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所以在因地修菩薩道時所發之誓願,成道時均一一實現,從憍陳如等五比丘一例,即可得到驗證。所以大眾對佛法要有深切的信心,只要如法修行,將來必定能夠成道證果。[1]

佛典

佛教的經典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