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的詩思瀟灑飄逸,豪放不拘,詩風超群,不同凡俗。
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秀飄逸之風。
我在渭北獨對着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雲,天各一方,只能遙相思念。
什麼時候才能一起喝酒,與你慢慢品論文章呢?
注釋
不群:不平凡,高出於同輩。這句說明上句,思不群故詩無敵。
庾開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
俊逸:一作「豪邁」。鮑參軍:指鮑照。南朝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長安(今陝西西安)一帶,當時杜甫在此地。
江東:指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當時李白在此地。
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通稱詩為文。細論文:一作「話斯文」。
賞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寶五載(746)或六載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2]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第一聯是說,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那高超的才思也遠遠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稱讚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於它的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第二聯是說,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的那種俊逸之風。
借着讚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詩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鮑照劉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開頭四句,一氣貫注,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都是對李白的熱烈讚美。對李白奇偉瑰麗的詩篇,杜甫在題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讚揚備至。從此詩坦蕩真率的贊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詩是何等的欽仰。這不僅表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了他們誠摯的友誼。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第三聯是說,如今我在渭北獨自對着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雲,天各一方,只能遙想思念。
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遊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雲」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自然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聯繫。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未見天邊的雲彩,李白翹首北國,唯見遠處的樹,又自然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像「春樹」、「暮雲」,也帶有深重的離情。這兩句詩,牽連着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回憶在一起時的種種美好的時光,懸揣二人分別後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該有多麼豐富的內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千錘百鍊;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末聯是說,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同桌飲酒, 再次仔細探討我們的詩作呢?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自然引出了末聯的熱切希望: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為嚮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言「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再次會晤的悵恨更為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願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余意不盡讀完全詩後,作者的無限思情仍在心中迴蕩。
整首詩杜甫先從李白的詩歌才華寫起,交代思念的緣由;而後順理成章的抒寫自己對李白的濃濃的思念之情,為此表達再次相逢論詩的願望。層層鋪墊,又環環相扣。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清代浦起龍說:「此篇純於詩學結契上立意。」(《讀杜心解》)道出了這首詩在內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全詩以贊詩起,以「論文」結,由詩轉到人,由人又回到詩,轉折過接,極其自然,通篇始終貫穿着一個「憶」字,把對人和對詩的傾慕懷念,結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寶五年)或747年(天寶六年)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公元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相遇之後他們一起到宋州,在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詩人高適相逢。後來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後李白趕往江東,杜甫奔赴長安。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