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伯樂識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伯樂識馬》-(bó lè shí mǎ)伯樂是一個人的名字,他非常善於認識各種馬匹,一天他走在路上,遇見一隻蹣跚的馬,他非常着急憤怒和憂傷,覺得千里馬不應該又這樣的境遇,應該有更好的地方,更好的活給它來做。 小貼士:因為每個領域都有很深廣的內容,很難完全學成,因此各個行業的知音都太少了,你看千里馬遇到能認識它的伯樂,都很高興呢。[1]

  • 成語解釋:伯樂識馬,成語,用來比喻善於發現、識別和任用人才。
  • 成語形式:ABCD式的成語 [2]

拼音

(bó lè shí mǎ)

解釋

用來比喻善於發現、識別和任用人才。

出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舉例造句

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之輩。

成語比喻

  • 馮小剛的賀歲片《天下無賊》中,主演葛優有一句台詞: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事實證明,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至關重要的,有了人才就等於有了財富,一個集體有了人才就可發展壯大。
  • 真正有能力的領導者,不在於他自身文化素質有多高,業務能力有多大,而在於他怎樣識人用人,將合適的人放在恰當的位子,發揮人才最優的作用。
  • 不僅如此,有能力的領導者還在於他怎麼將不同能力的人調用和協調與下級的能力,使整個群體的力量達到最大,工作效率達到最佳。一句話,優秀的領導者除了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更需要知人善用。
  • 從古到今,從政府機關到企事業單位,從小部門到大團隊,都需如此。因此「伯樂識馬」成為現代領導者必修的重要一課。
  • 「千里馬」是什麼?
  • 作為領導者應該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千里馬」,這是用人的前提。人才的界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辭海》中把人才定義為有才智或有高尚品德的人。
  • 現在一般教科書和研究資料中所說的人才,是指已經顯露出能力的各行各業具有真才實學的優秀人物。或者是知識淵博的學者,或者是具有豐富經驗的實幹家,或者是具有一技之長的專家等。這樣的界定是顯性的人才概念。
  • 而廣義的人才定義,應該是外延內涵都較寬的人才概念,即除了具有過硬的自身素質,潛在的創造能力,以及社會性、實踐性、進步性外,還應具有廣泛性和層次性。因此,廣義的人才定義是指具有知識和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在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實踐活動中積極做貢獻的人。

成語典故

其一

  •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着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着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
  • 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
  • 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着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餵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3]

其二

  • 有一次,春申君為了說明自己善於識人,便向漢明講了一個「伯樂識馬」的故事:
  • 他說:「春秋時期,秦國有一個名叫孫陽的人,非常善於識別馬匹的優劣。因為在我國神話傳說中掌管天馬的星名叫伯樂,因此,人們為了表示對孫陽的尊敬,就稱他為伯樂。
  • 傳說有一次伯樂路過虞坂,看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馬,拉着一大車鹽巴向太行山走去。它吃力地行走着。尾巴無力地下垂,蹄子全磨破了,渾身汗水淋淋,嘴裡流出的口水滴在地面的塵土裡。鹽車拉到半山坡,這匹馬再也走不動了,趕車的只得讓車停下來。
  • 伯樂看到這樣一匹千里馬竟然屈就在這裡拉鹽車,感到非常惋惜,就連忙從自己的車子上跳下來,脫下自己身上穿的麻布衣袍蓋在馬的身上。這匹馬遇到了知音,便低下頭,依偎在伯樂的胸前喘着氣。接着,又仰起頭來放聲嘶鳴,聲音洪亮,直衝雲天,像金石一般鏗鏘有力。」
  • 春申君講完了「伯樂識馬」的故事之後,希望漢明不負所望,為楚國的興盛做出自己的貢獻。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伸出「伯樂識馬」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善於發現、識別和任用人才。[4]

故事感悟

  • 這個故事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歷史的車輪並沒有把中國的用人制度推向前進。相反,在中國的各個領域,各個階層,識才用人、任人唯賢、知人善任、賞識人才的官員並不是太多。他們只知道利用手中的權利,整天鑽在複雜的關係網裡,琢磨數不清的「黑名單、熟關係。」
  • 在他們挖苦心思的操作下,一些三教九流、地痞流氓、破鞋爛襪子,就會披上官的外衣堂而皇之地混進各個領域,給老百姓做官下命令。這種人往往不干實事,靠那張不說實話的嘴欺上瞞下,混吃大喝,上騙國家,下欺百姓。
  • 靠一些歪門邪道為自己的前程鋪磚添瓦,塑造政績。這些人在各行各業往往都還混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那些品質優良,腹有詩書、博學多才的人,卻落了個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境遇。
  • 古往今來在中國的歷史上活活被窩死的英雄好漢又何止數人,諸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屈原、唐代詩人陸游、南宋抗金將領岳飛、新中國時期的張志新等諸多優秀人物,不但得不到重用,反而還落個置於死地的悲慘下場。
  • 原因就出在當官的不聽百姓的呼聲,不去了解民情,整天只聽那些二傳手胡編亂造的匯報。這樣騙來騙去,最終受騙和吃虧的還是老百姓。受損的還是自己的國家。
  •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發展和進步,除了崇尚科學,發展經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知識、重用人才、解放生產力。
  • 因為人是推動社會前進的第一資源。離開了人談發展那只能是一句空話。只有以人為本才能推動社會發展,老百姓也才能安居樂業,國家也才能文明和進步。
  • 當官的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發揚「伯樂識馬的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為群眾所想,謀為群眾所謀,一心為公,一心為民,只有這樣才能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也才能成為老百姓尊敬和信賴的好頭領。
  •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話說的實在太好。當官就應當為民做主,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5]

視頻

伯樂識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