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善寺淨藏禪師塔
會善寺淨藏禪師塔 |
中文名: 淨藏禪師塔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西北 6千米處的嵩岳太室山南麓積翠峰下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編號: 3-0135-3-8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所處時代: 唐 |
淨藏禪師塔,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西北6千米處的嵩岳太室山南麓積翠峰下,
始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分別在1964年和1998年進行修繕。
淨藏禪師塔造型考究,是一座單層重檐仿木結構的亭閣式磚塔,是中國最早的八角形磚塔,通高10.35米,由基台、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是會善寺高僧淨藏禪師的墓塔。淨藏禪師塔是體現唐代和元代建築特點的珍貴實物。
1988年,淨藏禪師塔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沿革
唐天寶五年(746年),建築淨藏禪師塔。
1964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其進行修繕。
1998年,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對其進行修繕。
建築格局
淨藏禪師塔平面作八角形,通高10.35米,是會善寺高僧淨藏禪師的墓塔。其由基台、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從整體造型看,上下壯碩,中間內收,與大屋頂的亭閣建築較為相像。基台高2米,底部邊長為2.65米,上下略施階台,底部作散水一周。塔身亦呈八角形,每邊長為1.93米,高2.8米,是該塔建築結構和裝飾藝術的精華部分。其下部為須彌座,由上下枋和中間的束腰組成。束腰部分每面砌出三個扁長的壼門,唐代形制特徵明顯。中部塔身各角砌出凸出於外的八角形倚柱,柱頭作覆盆式,上承轉角鋪作,柱下不施柱礎。柱徑與柱高比約1:5,顯得粗壯有力。柱頭轉角鋪作為把頭絞項作,斗口出劈竹耍頭。斗栱櫨與齊心斗均為一斗轉作兩面,中間有折角線且均有斗幽業,具有明顯的早期斗拱特徵。
淨藏禪師塔造型考究,是一座單層重檐仿木結構的亭閣式磚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八角形磚塔,塔身檐枋之上用正反疊澀磚砌出塔檐和塔頂基座。基座之上即為由雙層須彌座組成的塔頂。下須彌座為八邊形,上下為疊澀磚,中間的束腰各面之間相接部分置角柱,每面又用間柱與角柱組成兩個壼門,上下各砌出檐枋和地袱。該層檐枋之上,飾有精美的山花蕉葉狀挑檐,上飾卷葉紋和勾雲紋,在復砌五層磚壁之上即為上須彌座,素麵無雕飾,形制為低平的圓形,由上、下枋和束腰組成,其上為綬花磚雕,承托覆體形剎座。其上的塔剎由青石雕造而成,高1.7米。自上而下,用剔地起突的手法雕出仰覆蓮、覆斗、承珠雲盤、火焰寶珠,工藝精美。
塔身八面中,南面砌一單券拱門,東西兩面分別飾以磚雕的板門,北面為記述淨藏禪師生平的塔銘。其餘四面各雕一破子欞窗。除北面作一規整內凹邊框外,其餘七面皆在倚柱下部砌出腰串一道,作為破子欞窗的下檻,並在兩柱根之間砌出地袱。腰串與地袱之間,再砌出榑柱、心柱和障水板等結構。
單券門為平行發券的筒形拱形式,因券門較高,導致闌額較相鄰塔面上移,上部補間鋪作僅置一斗子蜀柱。其餘七面均將闌額置於瀘斗下的兩倚柱之內,補間鋪作為曲腳人字棋。板門的每扇門上均雕出製作規整的上下四排門釘,共計32枚。門中心尚留鎖頭痕跡。門扇四周的門框上,有門額、立頰、子程等,比例合理,製作精美。破子欞窗的高度略低於門高。在窗心內立11根斷面呈三角形的窗程,棱尖向外,具有仿木結構的寫實性特徵。
北立面鑲嵌的「嵩山會善寺故大德淨藏禪師塔銘」保存完好,銘石高57厘米、寬59.5厘米。銘文行書,記述了淨藏禪師生平事跡和建塔過程,對研究淨藏禪師、嵩山禪宗文化以及唐塔的建築規律具有文獻上的參考價值。另外,由塔身單券拱門向內即為塔心室,平面八角形,頂部為八角攢尖,素麵無裝飾。塔心室地面為地宮部分。
塔體用磚除藝術構件和仿木構件外,規格為35厘米x17.5厘米x6厘米,符合唐代用磚的規格。另外,在塔銘中稱:「敬重師恩,勒銘建塔,舉高四丈,給砌一層」。這是負責辦理此事的慧雲等人制定的造塔方案。按唐代小尺尺長24.7厘米計算,舉高4丈等於9.88米,而淨藏禪師塔現高為10.35米。兩數值相差47厘米,基本是相符的。且該塔為單層重檐式塔,與塔銘「給砌一層」的記載是吻合的。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淨藏禪師,生卒於唐上元元年至天寶五年(674—746年),為道安禪師弟子,也是會善寺的著名高僧。從其墓塔的塔銘可知,淨藏禪師為唐濟陰郡(今山東菏澤地區)人,十九歲出家,持誦金剛、般若、楞伽等經達六年之久,後於唐聖歷二年(696年)赴嵩山,遇道安國師,「親承咨問,十有餘年」。道安示寂時,囑淨藏從慧能問道。在道安禪師示寂的當年,淨藏南下韶郡,拜六祖慧能為師。唐開元二年(714年),淨藏持燈北上,「復至嵩南會善西塔安禪師院,睹茲靈跡,實可奇耳。遂於茲住,闕乎聖典,乃造寫藏經五千餘卷」,弘法於中嶽。他在嵩山地區首傳南宗,開南宗北傳之先河。在會善寺由北宗高僧把持的局面下,淨藏禪師修習、傳授南宗禪法,於是「化流河洛,屢積歲辰,不憚劬勞,成崇聖教」。正是因為淨藏北上傳法,使會善寺成了禪宗南北宗分爭的中心,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師乃如如生象,空空烈跡,可、粲、信、忍,宗旨密傳七祖,流通起自中嶽。」是故,淨藏法師被尊為禪宗七祖。
研究價值
淨藏禪師塔是體現唐代和元代建築特點的珍貴實物。關於它的建築價值,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和劉敦楨先生在其合著的《塔概說》一書中曾指出:「唐代磚石結構的墓塔中,採用木構式樣最多的,只有淨藏禪師塔一處……全體形范與日本奈良法隆寺夢殿接近。……盛唐木建築的式樣,可由此推測一部分,單就平面採用八角形一點而言,在已知的資料里沒有比它更重要、年代更古的了。」與文物調查資料對比,淨藏禪師塔作為實物遺存的八角形塔確實罕見,是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八角形磚塔實例。而銘文記載與墓塔形制的一致性,成為建築斷代的重要依據。
保護措施
1988年,淨藏禪師塔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淨藏禪師塔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西北6千米處的嵩岳太室山南麓積翠峰下。
交通路線
鄭州——鄭少高速——登封——淨藏禪師塔
北京——京港澳高速——鄭少高速——登封——淨藏禪師塔
西安——連霍高速——鹽洛高速——登封——淨藏禪師塔
南京——寧洛高速——鹽洛高速——登封——淨藏禪師塔
上海——滬蓉高速——寧洛高速——登封——淨藏禪師塔
濟南——濟廣高速——日蘭高速——淨藏禪師塔
天津——邢衡高速——京港澳高速——鄭少高速——淨藏禪師塔
武漢——京港澳高速——鹽洛高速——淨藏禪師塔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