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伍德芬是貴州安順鎮寧自治縣扁擔鄉凹子寨村有名的蠟染師傅,伍德芬作為布依族傳統蠟染、織布技藝的守藝人、傳承者,她致力於傳承和發展本土布依族蠟染文化,一直堅持保留最原始的製作工藝,並融合現代人審美進行設計創新產品。在她自辦的蠟染廠,近兩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承辦了多次針對少數民族婦女的手工藝培訓,她本人也到當地的一些學校教授老師和學生傳承蠟染和織布技藝。她製作的許多蠟染和織布作品曾參加英國的布藝展,以及國內、省內的多次展覽,有的被展館收藏,為貴州鎮寧的蠟染文化發揚宣傳作出了努力。
經歷
上世紀80年代末
年僅四五歲 ,伍德芬受家庭影響就開始接觸蠟染。看着母親、婆婆(奶奶)在白布上畫蠟覺得有趣,便每天圍在她們身邊「偷師」,然後在本子上「照貓畫虎」。母親見她真心喜歡,於是耐心教導,從畫最傳統也最基礎的「水波紋」開始,然後到各種傳統、複雜的圖案。繪畫基礎打牢之後,伍德芬找來婆婆不用的廢布料,在上面搞「實操」,雖是第一次操作,卻畫得有模有樣,得到了母親的認可。11歲的伍德芬獨立將8塊自己畫染的棉布拼接在一起,做成了一條布依族傳統半身裙,並賣出了18元。錢雖不多,卻讓伍德芬第一次結結實實地感受到了收穫的喜悅,「自己特別喜歡的事情還可以賺錢,這個感覺太好了!」回憶起當時的心情,伍德芬依舊掩飾不住嘴角的笑意。而正是靠着這件簡單的裙裝,伍德芬正式「出師」了。當天性喜靜的伍德芬遇上需要慢工出細活的「蠟染」,伍德芬的生命註定被點亮。為家庭不富裕,年僅13歲的伍德芬把自己做的蠟染拿到集市去賣,第一次賣了18元。這一次小小的成功,為伍德芬帶來了自信,堅定了她把蠟染作為畢生事業的決心。
1991年
北京某紡織廠到鎮寧縣招工,年僅13歲的伍德芬因出色的紡織技藝被選中,從此正式開始了她的蠟染事業。在北京工作期間,伍德芬一面工作,一面學習更精湛的紡織技藝。
2013年
北京一名80歲的老人告訴她:「北京現在只有七八十歲以上老人才認識織布機了。」伍德芬也發現北京各地都很少見到織布機,這一傳統手工藝面臨尷尬的境遇。同時,因為高超的技術,伍德芬在北京受到了媒體的關注。在一次採訪過程中,記者的一句話讓伍德芬如夢初醒,她決心回到家鄉,把家鄉的蠟染事業傳承下去。
2014年7月
在鎮寧自治縣扁擔山鎮,伍德芬創辦了微型企業——鎮寧自治縣美的錦光蠟染廠,註冊資金10萬元。蠟染廠主要生產蠟染、刺繡、織錦的服飾、鞋帽、床上用品、沙發抱枕、桌布窗簾等生活用品。企業以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價值核心,將民族產品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並讓它得到更好的傳承保護和發揚。
2016年-2017年
鎮寧縣婦聯組織在扁擔山鎮星拱村開展「錦繡計劃」兩次培訓,共參加培訓人員共計140餘人,伍德芬作為主講給婦女們上課。直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或開始從事這門民族手工藝,也提高了經濟收入。伍德芬的蠟染廠現有固定員工10多人,她們大多屬於貧困戶,忙起來的時候請來做工的人多到80多人,多為本鄉的蠟染、刺繡、織錦巧手婦女,每月支付固定員工的工資2萬餘元,一年下來要支付30多萬元的工資,一定程度上帶動當地婦女脫貧。在傳承非遺這項工作上,伍德芬孜孜不倦,不僅是原生態的工藝品,還擅長在織布上新編了多種工藝,創新編織以前沒有的圖案,將傳統和現代結合,受到各種消費人群和服飾、文化公司和國外設計師的青睞。她曾在省內外舉辦的一些手工藝技藝比賽中獲獎,在去年,英國布藝展上也展出她製作的蠟染作品。
作品
蠟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學習蠟染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每一步,都是手工藝者用雙手操作,覺得很喜歡,此行很值得。她們認為,在這裡,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有着改善,傳統工藝中加入了新想法新方式,這裡的蠟染傳統工藝設計很好,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度較高。 「傳統蠟染最重要的還是來源於生活,傳統的藝術要發展,就要做大家喜歡的東西,增加產品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