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拉維多利亞鳥翼鳳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伊莎貝拉維多利亞鳥翼鳳蝶 |
中文學名:伊莎貝拉 維多利亞鳥翼鳳蝶 拉丁學名:Ornithoptera victoriae isabellae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 門:有顎亞門 綱:昆蟲綱 亞 綱:有翅亞綱 目:鱗翅目 亞 目:錘角亞目 科:鳳蝶科 亞 科:鳳蝶亞科 族:裳鳳蝶族 屬:鳥翼鳳蝶屬 種:維多利亞鳥翼鳳蝶 亞 種:伊莎貝拉 維多利亞鳥翼鳳蝶 發現命名:Rothschild, 1908 |
伊莎貝拉維多利亞鳥翼鳳蝶(學名:Ornithoptera victoriae isabellae)是鳳蝶科鳥翼鳳蝶屬的一種大型蝴蝶,也是維多利亞鳥翼鳳蝶的一個亞種。它們只分布在所羅門群島及布干維爾島。幼蟲寄主為多種馬兜鈴屬(Aristolochia spp.)的植物,主要取食馬兜鈴屬植物的葉,成蟲訪花,喜滑翔,速度較緩慢。此物種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華盛頓公約》或CITES)。保護級別:Ⅱ類,屬於受保護物種。 [1]
目錄
伊莎貝拉維多利亞鳥翼鳳蝶體形特徵
雌蝶較雄蝶大,翅膀也較圓寬闊,翼展可達15cm, 頭部和胸部呈黑色,胸部局部有紅色絨毛,腹部呈黃色,有黑色條紋;前翅呈褐色,有白色不規則斑紋和斑點,後翅黑褐色,有乳白色斑紋和斑點,前、後翅內側有黃色放射狀斑紋。
雄蝶翼展約13.25cm,較為細小,頭部黑色,腹部暗黃色;前翅呈黑色和綠色,規則地交錯,有光澤,後翅邊緣黑色,其餘為綠色,末端布有金色漸變條紋,脈紋更為清晰。
伊莎貝拉維多利亞鳥翼鳳蝶寄主植物
成蟲在馬兜鈴(Aristolochia schlecteri)上產卵,因為此植物含有一種有毒物質——馬兜鈴酸,所以當幼蟲孵化出來時,這種不好的氣味可以使它們免於成為捕食者的美餐;而孵化出的幼蟲會在該種植物上覓食。它們最初會吃嫩葉,在結蛹前會吃蔓藤。由於這些植物的葉子及莖上有毒,所以幼蟲吃後會把產生的毒素聚集在體內,以免脊索動物掠食。成蟲會飛至花朵上吸食花蜜。
伊莎貝拉維多利亞鳥翼鳳蝶生活習性
這種鳳蝶生活在茂密的熱帶雨林中,在早晨及 伊莎貝拉維多利亞鳥翼鳳蝶(雌蝶) 黃昏十分活躍,並會在花間覓食。雄蝶極有地盤性,它們會趕走敵人,包括比自己強大的動物。主成蟲要的食物是花蜜,幼蟲則吃馬兜鈴科的植物。這類蝴蝶一般飛得很高,喜滑翔。當覓食或產卵時會降下到地面上幾米高。
伊莎貝拉維多利亞鳥翼鳳蝶生命周期
雄蝶在早上會在寄主植物附近尋找雌蝶。雄蝶會徘徊在雌蝶附近,放出激素來引發交配行為。接受的雌蝶會讓雄蝶降落,而不接受的雌蝶就會飛走或拒絕交配。雌性一生會產約27枚卵,卵的成活率小。由卵至成蛹需6星期,而蛹期約1個月或更長。成蟲會選擇在濕度較高的早上破蛹,以免翅膀乾枯。成蟲壽命約為3-4個月。
伊莎貝拉維多利亞鳥翼鳳蝶分布範圍
大洋洲—東洋生態區:所羅門群島及布干維爾島。
伊莎貝拉維多利亞鳥翼鳳蝶保護級別
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 保護物種,保護級別:Ⅱ類。
參考來源
- ↑ 伊莎貝拉維多利亞鳥翼鳳蝶, 動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