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施巴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伊施巴力,外文名:Esh-baal,基督教聖經人名。

基督教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總稱。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聖經》中記述的都是上帝的啟示,是基督教徒信仰[1]的總綱和處世的規範,是永恆的真理。基督教主要節日有聖誕節、受難節、復活節、升天節、諸聖日(萬聖節[2])等。

簡介

掃羅王的第四子(代上八33,九39),在父親死後成為以色列王。按名字的字面意義是「巴力的人」,或「巴力存在着」。在士師和早期君主時期,許多希伯來人名常混有「巴力」一詞,其意義可以指「主人」或「擁有者」。以後幾代人不再肯用「巴力」為名,於是,「波設」(羞辱)取而代之(參何二16、17),故此,伊施巴力改名伊施波設(撒下二8),就是羞辱的人的意思。或許較晚期的抄書員在撒母耳記中改變了此名,因為此書在會堂禮拜時被朗誦讀起來比較響亮,但歷代志則沒有。

掃羅和幾個較年長的兒子去世後,掃羅的元帥押尼珥擁立伊施波設為以色列王(撒下二8、9)。猶大支派則追隨大衛王,和伊施波設爭奪全部支派的領導權。雙方的爭戰歷時很久,但大衛家族逐漸壓倒掃羅家族(撒下三1)。押尼珥離棄伊施波設,被大衛手下勇士約押刺殺(撒下三27),以色列失去重要將領,人民驚惶(撒下四1)。不久,伊施波設被兩名部將所弒(撒下四7)。大衛雖然並不贊同將押尼珥和伊施波設處死,但此事卻剷除了障礙,讓大衛可以統治全部支派。

參考文獻

  1. 信仰的價值、存在形態及特性,豆丁網,2016-01-06
  2. 關於萬聖節的概述,學習啦,202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