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什·史密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Ish Smith照片來自www.sportingnews.com

伊許·史密斯(英語:Ish Smith,1988年7月5日-),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州卡貝勒斯縣,現效力於NBA底特律活塞[1]

伊斯·史密斯於2006年進入維克森林大學,2009-10賽季入選大西洋海岸聯盟最佳陣容二隊。

2010年以落選新秀身份進入NBA,先後效力於火箭、灰熊、勇士、魔術、雄鹿、太陽、76人、鵜鶘、活塞和奇才等球隊。


動態焦點

伊什-史密斯32+8殘陣奇才輕取掘金,穆雷39分

NBA常規賽繼續進行,奇才主場128-114輕取掘金。 約基奇和巴頓開局各有中投後約基奇又進三分掘金9-2開局,小托馬斯三分命中後奇才連續籃下得分,喬納森-威廉姆斯中投得手再有扣籃,特洛伊-布朗節末連續得分,首節奇才31-19領先。

第二節奇才又是連續上籃,莫里斯和穆雷回應中投後穆雷再中三分,但布朗上籃得手三分也進,麥克雷也中三分和中投,奇才領先了16分。穆雷中投得手後掘金連續上籃打出一波12-0將分差縮小到4分,半場奇才61-55領先。

易邊再戰巴頓中投得手後穆雷中投再進三分掘金追平了比分。小托馬斯回應中投後穆雷和米爾薩普各有扣籃反超了比分,伊什連續中投得手後雙方交替得分,三節過後奇才95-90領先。 第四節馬利克-比斯利連中三分、格蘭特和普拉姆利各有上籃掘金一波11-4反超了比分,邦加、布朗和伊什各有上籃,奇才回應了一波11-0。約基奇補籃止血,但伊什又是中投和三分將分差拉開到17分,比賽就此失去懸念。[2]

全場比賽穆雷得到39分,約基奇14分10籃板,米爾薩普12分,巴頓10分。奇才這邊比爾、貝坦斯和八村塁繼續缺陣,喬納森-威廉姆斯12分8籃板,麥克雷15中3得到11分,伊什-史密斯替補得到32分8助攻3搶斷,特洛伊-布朗25分14籃板,邦加15分。

伊什-史密斯照片來自



活塞精力充沛的伊什史密斯在賽季後期改善了投籃

活塞簽下了老將控球後衛何塞·卡爾德隆,吉祥體育官方網站希望盧克·肯納德進入他的第二個賽季,可以承擔更多的控球後衛責任,但史密斯仍然是雷吉·傑克遜的替補。[3]

憑藉他的速度和削減能力,吉祥體育投注官網史密斯帶來了能量替補,與更有意思的傑克遜相比,他的步伐發生了變化。 這就是為什麼他在保留角色方面更有效。 雖然他的射門比上賽季更好,但他在射手方面的表現也更出色。

在助理教練蒂姆哈達威的催促下,吉祥體育足球競猜史密斯在賽季後期開始投中更多三分球 – 他在三分線外的平均得分為44%,在最後的18場比賽中總共投籃命中率為52.9%,當時他的總投籃命中率接近一半(50) 三分球(101) 進入合同的最後一年,吉祥坊手機史密斯可能成為一個交易籌碼。

球星風采

職業籃球生涯

  • 伊許·史密斯畢業於維克弗斯特大學,大學畢業後,他參加了2010年NBA選秀,但是在選秀大會上落選。選秀大會後,休斯頓火箭向他發出了邀請,請他代表火箭隊參加NBA夏季聯賽。在5場夏季聯賽中,他代表火箭隊先發,在每場平均24分鐘的上場時間裡,他能獲得7.8分和4.8次助攻,投籃命中率也是全隊最高的。鑑於史密斯在夏季聯賽的良好表現,休斯頓火箭隊正式與其簽訂了一份無保障合約。
  • 2010年10月21日,休斯頓火箭宣布了賽季前最後的裁員名單,最終史密斯成功留隊,2010年8月24日休斯頓火箭隊正式與他簽下一份為期兩年的合約。在簽下史密斯後,休斯頓火箭總教練瑞克·艾德曼評價說「整個夏天,他的表現都很棒,每一次派他出場,他都會有驚艷的表現,他從沒有過什麼倒退,我們知道這個孩子的能力,而他最特別的一點就是非常非常的穩定。他是我們隊中傳球最好的球員,能夠清晰的分辨球場上的局勢,他有這方面的本能和直覺,這是他獨一無二的一面。」同時,艾德曼也表示史密斯將作為休斯頓火箭隊的第三控球後衛。
  • 2011年2月24日,火箭隊將史密斯與尚恩·巴提耶交易至曼非斯灰熊隊。在2010-11年 NBA賽季,史密斯只為灰熊出戰15場比賽,其餘時間皆在板凳上度過。2011年12月,史密斯被灰熊裁掉,隨後便與金州勇士隊簽約。2012年1月13日,史密斯再次被裁。2012年2月2日,奧蘭多魔術隊正式簽下史密斯。此後他又輾轉密爾瓦基公鹿、鳳凰城太陽、奧克拉荷馬城雷霆、費城76人、紐奧良鵜鶘等多支球隊。2015年12月24日,史密斯被鵜鶘交易到了費城76人隊,換來了兩個未來的第二輪選秀權。

伊許·史密斯一到76人便繳出優秀的成績,成為穩定的先發球員,76人也得到久違的第二勝。他到費城後場均上升到15以上,助攻數也高居不下,稱得上一流的控球後位。

視頻

Pistons introduce new players Ish Smith, Jon Leuer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