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任正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任正隆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副校長
出生 1949年12月
於四川省彭縣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任正隆, 男,1949年12月生於四川省彭縣。1981年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獲碩士學位。1984.12-1988.9在聯邦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植物遺傳育種學,獲博士學位(Ph.D)。1993-1994在密蘇里大學美國農業部作物遺傳實驗室作高訪學者。教授博士生導師[1],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細胞工程和轉基因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小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第九、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長期從事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工作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任正隆(1949.12.17--)男,無黨派人士,博士。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副校長。美國密蘇里大學美國農部作物遺傳實驗室高訪學者、四川農業大學植物遺傳和育種省級重點實驗室主任、第九、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第九、十、十一屆國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作物和園藝學科組委員、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細胞工程和轉基因生物主業委員會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教委和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四川省自然科學領域學術帶頭人、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任正隆,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科方向為生物技術。1949年生,1977年畢業於西華師範大學生物學系,1981年在四川農業大學獲農學碩士學位,1985年4月~1988年9月在聯邦德國哥廷根大學農藝和植物育種研究所攻讀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1993年11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2009年中科院候選院士之一。

他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研究生;也是改革開放後四川省農業界第一個學成歸國的洋博士;他是提出麥類基因符號被國際學術界接受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一系列麥類新基因的發現者和染色體小片段易位理論的建立者;他率領自己的科研團隊培育出"川農"號系列小麥新品種,並在世界上第一個育成小麥"延綠型"新品種,實現了通過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生物量達到增產的目標 。

迄今有如下的學術成就:1,80年代初,發現小麥的物質積累和產量形成的規律,並創造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指標,為後來的研究者所遵循。研究結果被寫入全國農業院校統編教材。2,發現小麥一系列重要基因,如小麥抗病基因YrCN17,YrCN19,Pm23,Sus1;抗病基因表達的調節和抑制基因;發現黑麥的雜種壞死基因Ner1和Ner2。 3,在外源DNA片段插入真核生物染色體的研究中,發現小麥異源易位的誘導和發生規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小片段易位的概念和證明小片段易位的存在。提出小麥異源易位育種理論和克服異源易位在實際育種中產生的不良作用的方法。設計了一個染色體工程新方法。培育了一大批小麥抗病新材料,在國內被廣泛應用。 4,提出了小麥高產育種的"協調型"和 "抗衰老"育種理論,並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這個目標。培育了"川農號"系列小麥新品種,創造了"川農號"小麥新品種品牌。十五期間被四川省和國家審定的小麥新品種有川農10號(國家審定),川農11、12、17(四川省和國家審定)、18、19、20、21、22、23、24、25、26、27、渝麥13、渝麥14等10餘個,大麥新品種2個(川農大4、5號)。這些新品種已經在生產上得到大面積推廣,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5,已指導了數十名博士、碩士生。6,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60多篇。7,在四川省"九五"、"十五""十一五'作物育種攻關中,主持小麥育種攻關,團結大家一道工作,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學科方向

為生物技術和作物遺傳育種。我國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家。長期從事植物遺傳與育種、分子生物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50多篇,在小麥育種、基因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成果,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多次獲國家、省部級各項獎項。

個人履歷

1949年12月生於四川省彭縣。

1977年畢業於南充師範學院生物學系(今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1981年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獲碩士學位。

1984年~1988年在聯邦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植物遺傳育種學,獲博士學位;

1993~1994在密蘇里大學美國農業部作物遺傳實驗室作高訪學者。

現任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兼職及榮譽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任正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17和18次會議上審議"稅法修正案"發言時認為,"在封建社會,老百姓是臣民,不得不向統治者進貢納稅;而現代國家中,老百姓是公民,是主人,為了給'公僕'工資、為了國家事務開支和社會公共事業的需要,公民要分擔這些開支,所以需要上稅。公民通過儘自己的稅收義務來參與國家事務、同時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我認為1600元的起征點比較合適,不宜過高。過高的起征點將剝奪低收入者納稅的權利和作為納稅人的榮譽。

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理事,

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細胞工程和轉基因專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農業生物學會理事,

中國作物學會理事,

任正隆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作物和園藝學科組委員,

四川省細胞生物學會副理事長

,四川省go-vern-ment學位委員會委員,

國家小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第九、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

參與<<種子法>>等多部農業相關法律制定工作。被國家教委和國家人事部評為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1991),

全國先進工作者(1995),

全國勞動模範表彰大會特邀代表(2000),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5),

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995),

四川省自然科學領域學術帶頭人(1998)。

四川省小麥育種攻關主持人,長期從事植物遺傳育種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和教育工作。

代表性著作

高產優質抗病小麥新品種的選育:審定了小麥新品種川農7號、8號、9號、10號、11號、12號、14號、17號、18號、19號等10個新品種。其中川農10號和川農17號為國家級審定,其餘被四川省審定。川農11號、12號、17號為四川省重點推廣品種。川農11號、12號、17號、18號、19號獲得國家品種權保護。這些新品種年推廣面積已突破600萬畝,推廣面積還在不斷擴大,每年創社會經濟效益3億元以上。

代表性論文

The use of monosomic rye addition lines for transferring rye chromatin into bread wheat.

I. The occurrence of translocations. Plant Breed. 1990 105: 257-264.

The use of monosomic rye addition lines for transferring rye chromatin into bread wheat.

II. The breeding value of homozygous wheat/rye translocations. Plant Breed. 1990 105: 265-270.

黑麥種質導入小麥及其在小麥育種中的利用方式。中國農業科學,1991,4(3):18-25.

小麥遺傳背景對黑麥抗葉鏽病基因Lr26的抗性表達的影響。遺傳學報,1993,20(4):312-316.

Induction of small-segment-tranalocation between wheat and rye chromosom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1997, 40 (3): 323-331.

小麥對紋枯病的抗性及其遺傳的研究。植物病理學報,1999,vol.29,No.3:199-202.

小麥遺傳背景對普通小麥X 6X小簇麥雜種F1減數分裂行為的影響及育性。遺傳學報,1999,26(4):363-369.

Expression of nucleolus, endosperm storage protein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an amphiploid between Aegilops tauschii and Secale silvestre. Euphytica, 2001, 119 (3): 317-321.

Identification of a Triticum durum-Secale africanum amphiploid and its crossability with commom wheat. J. Genet. & Breed. 54:

Chromasomal 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expression of Lophopyrum elongatum (Host) A. Love genes for aldult plan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wheat background.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01, 48: 183-187.

學術成就

1、發現了一系列的重要基因,以及這些基因的分子標記,如抗小麥條鏽病病基因Yr41,YrCn17,YrBL等;抗小麥白粉病基因Pm23,Pm40,PnYU25;抗紋枯病基因Sus1;發現黑麥的雜種壞死基因Ner1和Ner2,並把它們定位在染色體5R和7R上。提出的基因符號Ner被國際學術界接受,是提出的麥類基因符號被國際科技界接受的第一個中國人。還發現幾個抗病基因表達的調節和抑制基因;是發現小麥重要基因最多的中國人之一。

2.他是一系列麥類新基因的發現者。他及其科研團隊發現一系列重要基因,如小麥抗病基因Yr9b,YrCN19,Pm23,Sus1,PmYU25,PmE等;抗病基因表達的調節和抑制基因;發現黑麥的雜種壞死基因Ner1和Ner2,並把它們定位在染色體5R和7R上。提出的麥類基因符號Ner被國際學術界接受的第一個中國人。還提出了外源基因在真核生物中表達的三級調控理論。

3.他是染色體小片段易位理論的建立者。他在外源DNA插入真核生物染色體的研究中,發現小麥異源易位的誘導和發生規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小片段易位的概念和並證明小片段易位的存在。提出小麥異源易位育種理論和克服異源易位在實際育種中產生的不良作用的方法。設計了一個染色體工程新方法。培育了一大批小麥抗病新材料,在國內被廣泛應用。

4.他是我國育成小麥品種最多的小麥育種家。針對西南麥區由於光照不足,小麥高產存在生態穗容量的限制,提出了小麥高產育種的"協調型"育種理論,並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這個目標。他率領自己的科研團隊培育出"川農"號系列小麥新品種,創造了"川農"小麥新品種品牌。已選育被四川省和國家審定的小麥新品種有川農7號、8號、9號、10號,川農11、12、17、18、19、20、21、22、23、24、25、26和成電麥1號等17個,大麥新品種2個(川農大4、5號),還有大批優良的新品系正在參加區試。其中川農11、12、17、18、19、21、23、25、26等9個新品種被四川省政府推薦為重點推廣品種(十五期間四川省小麥育種攻關組培育的四川省重點推廣新品種有18個,我們的新品種占了7個)。川農11,12,17,18,19獲得國家品種權保護。這些新品種這些新品種高產、抗病、優質,已經在我國長江上游冬麥區的生產上累計推廣面積幾億畝, 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為維護我國糧食穩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並在世界上第一個育成小麥具抗衰老特性的"延綠型"小麥新品種"川農17",實現了通過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生物量達到增產的目標。近年來還開展了水稻、玉米新品種選育研究工作。

5、在小麥生產產業化生產方面,實現了"從基因到餐桌"的產業鏈生產,為農民增收、企業創新和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被同行譽為中國南方小麥生產的產業化模式。

6.已指導了26名博士研究生和52名碩士生,其中1名的博士論文被評為2002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7.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多篇。

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

1、小麥超高產育種及其分子生物學基礎;

2、中國南方小麥的優質育種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

3、小麥抗病基因的篩選、鑑定、和分子生物學研究;

4、作物的基因工程;

5、植物細胞生物學的特殊問題;

6、基因表達調控和DNA損傷修復的分子生物學;

7、控制植物光合作用過程的關鍵基因的鑑定、篩選、克隆的研究。

參考來源

  1. 任正隆 ,有道
  2. 任正隆教授簡介 ,豆丁網,201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