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儀隴縣三河鎮

儀隴縣三河鎮隸屬於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位於儀隴縣東南部,距縣城約70公里。東與立山鎮相望、南依板橋鄉;西與大寅鎮接界;北與柳埡鎮接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地貌以丘陵為主,多頁岩丘陵。土壤尤以水稻土、紅石穀子分布最廣,面積最大。全鎮幅員面積67平方千米,轄31個村,1個街道社區居委會和1個農村社區居委會,4個居民小組,場鎮人口達5828餘人,人均耕地近0.7畝。[1]

中文名稱: 三河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

下轄地區: 轄十字埡、鷂子洞、吊索灣等31個村民委員會和川江社區

政府駐地: 三河鎮府街19號

電話區號: 0817

郵政區碼: 637646

地理位置: 儀隴縣東部

面 積: 67.17平方千米

人 口: 19005人(2019)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氣候

車牌代碼: 川R

目錄

建制沿革

名稱來歷:清建觀音河場,因場後山腰觀音寺得名。

清建觀音河場,

1912年至1932年設觀音河鄉。

1933年,長勝縣設觀音河區蘇維埃政府。

1941年,改觀音河鄉為三河鄉,因場附近有兩條河流相匯而得名。

1950年1月,建三河鄉。

1952年5月,設三河區。

1955年,撤區建鄉。

1958年9月,建三河公社。

1983年,改為三河鄉。

1992年9月,改為三河鎮。

2011年末轄十字埡、鷂子洞、吊索灣、倒角灣、黃泥包、天梁寨、九龍寺、新橋、瓦店子等20個村民委員會和川江社區。

2019年8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南充市調整順慶區和儀隴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龍橋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三河鎮管轄,三河鎮人民政府駐府街19號。

行政區劃

三河鎮轄:川江社區(街道)居委會和松花嘴村社區居委會,以及河街、火燒包、十字埡、鷂子洞、吊索灣、倒角灣、黃泥包、天梁寨、九龍寺、瓦店子、新橋、眾山包、火石包、土牆坪、楊家寨、陡石梯、瓦窯壩、關口梁、黑灣、關門石、兩路口、葫蘆頸、新拱橋、賈村寺、跳墩河、雞公嶺、高觀廟、李基山、新寨梁、党家壩、楊仲灣31個村委會。

人口民族

總人口中全部為漢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099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621人,城鎮化率21.5%。另有流動人口5377人。總人口中,男性10809人,占51.49%;女性10183人,占48.51%;14歲以下3170人,占15.1%;15~64歲15996人,占76.2%;65歲以1826人,占8.7%;2011年人口出生率8.5‰,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長率2.5‰。

2017年,總人口14154人。

2019年鄉鎮合併後,總人口19005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05.19人。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06°15' 23"~106°24' 14",北緯31°11' 32"~31°20' 01"。地處儀隴縣東部,人民政府駐政府街19號, 南距縣城約70公里。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境內大部為低山,地勢略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00~600米。最高點天梁寨山頂海拔710米,最低點楊家寨村肖水河出境處468米。

水文

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有大小河流9條。主要河流肖水河自倒角灣村流入,由北而南,從楊家寨村出境,境內河道長10千米。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境內主要礦產資源為磚用頁岩和天然氣資源。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暴雨、山體滑坡等。山體滑坡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1年8月19日,暴雨造成山體滑坡116處,民房垮塌45餘間,經濟損失100多萬元。

經濟概況

三河鎮是縣確定的以獺兔、中藥材為主的基地鄉鎮之一。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玉米、紅苕,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中藥材、蔬菜為主,小雜糧以豌豆、葫豆為主。2007年全鎮農業生產總值達9994萬元,糧食年生產能力966.72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3408元。

農業

耕地面積1.22萬畝,人均0.69畝,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生產總值12600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1.7%。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薯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中藥材、蔬菜為主,中藥材品種主要有木瓜、霍香。養殖業以豬、兔、家禽、蠶為主。

工業 以建築建材業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1987.4萬元,占地方生產總值的22%。工業企業7家,職工5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5%。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160個,職工300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億元,;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0.2億元。

財政金融2011年末財政總收入620萬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95元。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2597萬元,比上年增長12%;各項貸款餘額2905萬元。

產業發展

建立高產示範片。以儀(隴)平(昌)公路線為主,建立了油菜1000畝、水稻1000畝、玉米1000畝等3個高產示範片。良種良法,完成定種水稻7200公斤、玉米6000公斤、小麥17000公斤。

中藥材生產。發展改造中藥材面積3430畝。新栽木瓜12萬株、1200畝,木瓜產量達到380噸;

勞務輸出。轉移農村勞動力7200人,比上年增加450人,成建制輸出3500人,超縣下達目標任務。

生豬生產。生豬出欄30066頭,超縣下達目標任務400頭。生豬改良達100%、保險85%、母豬保存量1862頭,生豬專業村2個(天梁寨村、松花咀村)。

兔業生產。超額完成養兔任務,全年發放兔種1040隻,新建兔籠4665孔,年出欄商品兔14萬隻,建養兔協會3個(十字埡村、松花咀村、黃泥包村)。

規模生產經營。新增農業產業化經營大戶100戶,新建優質農產品種植基地2個(眾山包村、關口梁村),建養殖基地5個(十字埡村、天梁寨村、松花咀村、黃泥包村、關口梁村)。

招商引資。完成招商磚廠、瓦廠、房產開發、飲食業、服務業等,引資額達500萬元。通過上述措施,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2450萬元,比縣下達目標高1.5個百分點。

基層組織建設

全年發展新黨員18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46人,培訓黨員3次86人次。村級管理中,規範了「四權」運行機制,發揮了堡壘作用。在制度建設中,先後制訂了《量化積分考核辦法》、《學習制度》、《請休假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8項規章制度,實行了《責任追究制度》和《績效管理評價制度》,充分利用綜合手段,獎勤罰懶,提高行政效能。對村(居)「兩委」班子成員培訓2次160人次。對重點項目和重點工作推行「五定」(定任務、定人員、定時間、定經費、定獎懲),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在廣大黨員幹部中廣泛開展了「五個一工程」(每人掌握一門致富信息,聯繫一個貧困戶,救助一名貧困生,出一個好點子,辦一件實事)。按要求規範完善了全鎮21個村(居)黨支部的活動陣地的各類軟件資料,增添了室內設備。20個村通過遠程教育工程和農民自我教育活動的開展,提升了全體農民的整體素質。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9處,各類圖書室9個,藏書1.5萬餘冊。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兒園3所、小學3所、初中1所,在校學生共2470人,專任教師115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鎮設有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20處。門診部(所)10個,床位3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2.5張。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護士6人。2011年完成診療1.96萬人次。20個村村民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8%。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4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占常住人口的28%。

廣播電視

有鎮廣播電視網絡公司1個,現有有線電視用戶6328戶,入戶率89.2%。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8戶,人數112人,支出23.52萬元,月人均175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50戶,人數750人,支出61萬元,月人均70元;醫療救助35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00人次,共支出21.4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5.3萬元,社會福利費10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7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52人。社區服務機構1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286萬元,基金支出250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64萬人,參保率98%。

基礎設施建設

村道公路建設 完成村道公路里程15公里,總投資150萬元,其中修建水泥公路1.5公里、村泥結路6公里。

水利建設 整治病險水庫2處(天星水庫、新紅水庫)、整治山平塘3口、蓄水池25口、渠道1800米、新建山平塘1口、蓄水池16口、石河堰1處、噸水田75畝。

交通運輸 境內縣道儀(隴)平(昌)公路與鄉道三(河)板(橋)、三(河)大(寅)

公路交匯 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65千米。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有郵政所1處,電信服務網點20個。信息通訊網絡全覆蓋,通訊便捷。

水利設施2011年末有水庫3座,山平塘153口,蓄水池116處,總蓄水量200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0.12萬畝。有集中供水站2處,衛生井206口,解決了0.56萬人的安全飲用水問題。

視頻

儀隴縣重點項目建設快速推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