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以色列的節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以色列的節期,外文名:Feasts and Festivals of Israel,基督教聖經術語。

基督教是對信奉耶穌[1]為救世主的各大教派的宗教,是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在古希臘語中,上帝之子被稱為基督,基督教[2]由此得名。

簡介

為紀念一些重要的事件或人物而舉行之公開或私人的慶典。不同節期的慶祝內容,其中的禮儀,都有特殊意義。雖然節期往往與豐富的飲宴有關,但這並非不可或缺的。有時候,食物只是象徵性的,就好像在聖餐中的餅和杯。

在現代的用語中,「節期」通常用來形容一段慶祝活動的時間,「筵席」則指慶祝活動中的一部分,通常是一頓飯餐。不過,在宗教的用語裡,不論是古時或現代,這兩個詞語均可以交替使用。古代的希伯來人採用了moed(即季節)和hag,來指大型而公開的慶祝活動。至於私人性質的筵宴,則多以mishteh表達。然而,聖經大部分的英文譯本,都沒有把兩者分開。

節期及其功用

節期一般都十分強調群眾的參與和延續社會或宗教的傳統;民間或宗教的固定節日,就更是如此。即使是在家庭中舉行的慶典,倘若沒有群眾的支持,便不能算是成功。群眾的參與可以幫助個人或大眾,重溫那些特殊日子的意義,並且可藉著節期,把寶貴的經驗流傳後代,歷久不衰。這種公眾共有的記憶,能在大小的社群中產生一種凝聚力,且更鞏固群體依賴的傳統。假若節期是為紀念特別的事件或是歌頌偉大的理想,當參與者不斷地進行有關的儀式和典禮,節期的主題便深印於人的腦海之中。古代希伯來人的節期,就有這種積極作用。他們許多宗教曆法上的主要節期,都是為了紀念某些特別日子神如何以大能幫助祂的子民,又或在困難中神供應他們的需要。透過經常性的慶祝,希伯來人經常緊記,與他們立約的神在引領他們的命運時,所顯示的大能和偉大。當他們一再重演神對他們的幫助和愛眷,心中便得著提醒,知道神仍然能夠保守他們。特別在困難的日子,這種紀念活動更使人想到神的同在、祂的作為,是何等真實。結果,國民的信心得以鞏固,生活加添了寶貴的屬靈深度,並知道仍在神的眷顧和引導之下,只是,當敗壞和異教的風氣滲入在節期中,國民生活中這個重要的內涵便開始失卻它的活力。

舊約節期

1.很多時候,舊約反映出以色列民族的生活,是頗為簡樸的,但他們一般的節期活動,卻是多得令人驚訝。這些慶祝活動無疑在古代近東艱辛和動盪的生活中,給他們帶來盼望或補償。以色列人也儘量利用每一個慶祝的機會。婚禮是最明顯不過的慶祝機會,所以當雅各結婚時(創二十九22),拉班就會為他擺設筵席,而且邀請了所有鄰舍。聖經沒有說明這筵席舉行多久,但有些婚宴則長達1週,就好像參孫娶亭拿女子時的情況(士十四17)。小孩子斷奶,以色列人亦會為此而舉行慶典(在近東某些地區,至今仍有這種習慣)。在這場合中,年約2至3歲的孩童開始進食半固體的食物,且從此不會再被乳養。撒拉就是在這個宴會的日子,因見到夏甲的兒子跟以撒戲笑而不悅(創二十一8-10)。近東地區款客的規矩,一般是要求主人在客人抵達(十九3)或離開(二十六30)時,以筵席招待,眾人一起暢飲那使人心歡悅的酒(詩一○四15)。

生日亦常有慶祝活動,特別是皇室人員的生日(創四十20)。所羅門夢醒後,為他的眾臣僕擺設筵席(王上三15),又在聖殿舉行奉獻禮時,慶祝1週(王上八65;修訂標準譯本、新英語譯本)。君王和皇后會定期舉行宴會,以示親民或記念特別的事情(參斯一3,二18,五4、14,七2、7;但五1)。牧羊人在傳統上,會在每季剪取第一頭羊的羊毛時設宴慶祝,剪下的羊毛送到祭司那裡(申十八4),祭司就為此祝聖。

2.被擄前的節期。除了民間一般的節期以外,以色列人還有一些宗教節期是含有特別屬靈意義的。這些節期的目的,是要強調神為祂的子民施行作為,並且提醒他們要順服神的心意,才能繼續領受神所賜的福。利未記二十三章2節列出各種節期時,開宗明義是吩咐人守安息日的命令。雖然難以確定摩西時代之前,人們是如何守這安息日的禮儀(出二十8-11),但神在第七天停止了一切的創造(創二3),那天被定為聖日。自摩西時代起,以色列人在守安息日的時候,總是強調要歇下所有的工作,好好地紀念神從一切創造之工歇息(出三十一17)和祂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在埃及的捆鎖(申五12-15)。慶祝安息日是表明神跟以色列人之間那特殊的關係。在那24小時內,連最小的事務,好像生火(出三十五3)或拾柴(民十五32、33)也不許作,違例的人會被治死。那一天,也不許出門他往(出十六29)。當天要獻上特別的祭(民二十八9、10),又要更換會幕里的陳設餅(利二十四5-8)。雖然在活動方面有這許多的禁制,安息日的意義卻是為了享受神同在的喜樂和安穩(參賽五十八13、14),謹守安息日將使個人和全地得福。

按陰曆計算,每逢新月便是慶祝的日子。務農的人尤其適用,因為他們全都懂得計算新月在何時出現。這一天亦有特定的祭禮,包括有燔祭、素祭和奠祭(民二十八11-15)。此外,人們要把1隻公山羊獻給神,作為贖罪祭,並要在其上吹號,好在神面前作紀念(民十10)。這月朔的慶典規定的祭物,明顯比民數記二十八章9、10節所列,在每安息日所獻的為多。在整個以色列的歷史中,月朔的祭禮是極受重視的;在王國時期,利未人要在月朔的祭禮中協助祭司,跟安息日一樣(代上二十三29-31)。被擄前的先知很可能就是利用這些大型的聚會,教導群眾或宣講預言(參王下四23);不過究竟有多少人確實如此,則無從稽考。況且,不是每一個人都視休息和慶祝的日子為寶貴,阿摩司就曾指摘那些貪婪的以色列人(摩八5),因他們認為遵守節日會影響生計。在猶大人被擄到巴比倫的時期,他們不能慶祝節日(參何二11),直至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領導下,才恢復慶祝活動(尼十33)。以賽亞書六十六章22、23節描寫了以色列末後的光景,其中提及節期也是以西結書中理想的聖殿中敬拜的一部分(結四十五17)。節期的目的是提醒以色列民,神與他們列祖所立的約是永恆不變,且對全國仍有約束力的,以便促進他們的合一。這約也強調神是一位慈愛和眷顧人的神;祂主動跟人建立關係,並且信實守約(參詩一○四19;《傳道經》四十三),實踐祂的應許。對於以色列人而言,這同時暗示,他們要常常記著在盟約之下也有義務,否則危險便會臨到他們。

吹角節是在7月的第一天舉行的。這個月後來被稱為提斯利月,是特別聖潔的月份,所以慶祝的規則亦跟一般月朔的節期不同。該月首天獻上燔祭和素祭的時候,也要吹角(利二十三24)。由民數記二十九章2-6節所見,似乎這節期要獻的祭物比一般安息日所定的多,但又較正常月朔的為少(參民二十八11)。這一天嚴格規定不可作工,並且要舉行聖會;吹響號角則是勝利的記號,用以紀念神透過西乃之約,給予子民的大恩惠。

7月特別聖潔,部分原因由於「七」在以色列中一向被視為神聖,此外,更因為贖罪日和住棚節也在這月份中舉行。贖罪日是全國上下一同認罪的日子;他們把罪歸到代罪的山羊上,然後把山羊從會中逐到曠野去,以此象徵己罪得塗抹。這一年一度集體悔罪的嚴肅氣氛正好被5天(利二十三33、34)之後舉行住棚節的歡樂氣氛調和了。

另一個跟安息日有關的節期是安息年。在每個6年的循環之後,接下來的12個月是「地要守聖安息」的日子。在這段交替期間,土地不可種植任何農作物(出二十三11),所有自長的收成要贈予窮人和有需要的人(利二十五6)。這土地的條例成為聖經中最重要的環境生態原則。一如神的子民,土地是神聖的;正如人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定期的休息,以恢復體力,並透過敬拜得著屬靈的更新,土地也需要休息,以便從經常的耕作中,休養生息。這個節期提醒以色列人,他們所居住的地土,是由神履行祂的應許所賜下的。神按著祂在約中所定,要豐足地供應他們肉身的需要(參申八7-10)。為了防止以色列人在安息年中有任何缺乏或困難,神應許在安息期前的1年,地所出的收成會足夠以後3年的食用(利二十五21)。這個保證是以他們在曠野飄流時的經驗為基礎。當時,以色列人在第六天所拾的嗎哪,足以供應他們在安息日所需的食用(出十六5)。

這個節期使神對地土所擁有的絕對主權,再次被確立(參利二十五23),國民認定神有能力供應他們將來一切需用的信心,得以鞏固。安息年的條例除了要求停止耕種外,還包括釋放奴隸和免除債務。社會中不幸的一群要從他們的苦役中被解放出來。這樣,那些為著各種原因成為奴隸的男女,可以重獲個人自由(出二十一2-6);神也宣告人所欠的債要被豁免(申十五1-6)。雖然耶利米書三十四章8-22節,曾提及有人違反了這釋放的條例,但基本上,安息年似乎仍是以色列人被擄前生活的常規之一。當時,耶利米先知正抓緊機會,教導民眾有關安息年條例的本質和目的。他又警告那些偏行己路的猶大人,因著他們違背神的命令,不容他們的奴隸得到應有的自由,他們自己的自由亦會被奪去,並且他們的情況會更形嚴重:他們要親眼看見家園被毀,及後被擄到巴比倫去。這個教訓對被擄後歸回的人並沒有白費,因為在尼希米的管治中,猶大人立約要謹守安息年的規定(尼十31)。這個行動明顯是因為住棚節(當時正好是安息年的開始)時,誦讀摩西律法所帶來的激勵(尼八13-18)。

還有另一個跟安息的原則相連的節期,就是禧年或五旬年(利二十五8-55,二十七17-24)。安息年是源於第七天的觀念,禧年(第五十年)則標誌著7個7年的過去。在贖罪日那天,全國各地要吹號(利二十五9),宣告禧年的開始。禧年的活動跟一般的安息年大致相同。較特別的是,在過去49年中,賣出了的地業要歸還給原來的主人,這種做法使經濟重新得到調整。為了避免有人投機或是趁機詐騙,神教導希伯來人要因敬畏地土真正的主人──神──的緣故,公平和誠實地進行交易(利二十五14-17)。跟安息年一樣,神應許要供應人的需用,使人不會受苦。希伯來人家中的奴隸,要在禧年時重獲自由,好使每一個人在新一個安息年的循環開始時,在神面前,都是自由和平等的。

按著每年的季節而不是按月份而定的節期有3個,都是記念神的權能和祂對國民生活的眷顧,是重要的慶典。這些節期都以hag來命名,表明人要以朝聖的方式來守節。這3個節期就是在出埃及記二十三章14-17節、申命記十六章16節所規定的,它們包括逾越節(兼除酵節)、七七節(五旬節)和住棚節。在這些日子中,以色列所有的男丁都要上聖殿去慶祝「耶和華的節」(出十二14)。逾越節和除酵節的條例本來各有分別,但由於後者經常是緊接著逾越節,兩者便自然融為一個節期了。

逾越節對以色列人而言,有極高的神學意義,因為它標誌著神介入他們的歷史之中,最重要的作為之一,就是神在埃及所降最後的一災中,殺盡了埃及人的長子,卻越過了那些以血塗抹門框的以色列家庭(出十二11-30),因而展開了他們脫離奴役的旅程。神吩咐他們要記念那一天(出十二14),結果他們第二個逾越節慶典,就是在西乃曠野中舉行的(民九1-5)。按希伯來的曆法,逾越節是在1月舉行,申命記十六章1節稱之為亞筆月,但被擄後便改稱為尼散月(參尼二1)。逾越節的禮儀是在14日的傍晚進行(利二十三5),接著便是除酵的日子;7天之內,以色列人不可進食任何有酵的食物。把酵從餅中除去,就跟把血從動物的體內流盡的原則相似。酵和血均有生命的力量,要分出來留作獻給神的祭物。除酵節期間,第一和第七天會舉行聖會,這兩天內唯一可作的工,就是預備食物(出十二16)。這段吃無酵餅的日子,被稱為筵席,是因為它開展了為期7個7天的收割期(申十六9)。這個節期期間,要獻上特別的燔祭,並一束新收的大麥。到了新約的時代,逾越節和除酵節的慶祝都很具規模,又稱為「除酵的日子」(路二十二1;徒十二3)。以色列因著神的介入,得以脫離埃及的權柄這主題,主要是讓以色列民確知神是願意隨時為忠心順服的立約之民行事的。這也提醒他們,不可忘記自己曾在埃及為奴的事實(申十六12)。在以色列民的生活中,早期逾越節和除酵節的方式比較簡單,但到了王國時期,就有更為講究的禮儀(參王下二十三21-23;代下三十五1-19)。

第二個重要的節期是五旬節或七七節,為期只有1天。人們在除酵節中把新收的禾稼,在神面前作搖祭;從那天起算的第五十天(申十六9-12),就是五旬節。節期表示收割禾稼的工作已大功告成,也到了獻上初熟果子的時候(參出二十三16,三十四22;民二十八26)。這天慶祝的特色就是要獻上兩個細麵的餅和7隻羊羔、2隻公羊及1隻公牛犢(利二十三15-20)。這天人們又會有自由奉獻獻給神,表示感謝祂的賜福,整個節期充滿歡樂的氣氛(申十六10、11)。五旬節實際上是一個收割的節日(出二十三16),以色列人被提醒要承認他們能得著物質的豐富,全然是倚靠神的緣故。在申命記二十六章,載有特別的指示,關乎奉獻初熟果子的禮儀。這是要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設定一個偉大的認信,數算神如何拯救他們脫離埃及的壓制和引領他們進入豐足之地。

住棚節(利二十三34;申十六13)或收藏節(出三十四22)是希伯來人第三個重要節期,是所有男丁每年都要守的。節期由7月(提斯利月)15日開始,跟7月10日的贖罪日十分接近。住棚節為期1週,以色列人在期間上聖殿朝聖。這節期於年底完成一切的農務時舉行(出三十四22)。節期的首天,一切的工作都要停頓,要把燔祭獻在神的面前。第八天也要守為安息日和獻上燔祭。利未記二十三章38-43節列明了禮儀的細則,並且顯示這節期得名的原因。節期的首天,要收集「美好樹上」的果子,再加上棕樹、柳樹和茂密樹上的枝子,築成簡陋的棚,在守節的期間住在其中。每逢第七年,要在守節時公開誦讀以色列人當年在摩西領導下所立的約章,這是為了使他們謹記自己在約的關係中的福氣和責任。在以斯拉的年代,他們就曾經舉行一次意義尤其重大的住棚節。當時,猶太人從巴比倫回國,舉行了一次多個世紀以來罕見的的盛大慶典(尼八13-18)。由聖經的記載顯示,這個節期在王國時期一直被忽視。士師記二十一章19節所提及的,並哈拿在示羅被誤會為醉酒的婦人時所守的節期,顯然就是住棚節。撒迦利亞先知曾在異象中,看見萬國都來到耶路撒冷守住棚節;他又警告那些不繼續這傳統的人,要預備面對苦難和糧食短缺(亞十四16-19)。

被擄後的節期

在歸回期間,有幾個小節期興起;有些淵源於特別的歷史事蹟。普珥日或掣籤日是一個歡樂的節日,在12月(亞達月)14日舉行。它是為了慶祝神使用以斯帖和末底改,來拯救祂在波斯國中的子民,免遭哈曼滅族的惡計(斯九21、24-28)。農村中的人民在亞達月14日舉行慶祝活動;城中的居民則在該月15日慶祝。在以斯帖記九章24-26節已經說明這節期名稱的由來,節期的目的是要提醒希伯來人,縱使在波斯面對敵人的攻擊,神的能力仍保守他們。這節期紀念在危機中得解救的盼望,在日後猶大人受到壓迫的日子中,就成為他們的安慰。傳統上,猶大人會在節期的前夕於會堂中,高聲誦讀以斯帖記,在場的人,特別小孩子,當聽到可惡的哈曼和他的兒子,便會大聲呼喊。

另一個歡樂的節期是修殿節,為期8天(《馬加比一書》四52-59;《馬加比二書》十6-8),現代普遍稱為「燭光節」或「哈努卡」。這節源於主前164年,紀念猶大馬加比把被安提阿古四世污穢了的聖殿重新潔淨。慶典由9月(基斯流月)25日開始,整個晚上都會燃點起燭火和燈籠。人們重述馬加比家族抵抗異教侵害的英勇故事;筵席中亦會讚美神,在馬加比時期對猶大人奇妙的拯救。

第三個小節期是誦經節,一個誦讀律法的日子(參尼八9;《以斯拉一書》九50),於7月1日舉行。這個節日很快便改為在住棚節之後舉行。同樣,在亞達月13日舉行的尼迦挪節(《馬加比一書》七49)亦成為普珥日的一部分。兩者均是向神的引導和拯救,表示感恩。

新約節期

在基督的時代,人們極重視安息日,並以之為到會堂敬拜的日子(參路四16;徒十三14,十八4)。法利賽人的律例禁止人作一切的工,耶穌常因為觸犯這安息日的條例,跟在位的人引起爭論(參太十二1-4;可三1-5;路十三10-17)。在初期的教會,敬拜是在「七日的頭一日」(即主日)進行,以記念主的復活。早期的基督徒初時是參與猶大人的儀式的(參徒二十16;林前十六8);基督復活及升天后,聖靈是在五旬節的時候降臨(徒二1-4),應驗了約珥書二章28-32節的話,並且就這樣開展了基督教會的歷史。

逾越節和除酵節在基督的生平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參約四45,五1,六4,十二1-26),原因是這個節期在新約時代,是十分普及的(參約十二20)。在逾越節期間,彼拉多會循例按民眾的要求,特赦一名囚犯(太二十七15;可十五6)。耶穌曾活躍地參與逾越節的禮儀(參路二42;約二13,六4)。耶穌跟門徒在逾越節前夕舉行最後的晚餐(約十三1)。當時,加略人猶大向法利賽人出賣了耶穌(路二十二4-6)。在逾越節的筵席上,擘餅和舉杯具聖約的意義(可十四22-25),跟基督將要在十架上為人犧牲,有直接關係。基督的門徒受教要如此行,以記念主為人的罪受苦和受死(林前十一24-26),並以此宣告十字架的能力,直到主在榮耀中再來的日子。有些學者認為逾越節的羔羊被宰殺時,基督正懸身於十架上;若是如此,就更鮮明地表明基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一29)。在一次住棚節的慶典中,耶穌亦有出席(約七2)。在祂的時代,人們會列隊到西羅亞池取水,作為祭物獻給神,很有可能就是這個儀式,引發基督宣講活水和永生(約七37-39)。耶穌也曾至少一次在耶路撒冷參加修殿節(約十22),並且幾乎被人用石頭打死。

耶穌也曾在一些私人的慶典中,受到招待(參路五29);祂並且在一個婚筵中,以水變酒,挽救危機(約二8-10)。祂曾責備法利賽人在筵席中居首座的行為(太二十三6;可十二39;路二十46),又指出筵席應要惠及貧苦的人(路十四13)。

節期的表徵

古希伯來的節期在許多方面,於早期的教會而言,都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保羅視早期的希伯來基督徒,為神在以色列中的初熟果子。在羅馬書八章23節,聖靈在基督徒心中,只是將來所要得的產業的表徵,這也就是聖靈初結的果子。在雅各書一章18節,基督徒被稱從真道而生、在受造之萬物中為初熟的果子。保羅稱耶穌的復活,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20、23)。保羅引述舊約的節期時,論到安息日、月朔和節期,都只是將來美事的影兒(西二16、17)。逾越節的比喻更強調基督是為我們犧牲的逾越節羔羊。他提醒信徒要以誠實、真正的無酵餅向神守節,不要用惡毒、邪惡的舊酵(林前五7、8)。舊約先知都等候在末後的日子,有神所設的筵席(參賽三十四5;結三十九17、20;番一7-9),神要在其中向不信的人施行審判。昆蘭團體也期望在彌賽亞降臨時,會有盛大的筵席,他們卻不受審判的威脅。在啟示錄十九章17、18節,啄食腐肉的鳥類會被召來,飽餐跟神為敵之人的肉,與選民的終局成了強烈的對比(參可十四25)。

——R.K. Harrison

參:「以色列的宗教」;「祭司和利未人」;「祭祀」;「以色列史」;「猶太教」;「會幕,聖殿」。

參考文獻

  1. 耶穌:「我們都與上帝同在」,中國台灣網,2013-04-03
  2. 宗教文化:什麼是基督教,第一星座網,20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