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從孫拼音是cóng sūn,意思是:
1.從孫本義,指的是自己的親兄弟的孫子[1],是兒子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即自己的侄子(即兄子/弟子)的兒子,即兒子的堂侄(即從子),是孫子的從兄弟(從祖兄弟)。
2.從孫裹義,指的是父親的親兄弟的曾孫,即伯叔父的曾孫,即父親的侄曾孫(即族曾孫),是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是兒子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即自己的堂侄(即從子)的兒子,即兒子的從侄(即族子),是孫子的族兄弟。
本義含義
從孫本義,指的是自己的親兄弟的孫子,是兒子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即自己的侄子(即兄子/弟子)的兒子,即兒子的堂侄(即從子),是孫子的從兄弟(從祖兄弟)。
男子的親兄弟的孫子,上古漢語稱為兄(之)孫/弟(之)孫、從孫;
女子的親兄弟的孫子,上古漢語稱為歸孫;
自己的親兄弟的孫子,晉代稱為侄孫;
自己的親兄弟的孫子,稱為侄孫。
孫子的祖父(即自己)和本義從孫的祖父(即自己的親兄弟)是同父親的兄弟關係(即親兄弟),孫子和本義從孫的曾祖父都是父親。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本義從孫死後的喪服為小功。
本義示例
《國語·周語下》:「共之從孫,四岳佐之。」三國·東吳·韋昭《國語注》:「共,共工。從孫(從孫本義),昆季之孫也。」今註:「昆季,指兄弟。」[2]
春秋·魯國·左丘明《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其弟期,大叔疾之從孫甥也。」唐·孔穎達《五經正義》:「男子謂兄弟之孫為從孫(從孫本義),故謂姊妹之孫為從孫甥,按今人省略從孫甥,直曰孫甥矣,謂侄之子為歸孫者。」
唐·李延壽《南史·列傳第十一·王弘傳[子錫、錫弟僧達、曾孫融、弘弟子微、微兄遠、遠子僧祐、僧祐子籍、弘從孫(從孫本義)瞻、弘玄孫沖、 沖子瑜]》:「王瞻,字思范,弘【王弘】從孫(從孫本義)也。祖王柳,字休季,位光祿大夫、東亭侯。父王猷,字世倫,位侍中、光祿大夫。」
唐·李延壽《南史·列傳第十四·王鎮之傳[弟弘之、弘之孫晏、晏從弟(從父弟)思遠]》:「王鎮之,字伯重,晉司州刺史胡之【王胡之】之從孫(從孫本義)、而裕之【王裕之】從祖弟也。祖耆之【王耆之】,位中書郎,父隨之【王隨之】,上虞(縣)令。」
明·朱元璋等《皇明祖訓》:「若從孫、再從孫、三從孫,自稱曰從孫某,封某,再從孫某,封某,三從孫某,封某;稱皇帝曰伯祖皇帝陛下、叔祖皇帝陛下,稱皇后曰伯祖母皇后殿下、叔祖母皇后殿下。」 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一)》:「兄弟之孫為從孫。」
裹義含義
從孫裹義,指的是父親的親兄弟的曾孫,即伯叔父的曾孫,即父親的侄曾孫(即族曾孫),是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是兒子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即自己的堂侄(即從子)的兒子,即兒子的從侄(即族子),是孫子的族兄弟。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上古漢語稱為從(父)兄(之)孫/從(父)弟(之)孫、族孫(「族」+「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稱為再從孫(「再從」+「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泛稱為從孫(「從」+「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稱為從侄孫(「從」+「侄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稱為同堂侄孫(「同堂」+「侄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唐代簡稱為堂侄孫(「堂」+「侄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稱為堂侄孫。
孫子的祖父(即自己)和裹義從孫的祖父(即自己的堂兄弟)是同祖父的兄弟關係(即從父兄弟),孫子和裹義從孫的高祖父都是祖父。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裹義從孫死後的喪服為緦麻。
裹義示例
南梁·沈約《宋書·列傳第十八·王球傳》:「(王球)無子,從孫(從孫裹義)奐【王奐】為後。」
南梁·蕭子顯《南齊書·列傳第十三·王琨傳》:「初,[王琨(王崑崙)]從兄(從父兄)(新建縣開國宣侯)華【王華】孫(新建縣開國侯)長【王長】襲華爵為新建(縣開國)侯,嗜酒多愆失。琨上表曰:『臣門侄不休,從孫(從孫裹義)長是故左衛將軍(新建縣開國定侯)嗣【王嗣】息,少資常猥,猶冀晚進。頃更昏酣,業身無檢。故衛將軍華忠肅奉國,善及世祀;而長負釁承對,將傾基緒。嗣小息(新建縣開國侯)佟【王佟(王終)】閒立保退,不乖素風,如蒙拯立,則存亡荷榮,私祿更構。』[王琨(王崑崙)]出為冠軍將軍、吳郡太守,遷中領軍。」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八》:「初,後秦主【後秦太祖武昭皇帝】萇【姚萇】之弟碩德【姚碩德】統所部羌居隴上,聞萇起兵,自稱征西將軍,聚眾於冀城以應之;(姚碩德)以兄孫詳【姚詳】為安遠將軍,據隴城,從孫(從孫裹義)訓【姚訓】為安西將軍,據南安之赤亭,與(前)秦秦州刺史王統相持。」
兩義區別
「本義從孫」和自己的孫子是共曾祖父的兄弟關係,而「裹義從孫」和自己的孫子是共高祖父的兄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