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仁山法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仁山法師

中文名稱;釋仁山

別名;仁山法師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蘇省金壇縣

出生日期;1887

別稱;天晴

釋仁山,別號天晴,俗家姓顧,江蘇省金壇縣人,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出生。仁山自幼穎悟過人,入塾受學讀書,專攻制藝,為同里鄉前輩馮夢華(煦)所喜愛。十四歲參加縣試,縣令見他年紀最幼,而文字最佳,特拔置為案首。

人物簡介

是時,馮夢華以進士及第(馮為光緒十三年丁亥科一甲三名進士),官安徽布政使,聞仁山十四歲入學,召他至安徽藩署,留他在署中讀書,期望他將來能成大器。仁山十八歲參加江南鄉試,行前馮公勉勵他說∶「觀子之貌,清逸絕俗,此行果售,步入仕途,異日必為廟廊之器;如不然,學出世法,他日亦必為佛門龍象。」馮公為清末名臣,博通世學,亦精內典,對仁山的看法,果然有他的見地。馮公後來曾官安徽巡撫,致仕後立義賑會,救災恤難,不遺餘力,鄉里有馮善人之稱。

仕途生涯

仁山精通制藝八股,旁涉老莊之學,文宗韓柳,詩則近於元白。他才思敏捷,倚馬千言可待。他於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參加甲辰科鄉試,及入場屋,以是時將廢科舉(光緒三十一年八月清庭廢除科舉),學台不考八股,改試策論經義,且涉及洋務。這一方面仁山素無準備,非其所長,考試結束,名落孫山。仁山試場失意,一時頗為沮喪,後來細想,科舉取士,不過是帝王籠絡讀書人的權術,我何必滯惑本真,纏結自性,以博利祿呢?他想及馮公勉勵的一席話,乃決計出家。

決計出家

他回到金壇∶「絕情哭母,推田贈兄,卸衣於火,投笈於江。」乃投入鎮江金山的觀音閣,依西來老和尚落髮出家。西來老和尚為他剃度之日,慶得種子,傳法有人,喜極而泣。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仁山到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得戒和尚浩月,開堂和尚若舜,都對他十分賞識,頻加獎誨。圓戒之後,回到金山,窮究經典。清末自戊戌年百日維新之後,光緒末年(一九○八年),社會上有「廟產興學」之說,給佛教帶來莫大的威脅。全國各地,時有強占寺廟,改辦學堂的事件發生。寺廟為了自保,莫如自己先在寺院中興辦學堂,則可阻止地方人士的侵占。是時清廷也有朝旨,要各省縣成立僧教育會,以寺產興辦佛教學堂,培育僧材。當時首先開辦僧學堂的,是揚州天寧寺的文希和尚。

寺院學習

揚州有二十四處叢林寺院,以天寧寺為首剎,天寧寺原為東晉時代的謝公祠,佛陀跋陀羅曾在此處譯六十《華嚴經》,為歷史名剎。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文希和尚開風氣之先,在天寧寺開辦僧侶學堂,全名是「揚州天寧寺僧普通學堂」,事先與諸山協議,經費由揚州各寺院分擔。那時風氣未開,僅招收到了二十多名學僧,日常課程除佛學外,並授以英文、日文。由金山觀音閣去的仁山和泰縣宏開寺去的智光,是兩位最優秀的學生。

三度失學

揚州諸山長老中,文希是思想頗為開明的出家人。他開辦學堂後,聞日本佛教教育很進步,想到日本考察一番,但當時多數寺院的住持,都是十分保守的人,根本無意辦學堂,勉強承擔一部分辦學經費,目的是在保護寺產,認真辦學不是他們的本意。並且以保守派的眼光,看日本那種娶妻吃肉的俗化佛教,有如洪水猛獸,是不值得借鏡的。所以當文希東渡之日,途經鎮江,有人向官廳檢舉,說他到日本的目的是勾結革命黨。官廳聽說革命黨,「談虎色變」,不問青紅皂白,就將文希加以拘捕,關入牢中。文希被收押,天寧寺的僧學堂自然停辦。學生星散,仁山智光等也各回寺院。

過了一年多,到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是年秋季,楊仁山居士在南京創辦只洹精舍,對外招生。求知若渴的仁山得知,當然不錯過這個機會,就趕到南京入學。同時入學的,除了揚州僧普通學堂的同學智光外,還有棲雲了悟善亮等學僧。開學未久,時年二十一歲的太虛也中途入學。學堂中,由楊仁山老居士講《楞嚴經》蘇曼殊授英文,諦閒法師擔任學監。本來是難得的求學機會,無奈這個學堂壽命也不長久,到了宣統元年的下半年,只洹精舍因經費困難,在無力為繼的情形下也停辦了。仁山智光等又失了學。

不久,江蘇省僧教育會,在南京開辦「江蘇僧師範學堂」,學堂設在南京三藏殿,月霞法師擔任學堂監督(後來由諦閒繼任)。仁山自然不肯錯過機會,到南京請求入學就讀,而智光開悟惠敏等,也都轉入僧師範學堂。學堂有學僧百餘人,分為戒、定、慧三班。在眾多同學中,仍以仁山的表現最為突出,一直名列前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辛亥,中秋節過後革命黨在武昌起義,全國響應。繼之革命軍攻打南京,受到戰爭影響,僧師範學堂又停辦了,仁山智光等第三度失學。

辦僧學堂

辛亥革命成功,民國肇建(一九一二年)。這時一再中途失學的仁山,為青年學僧的教育前途感到十分氣惱。他以為,佛教決不是沒有錢辦僧教育,而是諸山長老觀念保守,不肯拿出錢來辦僧教育。那時是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仁山想上書教育部,請求把金山寺改為僧學堂,為佛教培育人才。他聽說太虛到了南京,就到南京找太虛商議。太虛這時在南京組織「佛教協進會」,二人見面,太虛告訴他說∶佛教的改革,不是辦一所僧學堂就可解決,如果能把佛教協進會辦起來,則辦僧學堂的事也就迎刃而解了。仁山聽了十分贊成,放棄上書教育部的主張,協助太虛籌辦佛教協進會。太虛曾以協進會之事謁見孫大總統,孫命秘書馬君武接見太虛。一席交談,馬君武對成立佛教協進會的主張頗為讚許。太虛積極籌備佛教協進會的成立大會,仁山力邀太虛在金山寺開會,且謂南京附近有僧師範學堂的數十位同學,如智光觀同宏模等都在鎮江,可以協助。太虛以為成立大會可以在金山召開,但會址以設在南京為宜。

金山寺開會

太虛仁山到了鎮江金山寺,向方丈青權、監院蔭屏、知客霜亭等,說明借金山寺開會的意願。青權老和看太虛所撰的會章尚屬平和,也就坦然應允。惟對仁山,以其系金山寺房頭觀音閣的剃度弟子,金山寺與房頭僧之間相處不洽,故對之深抱疑忌,所以特別約了揚州寂山和尚,帶些人到寺中戒備。太虛仁山等在寺布置會場,印發會章宣言、寄發開會通知等,通告鎮江揚州南京上海等處寺院,及鎮江的軍、政、商、學各界。

開會那一天,僧眾到了二、三百人,各界來賓則到了三、四百位。發起人推太虛為主席,太虛致詞,說明設立佛教協進會的宗旨,宣讀會章,經過尚稱順利。等到仁山登台演講的時候,他多年求學挫折的怨氣發 出來,以致辭情激昂,稱各寺僧把持寺產,不知培育僧材。他提議金山寺應率先倡導,興辦學堂,以金山寺的寺產,撥充經費。來賓聽他說的有理,一致鼓掌贊成。

這時揚州來的寂山登台講話,他以老僧訓誡小和尚的口吻,對仁山的意見一一駁斥。這時激發了仁山的怒火,他再度登台,歷述青權、寂山向來專制,壓迫諸山,把持寺產,實行愚民政策。說到激昂處,他當眾賭誓說∶

金山寺內的寺眾(金山寺常住寺眾三、四百人),儻有人能寫出三百個字通達的書信,我仁山願把頭剁下來。

如此激烈的措辭,實是傷了保守派人士的顏面。寂山指著仁山,向他帶來的僧眾高聲喊「給我打」,他帶來的人一擁而上,包圍了仁山。這時來賓中有贊成仁山主張的,看寂山專制蠻橫,不由大怒,持手杖上去猛擊寂山的頭部,其他來賓亦鼓操響應。在這種眾怒難犯的情況下,青權、寂山等人懾伏,遂通過仁山的提議,並推出太虛仁山等接收金山寺,作為佛教協進會的會所,並籌備開辦僧學堂。

當日會議開完,太虛以南京方面立案的事尚待進行,遂以鎮江的事委付仁山主持,他先回南京。當日晚間,仁山率了二十多位僧師範學堂的同學,到金山寺畫定會所的房屋,次日開始辦公,清點庫房帳簿財產,並向禪堂宣布常課依舊進行。但這時青權、蔭屏、寂山、霜亭等人避不見面,並在外面登報及呈報官廳,聲稱會議無效,以圖推翻決議。某日晚間,霜亭率領工役數十人,打入會所,棍棒齊下,把仁山等幾個人毆打成傷。

後來這件事鬧到法院,青權、霜亭等五、六個首從分子,都被判了數年或數月的徒刑。經此一鬧,佛教協進會和佛教改革的事也就無疾而終了。天童寺住持寄禪和尚聞知太虛仁山等「大鬧金山寺」,頗憤年輕人鹵莽行事,乃由寧波上海,聯合十七省僧侶,安排在上海留雲寺開會,籌組「中華佛教總會」,他函召太虛仁山二人到上海,要二人協助他組織佛教總會的事務。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四月,各地僧侶在上海開會,決定成立「中華佛教總會」,將各省縣原有的僧教育會,改組為地方分支機構。會中推舉寄禪和尚為會長,同時太虛、仁山籌備的「佛教協進會」,也與佛教總會合併,不另成立。佛教總會是全國佛教社團的最高組織,會址設於上海靜安寺。仁山駐會辦公,對於這初成立的佛教總會,立下了章程制度,及處理日常會務。並以佛教總會立案之事向北京政府申請。

湖南案件

是年冬,湖南發生攘奪寺產、銷毀佛像事件,當地僧侶聯名具狀內務部,請求答覆,而禮俗司長杜某抗不行文。寄禪應湘僧之請,約請各省僧界代表在上海開會,共商對策。眾人共推寄禪以會長身份晉京請願,他夏曆十月中旬首途,十一月一日抵北京,寓宣武門外法源寺。旋與法源寺方丈道階赴內務部陳情,該禮俗司長杜某態度蠻橫,爭辯有頃,未獲結果,寄禪憤而返回法源寺。下車後即感胸部不適,乃就榻休息,侍者亦各歸寢。翌日凌晨往視,寄禪和尚已經示寂了。時為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元月八日,壬子歲十一月初二,世壽六十有二。寄禪死得太突然,社會上頗有流言。這時寄禪和尚的詩友時任熱河都統的熊希齡(民國元年,即一九一二年曾任北京政府財政總長),以此事聞於大總統袁世凱。北京政府以此始核准了佛教總會立案的章程,佛教的寺產稍為獲得保障。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三月,佛教總會在上海開會,選出常州天寧寺的冶開禪師,和護法居士熊希齡二人為會長,靜權(清波)和尚為副會長。後來仁山以二位會長不過問會務,副會長靜權在會中弄權,以致會務無法推展,乃離開佛教總會。受請到揚州擔任天女寺住持,不再過問佛教總會的事。

辦學傳教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北京護法居士,時任交通總長葉恭綽、鐵路監辦蒯若木,以及蔣維喬江味農黃幼希徐蔚如等名流居士,發起「戊午講經會」,禮請寧波四明山觀宗講寺的諦閒法師晉京講經,並推舉北京刻經會會長徐蔚如居士南下迎請。是年三月,年逾花甲的諦閒老和尚晉京之前,想找一位能講能寫的人,陪同他前去,如遇到自己不適的時候,可以有人代座,這樣諦老想到了仁山。宣統三年,諦老在南京擔任江蘇僧師範學堂監督的時候,仁山在學堂受學,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乃寫信約仁山同赴北京,並約定在上海淨土庵聚齊。仁山法師接信,立刻趕到上海,陪同諦老北上,同去的還有後來弘化東北的 虛法師。諦老帶 虛同去,為的是他是北方人,必要時要 虛把浙江話翻譯成北方話。

諦閒老和尚北京後,在江西會館講《圓覺經》,其間果然病了一次,由仁山代座。是年七月講經圓滿,返回寧波時,葉恭綽、蒯若木二人各致送一千銀圓供養,其他居士也各有饋贈,諦老說這錢帶回去辦佛學院用。原來觀宗講寺中設有「觀宗研究社」,對寺內常住施以天台教義。諦老回到觀宗寺後,把原來的研究社改為「觀宗學社」,開始對外招生。至此仁山也入社就讀,當時同班受學的,有常惺、寶靜、顯蔭等,都是一時俊彥。還有兩位年歲大的學生,一位是上海留雲寺退居方丈禪定法師,是年已四十六歲;另一位中年出家的 虛法師,是年四十四歲,不過在正科班的二十位同學中,後來以他的成就最大。諦閒老和尚仁山法師精通法義,上了一學期後,請他在學社中任監學。

仁師在學社受學二年,民國九年(一九二○年),他在蘇北的高郵放生寺,創辦了一所「天台學院」,培育僧青年。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他繼任放生寺住持,改天台學院為「四弘學院」,專弘天台教義。蘇北一地沒有佛學院,高郵為蘇北大縣,地理位置適中,並且由仁山法師主講的號召,各地僧青年相繼入學,學院辦得很有成績,與江南設在常熟興福寺的法界學院,兩院南北相望,一弘華嚴,一弘天台,同為當時頗負時望的僧教育學府。

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南京國民政府的內政部,有寺產興學的擬議,仁山與時任金山寺監院的智光,運用地方士紳關係,聯名呈請政府保護寺產,寺產興學之議始漸平息。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五年)四月,上海舉行全國佛教徒會議及中國佛教會第三屆會員大會,改選執行委員及監察委員。是時佛教中新舊兩派對立,新派以太虛法師為領袖,舊派以圓瑛法師為領袖,而仁山屬於新派。改選結果,新派勝利,一向操縱佛教會的滬杭名流失敗,太虛一系的仁山、台源、謝健、黃懺華等都當選執行委員,仁山並當選常務委員。太虛仁山謝健等接收佛教會,把原在上海的佛教會遷至國都所在地的南京辦公。

未幾舊派翻案,在上海另行開會,決議佛教會會所設在南京,由太虛、仁山主持,上海另設辦事處,常會開會可即在上海舉行。這無異是把南京的佛教會架空。太虛仁山等宣告退職,而太虛圓瑛間的裂痕乃至不可複合了。仁山辭去中國佛教會常務委員後,仍回高郵放生寺。以後多年,他除在學院講學外,曾遍禮各地名山,隨緣弘法,受到大江南北緇素的尊敬,與太虛大師同被視為當時佛教改革派的領袖。

流行著作

晚年退居後,仍回金山觀音閣,一九五一年在觀音閣圓寂。世壽六十五歲,僧臘四十七年。他生前著有《華嚴新疏》、《法華析疑》、《瑜伽師地論注釋》、《法海波瀾》等書行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