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做得到任何事
![]() |
內容簡介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被認為是作者阿德勒更通俗易懂、廣為流傳的心理學經典著作。全書以社會興趣為核心,從原型、人格、童年、家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出發,論道說理,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啟發性與前瞻性,有待你慢讀細思,咀嚼出字句背后豐沛的底蘊與真義。故事即人生。他的不完美哲學、生活之道、人性省思,澄明如鏡,深入每一個人、每一段人生、每一個故事的內在,照出更真實的一面。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並稱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大巨擘。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閱歷豐富,磨難頗多。他在幼年時期患上了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丑,無法進行強烈的體育活動。上學時表現不佳,被老師評為頂多只能成為鞋匠。他的父親鼓勵他說,你必須不相信任何事。即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縛了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困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勇於突破,大膽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這種堅強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成就。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人類面臨的挑戰》《神經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神經症問題》《理解人性》等。
書評
主要講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內容,注重原則和阿德勒研究方法。是1927年的出版一本書。(所以有些觀點還是有當時時代的局限限) 摘抄: 「人生的重點並不在於一個人遺傳了什麼 而是他在人生早期階段,如何處理他的傳承。 」 「生命總會設法延續下去,而且在面對外來阻礙時,生命的力量卻不會還沒有掙扎就先高舉白旗。 」 「自卑感來自於對社會的不適應,所以人都必須接受社會的訓練,通過這種基本方法來克服自卑感 。凡是人類皆有自卑感,也會努力追求優越。我們必須讓他們徹底了解自己有能力面對困難、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自信;也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感。 」 「人類畢生都在追求優越感,而這正是塑造人類心智與精神的力量 。人之所以努力追求優越,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想成功的企圖心。 」 「從心理學上來說,一個人是勇敢還是溫順,和相不相信宿命論有着密切關係。一個人的宿命論,會影響到他有沒有能力採取有益行動。從許多方面來看,人會相信宿命論其實是出於懦弱和逃避 。」 「愛情本身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因為愛情有各種不同的樣貌。美滿的婚姻關係中並沒有征服者的立足之地,婚姻 意味着兩人必須彼此關心,也要設身處地的為另一半着想 。」 「人生並沒有哪一種問題會重要到凌駕一切。愛情在人們心中之所以擁有如此名不副實的重要地位,或許是相較於人生的其他問題,人們往往無法獲得愛情與婚姻方面的指導與建議 」 「殊不知,有時最難走的路,才是最直接的路 。」 給人力量的心理學 每月一本心理學足矣。我既不想求甚解,亦不想記清楚每一個專業名詞所對應的現象,看過了就忘掉,每一本里有那麼一兩句話、一兩個觀點能為當下的我所用就夠了,能讓自己面對自己與療愈自己的時候多一分力量去接納真實就足夠了。
心浮氣躁的時候就看看小故事或通俗案例,能靜下心來的時候就偶爾翻翻教科書或者專業書,月復一月去做即可。總有一天,會有一種力量,將我看過的這些零碎片段,穿針引線,織成一張網。即使沒有這張網,在當下的我,也能依舊從中汲取力量,足矣,足矣,做人不能太貪心。
這一次依舊是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阿德勒心理學就好像中國文化里的儒家思想,不停告訴你,要學會「中庸」,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教你先要「修身」才有其他等等。
都市人群長期處於陌生人環境當中,再加上工作生活長期處於高壓狀態,阿德勒心理學非常適用,它是能給內心增加力量的心理學,它教你不斷把目光從外部世界收回來,收到自己身上,開始聚能,讓你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有力量面對以前解決不了的看似棘手的問題(當然真正棘手的依然棘手,只是面對的時候心態會擺正很多)。
「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mind one's own business,我管我的,你管你的。
別被過於束縛,顧好自己,少管閒事,足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