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的全面發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體力的充分、統一的發展。同時,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道德品質的多方面發展。科學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 的發展,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

人的發展同其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是相聯繫的,舊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機器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

簡介

"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全面發展教育"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內涵。

人的全面發展1.jpg

(1)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共同追求 [2] ①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主義從分析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生產關係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手段和途徑。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即指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

②西方思想家關於全面發展教育的觀點。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主張"和諧教育"。夸美紐斯在其名著《大教學論》一書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發展,成為和諧發展的人。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是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教育的目的和本質,就是促進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發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倡導教育應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潛在能力的和諧發展為宗旨。

(2)全面發展教育是諸育和諧發展的教育

"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發展",即人的各種最基本或最基礎的素質必須得到完整的發展,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的全面發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質分解為諸多要素,即培養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獲得完整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2.jpg

①"四育"的基本內涵。

②德、智、體、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內涵、特定的任務。

③德、智、體、美各育在人的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階段可以有發展程度上的差異,或者有發展順序的差異,但不可偏廢。

基本理論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國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石。進入新世紀以後,黨和國家重新審視人類自身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對"人的全面發展"原理中國化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七一講話》辯證地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統一於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不僅從理論上復歸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本來面貌,而且根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正確把握和全面落實教育方針,推進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

發展理論

"人的全面發展"原理中國化的歷史反思

人的全面發展3.jpg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原理是通過教育方針的制定而實現中國化的,這一過程完成於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1957年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重要論斷,奠定了我國教育方針幾十年發展的歷史基調。這與我們所熟知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最初所設想的那種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會實現的理想目標相比,具有本土化、世俗化和制度化的鮮明特徵。

其一,"人的全面發展"原理的本土化。

"人的全面發展"原理的本土化,集中地表現在它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特別是與中國傳統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相融合,成為民族教育思想意識的有機組成部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相對於"人的片面發展"的現實而提出來的。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精神和物質勞動的社會分工導致大多數社會成員處於"片面發展"狀態。作為解放自身的一種戰略,無產階級必須爭取受教育的權利,通過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造就全面發展的新人。恩格斯指出:"教育可使年輕人很快就能夠熟悉整個生產系統,

它可使他們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就會使他們擺脫這種分工造成的片面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設想的"人的全面發展"是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

建國初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深刻着本土文化傳統的烙印。新中國脫胎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因而不可能自然繼承到資本主義的物質遺產,反而要受到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重要階段,人類經歷了由原始的"全面發展"到社會分工造成的"片面發展"的轉折。

人的全面發展4.jpg

先哲們關於人類發展前途的激烈論爭,成為歷史有名的公案。道家創始人老子堅持"無為而治",主張人類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狀態去;農家的代表人物許行試圖通過"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來消滅勞心勞力的差別;儒家主張"入世"哲學,孔子認為"君子不器",不可片面發展。亞聖孟子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是"天下之通義",因而堅持認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主張通過教育來發展人的多方面才能。

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這種樸素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經過兩千年的積澱,逐漸形成了儒家以德為首、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傳統。新中國建立後把"全面發展"寫在教育方針的旗幟上,聲明它與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承繼關係。

但是,與"人的全面發展"原理相比,教育方針仍具有鮮明的本土化特徵:一是教育方針從人的素質結構來體現"全面發展",因而"智育"和"體育"非但不是對立的,而且是互相促進的;二是它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當成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目標,因而可以通過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來實現;三是它具有相對性和一定的彈性範圍,因而可以根據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不斷調整或擴充內涵。這些都可以在我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找到思想根源。

其二,"人的全面發展"原理的世俗化。

教育方針史也是"人的全面發展"原理世俗化的過程。這裡所說的"世俗化"並不是指庸俗化,而是社會理想的"非理想化"、功利化過程。唯物史觀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最高理想,只有廢除私有制和勞動分工,人類才能獲得充分而自由的發展,超越歷史階段而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人必然患有嚴重的"左"傾幼稚病。列寧曾經尖銳地指出:"共產主義正是向這個方向走去,它必須向這個方向走去,並且定能達到這個目的,不過需要許多年份。

人的全面發展5.jpg

目前就企圖具體實現那完全發展的、完全鞏固和形成的、完全開展和成熟的共產主義所將造成的此種未來結果,這無疑於教四歲的小孩去學高等數學。"實際上,建國初教育界對如何理解"全面發展"也曾有過爭論。一種觀點是主張培養"普通勞動者",通過"把知識分子在文化程度上壓低下來"而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另一種觀點認為教育的任務是給學生以廣博的知識,因而把"全面發展教育"等同於資產階級的"通才教育"。這些觀點在當時即受到了嚴厲批評。

從功利目的看,建國初提倡"人的全面發展"原則,是為當時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服務的。毛澤東指出:"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間,最近一個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減弱了,出現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都要負責。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主管部門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

"這是寫在"教育方針"之前的一段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這已不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遠大理想,而是具體化了的教育任務和目標。正如時任中央文教小組組長的陸定一所說的那樣:"我們現在所能辦到的全面發展,就是:(一)勤工儉學,學生既能做體力勞動,又能做腦力勞動;(二)既要有文化教育,又要有政治思想教育。"建國初期的教育方針,是我黨根據"一窮二白"的國情獨立思考的結果,其特點有三:第一,降格思維。它把人類的發展問題簡化為教育問題,因此並不消極地等待社會歷史條件的自然成熟,"經過許多年份"才去培養"能夠做所有一切事情"的人。第二,逆向思維。

它從教育的角度看人類的發展問題,着重強調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作用,而不是僅僅立足於消滅私有制和勞動分工去創造全面發展的條件。第三,辯證思維。它強調了教育促進人的"多方面發展"的現實可能性,而不是不切實際地追求社會成員"全面徹底的發展"。

其三,"人的全面發展"原理的制度化。

人的全面發展6.jpg

儘管制度分析不能揭示"人的全面發展"的規律,但可以回答它植根於中國的原因。實際上,把"人的全面發展"制度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追求的目標之一。1819年,英國政府頒布了一部局部有利於工人的《工廠法》,這部法律規定了有關工廠內部勞動時間、勞動紀律、勞動保護、工資福利等內容,特別是規定了實施義務教育的條款。儘管《工廠法》對工人的讓步是十分有限的,但馬克思從中敏銳地看到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找到了"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肯定了工廠制度保障"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

他在《資本論》中寫道:"如果說,工廠法作為從資本家那裡爭取來的最初的微小進步,只是把初等教育同工廠勞動結合起來,那麼毫無疑問,工人階級在不可避免地奪取政權之後,將使理論的和實踐的工藝教育在工人學校中占據應有的位置。"當然,《工廠法》沒有規定違法行為的有效制裁辦法,因而"義務教育制度"實際上並沒有被切實地推行開來。

"人的全面發展"原理的中國化是通過制度化得以實現的。1951年3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上,首次提出"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的積極的成員"的方針,隨後教育部於1952年3月18日頒布了三項規程,分別對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以《小學暫行規程(草案)》為例,其第三條明確規定:"小學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其主要目標如下:一、智育方面:使兒童具有讀、寫、算的基本能力和社會、自然的基本知識。

二、德育方面:使兒童具有愛國思想、國民公德和誠實、勇敢、團結、互助、遵守紀律等優良品質。三、體育方面:使兒童具有強健的身體,活潑、愉快的心情以及衛生的基本知識和習慣。四、美育方面:使兒童具有愛美的觀念和欣賞藝術的初步能力。"這標誌着"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已經由理想狀態進入操作層面,以後儘管表述方面略有更動,並且時常出現把"全面發展"曲解為"平均發展"或"分別發展"的現象,但其基本內涵一直沿用至今。

1995年《教育法》頒布後,更成為國家意志和教育工作的基本準則。"人的全面發展"原理的制度化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各級各類學校都明確了諸育的具體目標和任務,並據此制訂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制訂考核標準、落實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二是建立了指導諸育工作的黨政組織機構,出台了一系列指導各育工作的重要政策;三是形成了教育科學的分類標準和基本框架,完善了以"德育論"、"教學淪"、"體育論"、"美育論"等為基礎的我國教育學學科體系。

人的全面發展7.jpg

發展情況

"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在新世紀的理論創新

21世紀初,"人的全面發展"問題重新受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高度重視。在著名的《七一講話》中,江澤民曾8次提到這一概念,並且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以它為主線全面論述了黨的基本路線和歷史任務問題。這既是對"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發展,也奠定了新世紀初教育方針的思想理論基礎。

第一,堅持遠大理想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統一。

"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七一講話》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當前,我國正處在並且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需要建立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生產資料所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要原則的多種分配方式;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正在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社會的現代化,社會分工將越來越趨於專業化。因此,造成"人的片面發展"的經濟和社會根源並沒有完全消除,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還將長期存在。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人的全面發展"原理已經過時,或人的發展將更加"片面化"。相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可以促進人多個方面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既是遠大理想,又是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正是由於我們意識到了它的規律性,所以就有能力把握它,但不會去盲目地超越它。《七一講話》指出:"忘記遠大理想而只顧眼前,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就會脫離實際。"這是一條重要的思想方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科學預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正確方向,只要不斷促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是在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並為最終實現理想目標奠定堅實的經濟和社會基礎。

人的全面發展8.jpg

第二,堅持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統一。

歷史的經驗一再證明,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並不一定給每個人帶來同樣高度的幸福感。早在資本主義蓬勃興起的階段,馬克思就警覺地發現,大工業生產使人自身所創造的各種力量和事物反過來變為支配、統治和控制人自身的異己力量和事物。由於勞動異化,才使人變得畸形化、片面化。要想使人得到解放,就得最終揚棄異化,使全體社會成員都得到解放,使人身得到全面"復歸"。當前,我黨明確提出"兩個文明建設"並重的歷史任務,為人的全面發展開闢了道路。《七一講話》指出:"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時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正確途徑,也是我黨對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的正確詮釋和全面發展。

第三,堅持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相統一。

唯物史觀認為,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分工把人與社會的關係推向某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為了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使大多數人處於片面發展狀態。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之間的對抗性矛盾才會消解。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商品經濟和腦體分工的存在既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展,也迫使一部分人特別是體力勞動者犧牲了精神領域的全面發展。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提高生產力和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可以通過大力提高人的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江澤民指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是逐步提高的、永無止境的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相互提高、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這是辯證的歷史發展觀,它揭示了黨的方針、政策"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這一人與社會共同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在規律面前所表現出的理論自覺。

第四,堅持人的全面發展與提高國民素質的統一。

人的全面發展9.jpg

《七一講話》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着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它把"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與"素質教育"的宗旨聯繫了起來,揭示了新世紀初我國教育方針新的內涵。

如果站在生產力的高度,把人作為勞動者來考察,那麼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勞動能力亦即人的體力和智力充分而自由的發展。過去我們常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是如果不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眾多的人口不僅不會成為人力資源優勢,反而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沉重負擔。江澤民指出:"事實證明,我們的勞動力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能力增強的一個主要因素。

"當前,我們國家正在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密切教育與經濟、科技的結合,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方面轉移。要切實保證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這兩個"重中之重",重視和發展學前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分階段、有重點地普及各級各類教育;同時,還要適應學習化社會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制度,積極發揮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技術培訓等教育的功能,加強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溝通和銜接,發展遠程教育、網絡教育等開放教育體系,逐步拓展教育普及的層面和範圍,為每一個有學習意願的社會成員提供接受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服務,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切實促進中華民族的全面發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