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生苦旅(陳德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生苦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人生苦旅》中國當代作家陳德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人生苦旅

——讀蘇山的《心愿》

讀完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的載滿蘇山女士萬千心愿的個人回憶錄《心愿》,就如同看着她的人生悲劇在眼前上演,那麼真實,充滿了艱難和坎坷。然而,蘇山卻選擇在這條漫漫人生路上勇敢面對,用剛毅和堅強迎戰人生的無數次挫折。失敗了,也無怨無悔。

對於「成功」,說來那麼容易做起來總會被苫蒙荊,多少人為了這兩個字而四處打拚,甚至碰的頭破血流;多少人又為了這兩個字而傾盡一生的心血與汗水,最終仍與「成功」相差一里路。而在這本著作里,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作者蘇山為了自己文學夢的實現而奮力踏過千山萬水,不屈不撓地堅持。文中她記錄了自己在各個時期為了文學在生活和感情上歷經的困頓與迷惑。蘇山的命運里夾雜着對生活的心酸,感情的失敗,多年不斷輾轉居所,飽含為生計奔波的心酸,體驗和忍受着命運帶給她的顛沛流離。但她卻始終執着於對文學宗教般的信仰

命運需要用心態去收穫和控制。人生就如一盤棋,對手則是我們身處的環境。從她的作品中可見,主人公與命運抗爭到底的精神,使其信念在這個艱辛的過程中錘鍊得更為頑強,故越發堅毅地守望在自己所堅持的信念里。即使步履維艱,即使四面楚歌……

懷揣夢想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卻不一定能夠展翅高飛起來。在20世紀的六十年代,一股「上山下鄉」的浪潮將當時還是青春少女的蘇山從杭州古城卷進了蘇北偏僻的鄉村。對於今天的都市人來說,鄉村可能會充滿田園牧歌式的浪漫,但祖輩生活在那裡的農民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離開鄉村,去城市謀生打工。古往今來,城市有永遠抵擋不住的誘惑。而在五十年前的那段紅色歲月里,多少剛剛離開高中、初中校園的城市中學生,沒有機會繼續在校園里深造,沒有機會留在城市就業,更不可能成為今天司空見慣的「啃老族」。他們很多人當時只有十幾歲,在今天看來,確實只是個乳臭味乾的孩子。但大時代的狂潮下幾近崩潰的社會經濟容不得他們在城市生存,在父母的身邊享受寵愛。於是,「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成了他們必需的選擇!「到廣闊天地煉紅心!」讓很多知青開始真的充滿了憧憬和嚮往。可村莊那永遠忙不完的繁重農活,那原始落後的生存環境,那缺衣少糧的生活狀態,還有莊稼漢看着女知青那種異樣的眼神……讓很多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知識青年尤其是女知青不堪回首。蘇山當初的憧憬在殘酷的現實中被擊碎,她的嚮往在一次次失敗中變得黯淡……他們渴望回城,渴望回到父母身邊,為父母盡孝心盡義務,但幸運之神卻很難降臨到每個人的頭上。「勞動產生愛情。」馬克思的理論再一次在知青們的身上得到「檢驗」:很多城市男女知青在勞動中與當地的農村青年產生了愛情,很多人最終走進了婚姻的茅草屋,將自己的青春與人生徹底奉獻給了這片「廣闊天地」。這就意味着在那個年代他們再也沒有回到父母身邊生活和工作的機會了。

大時代給每個人帶來的是難以改變的命運。我們每個人也都會有無法實現的心愿。我們不能改變社會,就要努力去適應社會。學會在自己心靈的世界裡營造屬於自己的自由人生,學會捨得,學會放下,在安寧的心靈家園構築我們充實豐滿的快樂小屋。蘇山在困境中立志自學成才,她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她熱愛文學,想以此改變命運。但受到創作條件的局限,始終難有建樹。文學不能充飢。其對文學的痴迷,苦戀,執著,讓周邊的人無法理解,甚至招致非議。

她堅持不懈地對文學的堅守恰恰與「捨得」的人生哲學相悖,她得到一點點的文學滿足,卻失去了很多親人的理解和支持。婚姻多次觸礁,使自己處於孤獨的環境之中,心靈遭受着一次次痛苦的折磨,反而不利於文學創作的心境和文學靈感的培養。沒有「舍」哪有「得」?不能暫時「放下」,長期負重前行,又怎能實現更多的收穫?於是,人生的困惑就這樣產生了。

從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悟出很多的人生得失。借鑑主人公的這些經驗與教訓,可以使通向人生目標的路走得更順暢。這也許正是這部作品所要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吧!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並且都在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付諸實踐,奮力拚搏。但如果主觀條件、客觀環境都在為我們實現理想設置障礙,讓我們無法逾越,使我們難以到達理想的彼岸,我們就需要根據自身條件和社會環境重新設定目標,調整狀態,繼續為新的理想衝刺。這就如同農民兄弟在稻田裡插秧,「後退原來是向前」。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充實,生活才會洋溢着快樂與幸福。願與蘇山女士分享這份心得。[1]

作者簡介

陳德民,筆名陳柏年,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