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報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京報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騾馬市大街魏染胡同30號,是中華民國初年《京報》館的舊址。[1][2]
歷史介紹
《京報》是北洋政府時期在北京出版的有很大影響的報紙,邵飄萍任社長。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邵飄萍連續多日在《京報》上發表時評《勖我學生》、《外交失敗第一幕》、《速釋學生》等文。5月4日,他在《京報》上發表的《勖我學生》中寫道:「學生因外交問題一致奮起,以促朝野人士之覺悟,此青年界之生氣,國家前途之好現象也。」邵飄萍和李大釗、羅章龍等人密切來往,並經他們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4月24日,邵飄萍被張翰舉從俄國駐北京大使館騙出而遭張作霖拘捕,兩天後遭到張作霖殺害。同一天,《京報》被封,終期2275號。1983年5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向邵飄萍後人頒發烈士證書,邵飄萍被批准為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
京報館原址位於宣武門外珠巢街,1920年遷到魏染胡同的此處。1984年,京報館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京報館舊址坐東朝西,為一棟近代二層磚木結構建築,外牆為灰色,占地面積876平方米,臨街的立面採用西洋式磚壁柱裝飾,大門處加設古典柱式門廊。
京報館現已為民居。一面牆上還留有清晰的「營業室」三個大字。此處早年的住戶大多是從上海的一家報館來的。
參考文獻
- ↑ 上世紀90年代的京報館,中國青年報2012年09月12日,08版. [2014年1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2月5日).
- ↑ 紅色地圖:京報館舊址,千龍網,2011-05-11. [201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