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亨利·伯格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亨利·伯格森 (Henri Bergson, 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父母皆為猶太人。法國哲學家。[1]

第一個闡述變化和進化的人,後來被稱為過程哲學,以豐富的思想學術兼備受歡迎的古典文學大師。

1928年,獲得1927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生平

早年,亨利·伯格森就對古典文學和自然科學發生興趣;

1878年到1881年,就讀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

1889年,他以文學博士學位畢業於高等師範學校。

1891年,他與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表妹路易絲·紐伯格(Louise Neuburger)結婚。

1896年,研究發表標題《Matièreetmémoire:essai sur la Relation du corpsàl'esprit(物質和記憶)。

1897年,他返回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哲學。從那時起直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一個名副其實的伯格森主義風尚。

1900年,起被委任為法蘭西學院哲學教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07年,發表(創造進化論),這是柏格森最著名的書。

1913年,赴英、美講學,並任英國精神學會主席。

1919年,他返回法國,進入法蘭西語言科學院。此後從事國際事務和政治活動的研究。

1914年,教廷將柏格森的三本著作《論意識材料的直接來源》《物質與記憶》《創造進化論》列入禁書目錄。但他在晚年曾有意皈依天主教。

1914年,柏格森退出了法蘭西學院的所有教職。

1921年,他才正式從主席職位上退休。

1937年2月7日,柏格森的遺囑中寫道:「我的思想總是使我更接近於天主教,在其中我看到了對猶太教的完美補充。」但他至死未受洗禮,原因是1930年代納粹興起,反猶主義再度盛行,他不願拋棄被迫害的猶太同胞。

1940年,法國被納粹擊敗並占領後,所有占領區內的猶太人都必須向警察局登記個人資料,柏格森在他的個人資料卡片上寫下自己身分的關鍵字:「學者。哲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猶太人。」

1941年1月4日,因支氣管炎逝世。依照遺願,喪禮上由天主教神父誦念禱文。

發表物質和記憶的哲學

他在博士論文中並未試圖解釋心靈和身體有關係。儘管他堅信自己已經駁斥了[確定論]的論點。

他進行了身心關係的研究。主要學說包括心理、生理平行性,認為每個心理學事實都有一個嚴格確定其對應的生理事實。

1896年,他把對這個研究發現發表於標題為《Matièreetmémoire:essai sur la Relation du corpsàl'esprit(物質和記憶)。這是他書中最深奧的,也許也是最完美的。他採用的是他的哲學方法的典型代表。他沒有進行一般的猜測,也沒有考慮建立一個偉大的投機系統。就像他的每一本書一樣,他首先根據最佳和最新的科學觀點確定了已知的觀察事實,對此進行了分析。尤其是心理現象失語或語言使用能力喪失。根據心理生理學並行性理論,腦部病變也應該影響心理能力的基礎。伯格森認為,失語症的發生表明事實並非如此。如此受影響的人能理解別人怎麼說,知道自己想說什麼,不會使言語器官麻痺,卻無法說話。他認為,這一事實表明,失去的不是記憶,而是表達記憶所需要的身體機制。柏格森根據這一觀察得出的結論是,記憶(即心靈或靈魂)獨立於身體,並利用它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伯格森邁出了第一步,從而使他成為當今最受歡迎和最具影響力的講師和作家之一。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他的作品的狂熱讀者,兩個人成為了熱情的朋友。關於柏格森哲學的論述和評論隨處可見。許多人認為,哲學的新一天已經到來,這為文學,音樂,繪畫,政治和宗教等許多其他活動帶來了曙光。

著作創造進化論

1907年,《創造進化論》,是柏格森的最著名的書,揭示了他最清楚的哲學家生物學的思想。在研究生活觀念時,伯格森接受了進化是科學確定的事實。但是,他批評了對它的哲學解釋,因為它沒有看到持續時間的重要性,從而錯過了持續時間的獨特性。生活。他提出,整個進化過程應被視為對人類的耐力。正在不斷發展並產生新的形式。簡而言之,進化是有創造力的,而不是機械式的創造力。

哲學思想

1903年,著作《幽默》。提供最清晰的方法解釋,介紹他的哲學思想。他聲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方式。一種在科學上發展到最遠的方法是分析,空間化和概念化的,傾向於將事物視為實體且不連續。其他是一個全局的,直覺的直覺通過同情進入事物的核心。第一個對完成事情,對世界採取行動很有用,但是它不能完全達到事物的本質現實,因為它遺漏了持續時間和永恆的變化,這是無法表達的,只能通過直覺來把握。伯格森的整個作品可以看作是對他的持續時間直覺的意義和含義的擴展探索,因為直覺是構成萬物的最內在現實。

柏格森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斯賓諾莎普羅提諾康德的影響。亦包括同時代的不少思想家,例如赫伯特·斯賓塞,威廉·詹姆士,費利克斯·拉瓦森Lachelier, Ravaisson,此外還有科學家,藝術家,神秘主義者。

亨利·柏格森不只反對簡單事實、簡單事物與偵暺感官作用的觀念,也反對哲學含有事實、事物與感官作用的觀念。他的基本本體論是變遷本體論,其對象不是事物或事物性質的變遷,而是變遷本身,變遷自成一個整體。

柏格森認為,真正的自我意識不是靜止不變的,也不能被看作是一個個思緒的片段。它總是現在包含着過去,並趨向未來,而未來又可能返回過去的根源,所以它是分分秒秒在變異着,生成着,這就是綿延的實質。正是這個綿延使世界從內到外都活躍起來。這也就是生命的本質。 [2]

經典語錄/名句

Think like a man of action, act like a man of thought.

要像行動者那樣思考,要像思考者那樣行動。

To exist is to change, to change is to mature, to mature is to go on creating oneself endlessly.

要生存就要變化,要變化就要成長,要成長就要不斷地自我創新。[3]

榮譽與獲獎

1914年,成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

1915年,他獲得了法國所能提供的最高榮譽,其中包括會員資格,他是法國的「 40名不朽人物」。

1927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4]

主要作品

其寫作風格獨特,表達方式充滿詩意。代表著作有《物質與記憶》等。[5]

1889年,《論意識材料的直接來源》(英譯本題為《時間與自由意志》),Essai sur les données immédiates de la conscience。

1896年,《物質與記憶》,Matière et mémoire. Essai sur la relation du corps à l'esprit。

1900年,《笑》,Le Rire. Essai sur la signification du comique。

1907年,《創造進化論》(或譯《創造的進化》,《創化論》),L'Évolution créatrice。

1919年,《心力》(或譯《精神能量》),L'Énergie spirituelle。

1922年,《綿延與同時性》,Durée et Simultanéité。

1932年,《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Les Deux sources de la morale et de la religion。

1934年,《思想與運動》,La Pensée et le Mouvant. Essais et conférences。

1959年,《著作集》,Œuvres。

1972年,《雜著集》,Mélanges。

1990-2000年,《講課稿I-IV》,Cours, 4 vol., éd. Henri Hude。

2002年,《通信集》,Correspondances。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