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產業結構調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兩個方面。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各產業之間相互協調,有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和良好的適應性,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並帶來最佳效益的產業結構,具體表現為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係、經濟技術聯繫和相互作用關係趨向協調平衡的過程;

產業結構高級化,又稱為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系統從較低級形式向較高級形式的轉化過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一般遵循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由低級到高級演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產業結構調整 [1]

對象 所有行業

目標 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

產業結構調整1.jpg

原則 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

基本定義

產業結構調整是當今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課題,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目的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還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

產業結構合理性的主要標誌是:能合理利用資源; 各產業部門協調;能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能提供勞動者充分就業的機會;能推廣應用先進的產業技術;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等。根據以上概念進行思考全國各個地區(東中西三部分)各個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的途徑。

產業結構,也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變化趨勢

第一,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直至70年代,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趨勢開始減弱。

第二,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但進入60年代以後,美、英等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其中傳統工業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

產業結構調整2.jpg

第三,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各國都呈上升趨勢。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過了60%。

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逐步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原則

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中心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努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優化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3.jpg

結構變化

工業變化

工業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1、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

2、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

3、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

加工度的提高,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並不成比例增長,所以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情況,並不意味着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完全按照這種順序去發展。例如,新中國建立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初期再回過來進行發展輕紡工業的"補課",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農業變化

產業結構調整4.jpg

隨着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其生產水平日益提高;畜牧業的比重逐漸提高;林業日益從單純提供林產品資源轉向注重其環境生態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蓋率越來越受到重視;漁業日益從單純依靠捕撈轉向適度捕撈、注重養殖,其比重穩步上升。

"產業結構調整"漸成熱門詞語。由於中觀層面的產業結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向上關聯到宏觀經濟增長方式,向下關聯到微觀就業與可支配收入增長,在外需不振影響出口的情況下,中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增長方式轉變,進而推動就業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一定程度上以內需替代外需,確實可以作為抗衰退、抗周期的政策選項。

但對於產業結構調整這個老生常談的經濟術語來講,含義是否足夠實在、豐富,是否真的能夠靈驗,很值得認真分析。

調整方法

供給結構的優化

供給結構是指在一定價格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可以供應的比例,以及這種供給關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係,供給結構包括資本(資金)結構。

作為供應因素的投資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技術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應結構等。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調整,科技結構的調整等。

需求結構的優化

產業結構調整5.png

需求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條件下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所能承擔的對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例,以及以這種需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係。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結構,企業需求結構,家庭需求結構或個人需求結構,以及以上各種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間(產品)需求結構。

最終產品需求結構,以及中間產品需求與最終產品需求的比例;還包括作為需求因素的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以及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等。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

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

國際貿易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比例,以及以這種進出口關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係。國際貿易結構包括不同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也包括同一產業間的進出口結構(即進口和出口的比例).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貿易結構進行優化。

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

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

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就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優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