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索爾仁尼琴(香港譯索贊尼辛,台灣譯索忍尼辛,台灣早期曾譯索善尼辛),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俄羅斯的哲學家、歷史學家、短篇小說作家,持不同政見者和政治犯。索爾仁尼琴不加掩飾地批評蘇聯和共產主義, 定居美國後毫不留情地批評自由主義,其立場讓左右兩派都無法與之相處。 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他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許多領域有較大成就,俄羅斯正教徒。

基督宗教中,聖人或聖徒,指從世界中分別出來而被聖化的人。《新約聖經》中所稱「聖人」包括所有信耶穌的人[1]、已死的信徒和殉道者。後來在一些基督教宗派中,聖人是指因生前德行以及奇蹟表明其行在神的特殊恩寵與親密共融中,經由認證的程序,而被該宗派認可具有尊榮地位的人物[2]

目錄

簡介

在二戰期間在蘇聯軍隊中服役後,他因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批評斯大林而被判在勞教所度過八年,然後被流放。他只有一部作品被允許在蘇聯出版,即小說《伊凡·丹尼索維奇的一生》(1962年)。 赫魯曉夫進行的改革於1956年將他從流放中解放出來,但在蘇聯以外的地區出版了《癌症樓》(1968年),《一九一四年八月》(1971年)和《古拉格群島》(1973年)激怒了勃列日涅夫,索爾仁尼琴失去了蘇聯公民身份。1974年。他飛往西德,並於1976年與家人搬到美國,在那裡他繼續寫作。於1990年,臨近蘇聯解體時,他的國籍得到恢復,四年後他返回俄羅斯,並對葉利欽執政下的俄羅斯糟糕的社會局面進行批判直到2008年去世。

他因追求俄國文學的傳統的道德力量而獲得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所著的《古拉格群島》是極富影響力的作品,「對蘇聯提出了正面挑戰」,發行了數千萬冊。 部分人視其為與蘇聯當權者鬥爭的偉大文學家與英雄,但索爾仁尼琴又抨擊所有的民主派,資本家,個人消費者,自由主義者等,在民眾眼中他是個難以理解和面對的人。

視頻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 相關視頻

非常漂亮的東正教藝術風格!聖彼得堡驚艷的文化遺產!
普京參加東正教活動,冬天在冰冷的水中洗禮!來看大帝的風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