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井岡山市龍市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井岡山市龍市鎮東鄰葛田荷花二鄉,南毗睦村鄉,西與東上鄉連界,北與古城鎮坳里鄉接壤。位於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是贛西南之門戶。龍市是井岡山的重點旅遊景區。境內有紅軍教導隊舊址,紅四軍建軍廣場、軍部舊址,龍江書院,會師橋,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舊居,井岡山會師紀念碑、紀念館和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等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餘處,是著名的朱毛井岡山會師所在地和我軍軍政院校的搖籃。龍市是井岡山的工業基地。境內陶瓷產業發達,城區東北兩公里處建有陶瓷產業園,有大小陶瓷企業二十餘家,年實現利稅上億元。其中恆華和映山紅兩家企業的品牌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全鎮轄4個行政村和3個居委會。常住人口23344人(2017年),國土面積30.57平方公里,城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鎮內各項基礎設施完備,郵電通訊業發達;吉衡鐵路、319國道、S50井睦高速貫穿境內,交通便利;江西省重點中學寧岡中學和市第二人民醫院坐落城區,為龍市的高中教育和醫療提供保障!2000年5月,井岡山市和原寧岡縣合併,組建新井岡山市,作為寧岡縣城的龍市鎮被列為井岡山三大城區之一,開啟了新的行政運行體制。2004年,龍市被列為江西省82個全國重點鎮之一,2014年7月21日再次列為全國重點鎮。同時也是吉安市24個擴權強鎮試點鎮之一,賦予部分縣級管理權限,並獲得2014年度吉安市24個擴權強鎮試點鎮綜合評價第二名的成績。[1]

中文名稱: 龍市鎮

外文名稱: LongShi Town

別 名: 龍頭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江西省吉安市

下轄地區: 4個行政村和3個居委會

政府駐地: 井岡山市龍市鎮會師路(原寧岡縣政府)

電話區號: 0796

郵政區碼: 343609

地理位置:井岡山市西部35公里處

面 積: 30.57平方公里

人 口: 23344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龍江書院、井岡山會師紀念館、紀念碑、烈士陵園等

火車站:龍市站(縣級客運站)

車牌代碼: 贛D

歷史沿革

這是歷史悠久的古鎮。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蕭奇美從吉安宣都峽石下園礱頭洲徙此立基。以故地名命此村亦名為龍頭,後隨集市的發展稱龍頭市。元至順間,龍市屬四保龍溪鄉礱頭市。公元1362年龍市屬礱市寨巡檢司地。清末民初,礱市屬礱市自治區四保自治鄉。1928年2月21日,寧岡縣工農兵政府成立,駐龍市,地屬龍市區龍市鄉,此為龍市縣治之始。民國22年(1933),寧岡縣政府機關設龍市,屬龍市區第一保聯地。民國29年(1940年),改保聯為鄉(鎮),龍市始稱龍市鎮,縣域屬龍市鎮一、二、三保地。民國37年(1948年),龍市鎮轄8保,縣城仍屬一、二、三保地。1949年秋,龍市縣城屬城廂區龍市行政村建置。民國時期,龍市主要街道有河西正街、坳上街、河東正街、米街、橫街、鴨街,街道狹窄彎曲。新中國成立後,經多次修建擴建,城區面貌大為改觀,現城內建有7路7巷。2000年5月,井岡山市和原寧岡縣合併,組建新的井岡山市,龍市被列為井岡山三大城區之一,開啟了新的行政運行體制。這是中國革命的搖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龍市是偉大的井岡山會師聖地,是中國工農紅軍的軍事大本營,是舉世聞名的井岡山革命道路的策源地。這是井岡會師的故地。1926年11月下旬,中共寧岡縣第一個黨支部在龍江書院文星閣成立。從此,龍市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革命先輩的親自率領下,踴躍參軍參戰,配合紅軍,前仆後繼,浴血奮戰,捨生忘死,在創建、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在保衛羅霄山脈中段「武裝割據」政權的偉大實踐中,先後有86名優秀兒女,為革命英勇獻身。龍市的每一寸土地都灑下過革命先烈的鮮血,每一座高山都留下了紅軍戰士的足跡。境內有保存完好的紅四軍軍部、紅軍教導隊(國防大學前身)、建軍廣場等革命舊址遺址10餘處,其中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新中國成立後,為緬懷革命先烈,紀念井岡山會師,建造了井岡山會師紀念碑、井岡山會師紀念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會師橋等紀念設施,成為一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成為人們陶冶情操、振奮精神的生動課堂,成為龍市對外宣傳和進行愛國主義以及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並先後被中共江西省委命名為「江西社會教育基地」、團中央書記處列為「首批全國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十佳基地」,國家文物局命名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

名勝古蹟

這是名勝古蹟的景區。在礱市,有聞名中外的會師橋、會師廣場、會師紀念館和會師紀念碑。從會師紀念碑往西北方向步行500米,就是毛澤東與朱德當年相會的文星閣。龍市不僅人文景觀底蘊深厚,自然景觀也古來有之,其中「江獅磅盤」、「鐘樓晚翠」、「網形曉涼」、「金龜玉印」、「旗山風舞」、「龍溪古閣」、「駝峰疊嶂」、「東江游魚」為龍市古八景。此外,鎮內建築遺蹟還有東漢建安年間三昌仙、北宋熙寧年間龍江寺、明成化戊子年間蕭公牌樓、清代道光年間龍江書院、西歐風格的劉德盛藥號、雕樑畫棟的多處古宗祠堂等歷史文物。這些山川勝跡,歷經滄桑,惜多圯廢,現擬重加修葺,使其成為新的景點景觀。這是物產豐繞的土地。龍市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1℃,1月份平均氣溫5.6℃,7月份平均氣溫27.6℃。年平均降水量1465.4毫米,平均降雨日213天。年平均日照1450.9小時,平均霧日96天,平均無霜期298天,具備發展農林業生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全鎮現有耕地面積6527畝,人平0.84畝,林地面積21667畝,人平2.8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3.3%,2011年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全鎮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產業化經營,常態化培訓、抱團式發展等舉措,先後創辦了石陂村源口200畝生態葡萄園基地、上橋500畝花卉苗木基地,聯戶成片種植高山油茶2500餘畝,並以良種推廣、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環節為農戶提供全程服務,不斷提升農民對接市場、抵禦風險的能力,促進了資源的有效整合,拓寬了銷售市場,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日新月異的城區。新井岡山市組建以來,龍市人民齊心協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努力克服縣城搬遷、土地閒置、人氣銳減等諸多客觀因素,攻堅克難,敢於創新,勇於開拓,先後對朱毛會師廣場、井岡山會師紀念碑進行了全面修繕,對城區會師路、解放路、建軍路進行了改善;新建了龍江大橋、源口大橋、並對會師橋進行了擴建;對會師大道、沿江路等路段進行了亮化、綠化、美化,並在城區各主要幹道種植各類樹木,使城區面貌有了一個較大的改觀。

區位交通

龍市,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小山鎮,位於井岡山北麓的莽莽叢林之中。鎮境四面群山起伏,中間河谷盆地,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素有「駝嶺峙其西,龍江貫其中」之稱。境內最高峰海拔392米,河流以龍江為主,自南蜿蜒入鎮,至竹下納古田水,至相公廟納睦村水,轉向北流,至大江邊匯合東源水,入古城鎮境內。鎮政府駐地「握交通湖南之樞紐」,炎寧、井寧、永寧3條公路均在鎮內會合,距井岡山市50公里,吉安市159公里,南昌市376公里。井睦高速公路和吉衡鐵路貫穿境內。建有寧岡汽車站,龍市火車站(縣級客運站),龍市高速收費站。寧岡汽車站每天有發往省內南昌、吉安、贛州、永新和省外深圳、長沙、株洲、炎陵、茶陵等地的班次,井岡山市內有發往新城區、茨坪、柏露、茅坪等鄉鎮的班次。龍市火車站位於原縣城東北兩公里處,屬縣級客運站。每天有七趟火車經停,可從龍市坐火車到達南昌、長沙、廣州、南寧、青島、合肥、哈爾濱、桂林、吉安、衡陽等全國各大城市。井睦高速在寧岡境內設有龍市和鵝嶺兩個出口,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的出行。2015年6月,龍市鎮還開通了首條公交路線,前期免費運營。

區劃人口

全鎮總面積30.57平方公里,轄3個居委會,4個村民委員會,57個村民小組,城鎮和農業人口雜居,常住人口23344人(2017年),除傣、回、苗3個少數民族外,均系漢族。

社會事業

全鎮各項基礎設施完備,電力供應充足,實現通訊、廣播和電視信號無隙覆蓋,320省道、井睦高速公路和衡茶吉(吉衡)鐵路貫穿境內,客貨兩運縣級火車站座落在城郊,交通便利,村通公路。龍市作為井岡山市的旅遊次中心和經濟重鎮,聘請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編制了《龍市鎮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使龍市的城鎮化率達到85%以上,人口達到5-6萬人,規劃建區面積達到6平方公里。同時,龍江河改造、商貿廣場、火車站站前廣場、商業街、垃圾處理場、城區自來水管網三期改造及槽水隴區域地質災害整治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實施,使群眾居住環境和城鎮面貌不斷改善。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全鎮現有醫院1所,衛生醫務人員123人,病床數150張。全鎮現有中小學校5所,教職員工334人,在校學生554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日益繁榮的社會各項事業,帶動了地方工業的發展,全鎮形成了陶瓷、石材加工、木材加工、土特產加工為主的工業群體,現有20餘家規模企業落戶工業園區,其中,陶瓷生產企業8家,彩印企業3家,陶瓷生產線23條,年產值4.5億元,年創稅利1億元,安排社會就業人員1.5萬餘人。旅遊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境內有10餘家賓招單位,床位475張,其中配有音響設備現代化的歌舞廳、酒吧,還有籃球、足球、排球、門球、乒乓球場等休閒項目,接待能力大為提高。如今的龍市、城鄉興旺昌盛、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龍市雖然域狹人少、區位偏僻,卻是一塊絢爛而輝煌的寶地。在鎮黨委、鎮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工業強鎮、農業富鎮、商貿活鎮、旅遊興鎮」的發展思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吉安市擴權強鎮試點鎮為契機,以「創建全省百強示範鎮,建設美麗幸福新龍市」為目標,提升競爭力、涵養軟實力,增強凝聚力,打造生態宜居城、紅色旅遊城、現代商貿城。在龍市的大地上,一曲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和諧樂章正在精彩演繹,一個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現代化城市,踏着時代的舞步,款款朝你我走來。1977年10月,為慶祝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五十周年,井岡山會師紀念碑而破土動工,1980年5月4日建成。碑高19.28米,碑座長5米,寬4米。它取意於1928年5月4日,紀念朱毛兩軍會師的日子,碑身正面用紅大理石鑲成,分別代表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和南昌起義部隊的兩面軍旗。前面頂端是中國共產黨徽標誌,表示兩支部隊在黨的領導下會師。碑座的兩邊刻有朱德同志紀念會師的詩篇。正面的碑文是經胡喬木審定後,由當年參加過井岡山會師的老紅軍戰士唐天際同志書寫。碑文高度概述了會師的經過和偉大的歷史意義。建立此碑,以永志紀念井岡山會師的偉大歷史功績。2008年10月7日下午,朱毛會師80周年紀念大會暨新會師廣場落成剪彩儀式在井岡山市龍市鎮舉行,井岡山市會師廣場新鑄了大型朱毛會師銅像,新銅像增強新會師紀念廣場紀念、教育、集會、休閒等多功能為一體,提升新會師廣場的文化內涵。

視頻

天空之城:隆昌市·龍市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