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橋老街(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橋老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五橋老街》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五橋老街

小隱於野,大隱於市,說的是閒逸灑脫不只在林泉野徑,更高層次的隱逸生活是繁華都市,那裡也會找到寧靜恬適,有獨善其身的心靈淨土。五橋老街就是這麼一個美麗的地方,橋畔垂楊下碧溪,日暖花香山鳥啼。

享譽重慶第二大城市的萬州城區,現在也只有五橋老街延續趕場了。自民國以降,每逢三六九,四面八方的人群匯入河邊巷道,以路為市,擺攤設點,摩肩擦背,人頭攢動,如滾滾流水,車輛難通行。抬豬牽羊的,捉雞拿鴨的,提魚抱兔的,挑菜擔果的,攜米帶蛋的,還有葉子煙、葵花籽、落花生、苞谷面、紅苕粉、洋芋乾等叫賣聲不絕於耳,甚至相親,亦湊熱鬧。可散場後,又恢復尋常市井,十分安謐。

萬川大道148號,試圖取消趕場習俗的五橋區政府住址,因為原萬縣市的體制調整反倒被撤銷,如今人去樓空。附近依然有繁衍不息的土著居民,守望着紮根逾百年的數棵黃葛樹,古木參天,林蔭蔽日,但老街里的篾匠、鐵匠、補鍋匠、修表匠、磨刀匠、剃頭匠、彈花匠、畫像師和爆米花、敲麻糖、捏泥人的師傅越來越少,他們延續傳統手藝,曾充滿人間煙火氣,散發溫暖而古樸的鄉土氣息,逐漸成為一代人的兒時記憶。不過,許多老鋪子尚在,那座三孔石拱橋仍橫跨五橋河,經受歷次狂風暴雨襲擊,即使特大洪災也沒衝垮。這便是五間橋,建於1930年,五橋由此得名。

我是首批過江幹部,遷居於此三十載了。儘管移民新城建設推進舊宅改造,現代文明替換歷史文化,城鎮碾壓鄉村的力度加大,五橋老街還是在瀕臨湮滅時代頑強生存下來。這獲益於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輻射作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僅農村而且城市也不再是夢了。

當地農民在演變為市民過程中也實現華麗轉身。他們興辦打字複印、餐飲住宿、歌舞娛樂、商貿物流、汽配維修等行業,有的還承包土地,經營果園和魚塘,搞種養加與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在金山銀海里輕鬆賺了個盆滿缽溢。如某電腦店的老闆最初即是泥腿子,打印過我當秘書時加班撰寫的材料。兒子接班後,添置裝備,保障質量,穩求信譽,顧客盈門,竟發家致富。

五橋老街民風淳樸,鄰里和睦,早晚吃飯,喜歡聚談街頭巷尾。今年盛夏,夕陽斜照河岸隨風搖曳的麻柳樹枝葉,我漫步悠長、狹窄、鋥亮的石板路上,兩側門店林立,商品琳琅滿目。突然發現一堆新鮮粉黛李子,垂涎欲滴,男主人稱是自家產的清脆李,剛從山野採摘,價廉物美。我挑選一大口袋,準備冷藏冰箱內,打發酷暑。但忘帶現金,微信支付也超過本日交易,他講沒關係,改天現金或微信支付均可。我加他為好友,子夜轉賬成功,感謝他的信任,他秒回表情圖,抱拳說客氣了。

那晚,我還看見當街乘涼的,酣睡竹蓆,夜不閉戶。這是多年未有的場景,怎不好奇,懷念童年。須知此乃城區一隅,畢竟不是大山深處。然而,此般讓人放心,又是多麼愜意。家向靈魂,愛在旅途,我願為五橋老街點讚,心安人世間平淡之所。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