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耕織圖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五彩耕織圖瓶是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簡介
名稱:五彩耕織圖瓶
年份:清
類型:瓷器
規格:高46.5厘米,口徑12.3厘米,足徑13.2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窯口:景德鎮窯
關鍵詞:景德鎮窯
藏品鑑賞
五彩耕織圖瓶,清康熙,高46.5厘米,口徑12.3厘米,足徑13.2厘米。
瓶洗口、直頸、折肩、直腹、圈足,形似搗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稱「棒槌瓶」。瓶身彩繪4組紋飾。口部以綠彩墨線勾畫回紋一周。頸部繪通景山水人物紋。肩部繪梅花錦紋及4個開光,開光內繪琴棋書畫。瓶身以五彩繪養蠶、碓米兩組主題紋飾,每組繪6人於室外勞作,並題「舂碓」「分箔」及五言詩兩首。
舂碓圖題詩為:
娟娟月過牆,簌簌風吹葉。田家當此時,村舂響相答。
行聞炊玉香,會見流匙滑。更須水轉輪,地碓勞蹴踏。
分箔圖題詩則描寫了織布養蠶的勞動過程:
三眠三起余,飽葉蠶局從。眾多旋分箔,早晚磓滿屋。
郊原過新雨,桑拓添農綠。竹間快活吟,慚愧麥飽熟。
圖紋空間補以松柳及六月星辰等紋飾。足內青花雙圈,無款識。
康熙瓷器中反映農耕題材的紋飾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朝廷對農業的重視。此瓶紋樣即出自康熙時所繪的耕織圖中的兩個片斷,其情景描繪得真實生動,器物製作精緻,是康熙五彩器中一件寫實風格的藝術佳作。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