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國約而攻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國約而攻秦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保全一個城市可以用武力,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戰國時期的謀略家們就善於用智謀和三寸不爛之舌干出不小的事功來。

【原文】

五國約而攻秦,楚王為從長,不能傷秦,兵罷而留於成皋。魏順謂市丘君曰:「五國罷,必攻市丘,以償兵費。君資臣,臣請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魏順南見楚王曰:「王約五國而西伐秦,不能傷秦,天下且以是輕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交乎?」楚王曰:「奈何?」魏順曰:「天下罷,必攻市丘以償兵費。王令之勿攻市丘。五國重王,且聽王之言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然則王之輕重必明矣。」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

【譯文】

趙、楚、魏、燕、韓五國結盟進攻秦國,楚考烈王為盟主,但是沒能擊潰秦國,六國聯軍於是停戰,駐紮在成皋。魏順對市丘的長官說:「五國收兵之後必然會攻打市丘,以此來彌補軍費。您如果資助我,我願意替您阻止諸侯進攻市丘。」市丘的長官就說:「好吧。」於是派遣他到楚國去。 魏順南下拜見楚考烈王說:「大王邀集五國軍隊西攻秦國,卻無功而返,天下人將因此看輕大王而尊重秦國,那麼大王為什麼不測驗一下諸侯對您的態度呢?」楚王說:「如何辦呢?」魏順說:「此次戰爭停止之後,五國必然進攻市丘以補償戰爭中的損失。大王何不命令他們不要進攻市丘。五國如果尊重您,就會聽從命令,不進犯市丘;如果他們不尊重您,就會違背大王的命令而進攻市丘。這樣一來,大王聲威的輕重必然可以看得分明了。」楚王照此行動以測驗五國的態度,而市丘也就因此保住了。

【評析】

巧用計策,讓他人出力,為自己效勞。這看起來有點欺騙的味道,但實際上兩方面都沒有受到損失。楚考烈王測驗了各國的忠心,市丘的危機也輕鬆解除了。這種兩全其美的策略能說它是欺騙嗎?實際上聰明人就善於利用不同主體的利益差別,調遣安排,實現自己的如意算盤。[1]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2]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