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紀念愛國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四紀念愛國歌是我國第一首直接歌頌「五四」愛國運動的歌曲。1924年5月4日,「五四」運動5周年紀念日。當天,北京《晨報副鐫》第3版刊出這首《五四紀念愛國歌》簡譜歌曲,標註「趙國鈞作歌,蕭友梅制譜。」就在這一天,蕭友梅將其編成由管弦樂隊伴奏的合唱曲,在北京青年會國民音樂大會上親自指揮歌唱。
在中央音樂學院的校園裡,有一座由著名美術家劉開渠先生創作的半身銅像,那就是被稱為「中國現代音樂之父」的蕭友梅的雕塑。
蕭友梅是中國音樂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1884年1月出生於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父親是清末秀才,以塾師為生。蕭友梅自幼隨父學習古文,1889年又隨父移居澳門,學習英文和日文。孫中山於1892年在澳門開業行醫時,與蕭家相鄰;他們又是自小熟識的世交,所以過從甚密。蕭家近鄰有一葡萄牙神甫常在家裡彈奏風琴,這使蕭友梅頗受薰陶。1899年,蕭友梅考入廣州時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唱歌」也是正式課程之一。
中國第一位音樂博士
1901年,蕭友梅從時敏學堂畢業後自費去日本留學,在東京高等師範附屬中學學習之餘,又在東京帝國音樂學院選修鋼琴及聲樂,實現了他童年時代學習音樂的願望。
當時,蕭友梅是一位熱血青年,信仰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1906年,他經人介紹加入了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為了掩護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他把自己的寓所提供出來,供革命黨人作為秘密會議的地點。孫中山舉行會議時,蕭友梅常常帶着廖仲愷的孩子在屋外玩耍,實際上是在給開會的人放哨,一有動靜就可立即通知他們。
在長年的交往中,孫中山覺得蕭友梅是一位十分信得過的人,對他很器重。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任命蕭友梅為總統府秘書,從此他們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雖然已經從政,雖然與孫中山有着深厚的友誼,但蕭友梅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音樂。當他聽說有赴歐洲學習音樂的機會,就毅然辭掉了總統府的職務,於1913年奔赴德國學音樂,曾在萊比錫國立音樂學院學理論作曲。
1916年,他以長篇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獲哲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種學位的音樂家。
音樂教育的拓荒者
1920年3月,蕭友梅回到北京。他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早年的革命經歷及同國內政界高層人士的關係,要謀得一個薪位高的職務並不困難;但是他決定實現自己的理想,毅然選擇了開創音樂教育事業的艱苦道路。當時,音樂專業並不受重視,在高等學校里不過是附庸,有的與美術合在一起稱為圖音系,有的與體育合在一起稱為音體系,有的更是大雜燴稱為圖工操練。蕭友梅於1920年9月被聘為教育部編審員,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北師大前身)附設實驗小學主任。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很器重蕭友梅的為人和才能,蕭友梅也很贊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於是應邀擔任了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音樂講師兼該校音樂研究會導師。
蕭友梅聲譽日隆,吸引了許多學生來學習音樂。他還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管弦樂隊並親任指揮。這個樂隊的前身是清末民初海關稅務局的管弦樂隊,一共只有17個人。樂隊雖小,但從1922年底到1927年將近5年的時間,卻開過40餘次音樂會,演奏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音樂大師的作品,為北京群眾介紹了不少西方音樂藝術知識。
1920年9月,蕭友梅與楊仲子共同創辦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專修科,後經蕭建議分成兩個專科。1922年8月,經蕭友梅提議,北大音樂研究會改組為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以養成樂學人才為宗旨,一面傳習西洋音樂,一面保存中國古樂,發揚而光大之」。傳習所由校長蔡元培兼任所長,蕭友梅做教務主任負責實際工作。
1926年,蕭友梅又兼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的音樂系主任。蕭友梅十分重視由師生共同參與的、定期的音樂會。這些活動不僅大大豐富了當時北京的社會音樂活動,而且對中國新音樂文化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1927年6月,北洋軍閥的教育部以「有傷社會風化」、「浪費國家錢財」為由,下令停辦北京所有國立院校的音樂系科。蕭友梅苦心經營了5年的北大音樂傳習所也被迫解散。蕭友梅憤而辭職,隨蔡元培南下去尋求發展。[1]
創辦國立音樂院
1927年10月,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學院(後改為教育部)院長。經他力爭,政府通過了蕭友梅提出的關於創辦國立音樂院的計劃。這個中國第一所正規的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於同年秋在上海正式成立,並立即開始公開招生。蕭友梅最初任教務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同年12月被任命為代理院長,1928年9月被正式任命為院長。
1929年,國立音樂院改名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蕭友梅被任命為該校校長。他按照自己的理想盡力推進中國的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使國立音專成為具有相當規模和國際水準的中國最高音樂學府,為中國培養出不少優秀的音樂人才。這些人才中的大多數後來成為推動中國音樂事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蕭友梅憑藉自己淵博的學識和藝術才華,編撰了一大批音樂教材、論著,並創作有多種體裁的音樂作品。其中,著名的紅色歌曲就有:1928年,寫出了《國恥》等3首歌曲,是中國最早的抗日歌曲之一。1931年「九一八」之後,寫出了《從軍歌》,是我國第一批以救亡為題材的愛國歌曲之一。1922年寫出了《問》。「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悽惶的淚?」點明了「問」的主題是對於當時軍閥混戰,山河殘破的祖國深沉的憂慮。
1940年12月31日,因結核菌侵入腎臟,蕭友梅在上海體仁醫院病逝,享年56歲。人走了,他的歌曲作品還活着,他對中國音樂文化事業做出的卓絕貢獻將永遠為後人銘記。
《五四紀念愛國歌》歌詞
五四,五四!
愛國的血和淚,
酒遍亞東大陸地!
雄雞一唱天下白,
同聲擊賊賊膽悸!
愛國俱同心,
壯哉此日!
壯哉五四!
五四,五四!
自由的血和淚,
灑遍亞東大陸地!
為民眾而爭正義,
軍拼刀槍都不顧,
精神冠古今,
壯哉此日!
壯哉五四!
五四,五四!
真理的血和淚!
灑遍亞東大陸地!
掃蕩千古群魔毒,
文化革新應運起,
光大我國史,
壯哉此日!
壯哉五四!
五四,五四!
和平的血和淚,
灑遍亞東大陸地!
強權打破光明現,
老大古國見新氣,
國魂兮不死,
壯哉此日!
壯哉五四!==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