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味子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味子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五味子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或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Rehd.et Wils.的乾燥成熟果實。前者主產於北方,習稱北五味子;後者主產於南方,習稱南五味子。《新修本草》釋其名曰:「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五味俱也。」其子(果實)入藥,名五味子。

【藥材歷史考證】

五味子一藥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

《雷公炮炙論》云:「凡小顆皮皺泡者,有白撲鹽霜一重。其昧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本草經集注》云:「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過酸,其核並似豬腎。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

《新修本草》云:「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五味具也。……葉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櫻子。」

《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莖赤色,蔓生,花黃白。子生青熟紫,味甘者佳。八月采子,日干。」

《本草圖經》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尤多,而杭、越聞亦有。春初生苗,引赤蔓於高木,其長六七尺,葉尖圓似杏葉,三四月開黃白花,類小蓮花。七月成實,如豌豆許大,生青熟紅紫。……今有數種,大抵相近,而以味甘者為佳,八月采,陰乾用。」

《本草蒙荃》在五味子條下日:「南北各有所長,藏留切勿相混。風寒咳嗽南五味子為奇,虛損勞傷北五味子最妙。」

李時珍曰:「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色紅,北產者色黑。入滋補藥必用北產者乃良。」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五味子相符。自明代開始明確分出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並認為藥材品質以北五味子為佳。

【藥材顯微鑑定】

1.北五味子: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為l列方形或長方形表皮細胞,壁稍厚,外被角質層,散有油細胞;中果皮薄壁細胞10餘列,含澱粉粒,散有小形外韌型維管束;內果皮為1列小方形薄壁細胞。

種皮最外層為1列徑向延長的石細胞,壁厚,紋孔及孔溝細密;其下為數列類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石細胞,紋孔較大;石細胞層下為數列薄壁細胞,種脊部位有維管束;

油細胞層為1列長方形油細胞,含棕黃色揮髮油;再下為3~5列小形細胞;

種皮內表皮為1列小細胞,壁稍厚,胚乳細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粉末暗紫色。種皮表皮石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8~50微米,壁厚,孔溝極細密,胞腔內含深棕色物。種皮內層石細胞呈多角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約至83微米,壁稍厚,紋孔較大。

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連珠狀增厚,表面有角質線紋;表皮中散有油細胞。中果皮細胞皺縮,含暗棕色物,並含澱粉粒。

2.南五味子: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有角質線紋;油細胞呈類圓形,直徑約80微米。

種皮表皮石細胞長約50微米,直徑20~30微米,外側壁較內側壁厚,內含棕色至黑棕色物,壁孔及孔溝細小;種皮表皮下石細胞長圓形或類圓形,長徑50~120微米,短徑50~60微米,壁厚,壁孔及孔溝明顯。

【商品規格】

1.北五味 一等:乾貨。呈不規則球形或橢圓形。表面紫紅色或紅褐色,皺縮,肉厚,質柔潤。內有腎形種子1~2粒。果肉味酸,種子有香氣,味辛微苦。乾癟粒不超過2%。無枝梗、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黑紅、暗紅或淡紅色,肉較薄。乾癟粒不超過20%。 2.南五味 統貨:乾貨。呈球形或橢圓形。表面棕紅色或暗棕色,皺縮,肉薄。內有種子1粒。味酸、微苦辛。乾枯粒不超過10%。無枝梗、雜質、蟲蛀、霉變。

【生境分布】

五味子生于山坡雜木林下,常纏繞在其他植物上;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等省區。華中五味子生於向陽的空曠地及灌叢中,路旁和溪邊溝谷沿岸也常見;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摘,曬乾或蒸後曬乾,除去果梗及雜質。

【飲片炮製】

1.五味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醋五味子取淨五味子,照醋蒸法蒸至黑色。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

酸、甘,溫。歸肺經、心經、腎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內服:1.5~6克,水煎服。凡表邪未解,內有實熱,咳嗽初起,麻疹初發者均不宜用。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防壓。 [1]

【植物形態鑑定】

1.五味子:落葉木質藤本,長可達8m。莖枝紅棕色或灰黃色,皮孔明顯。枝在幼枝上互生,在老莖上則叢生於短枝,具腺點;葉柄細長,淡粉紅色;葉片薄,闊橢圓形、闊倒卵形至卵形,長5~11cm,寬3~7cm,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疏生有腺體的細齒,上面有光澤,無毛,下面脈上嫩時有短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單生或簇生於葉腋而下垂;花被片6~9,乳白色或粉紅色;雄花具雄蕊5,花葯無柄,花絲合生成短柱;雌花心皮17~40,分離,螺旋狀排列於花托上,子房倒梨形,受粉後花托逐漸伸長,結果時成長穗狀。漿果肉質,球形,直徑5~7mm,熟時深紅色;種子1~2,腎形,種皮光滑。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華中五味子與五味子植物主要區別特徵:枝條圓柱形;葉片橢圓形、倒卵狀橢圓形,通常最寬處在中部以上;花被片6,雄花具雄蕊10~15,花絲極短;雌花心皮30~50;種皮光滑或有皺紋。

【藥材性狀鑑定】

1.北五味子:呈不規則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mm。表面紅色、紫紅色或暗紅魚,皺縮,顯油潤,果肉柔軟,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種子1~2,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果肉氣微,味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辛、微苦。 2.南五昧子與北五味子主要區別特徵:粒較小,直徑4~6mm。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乾癟,皺縮,果肉常緊貼種子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