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十歲那年(楊恆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十歲那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五十歲那年》中國當代作家楊恆坡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五十歲那年

五十歲那年,是五年前。

五年前,我五十歲。五十歲的我,並沒有真正領悟兩句話的含義,五年以後,才漸漸明白。

第一句: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看到這句話,其實很早了,並且知道它的具體背景。衛國大夫蘧瑗,字伯玉,長孔子三十多歲,但二人關係極好,可謂「忘年交」。一天,蘧伯玉派使者慰問孔子,孔子問來人:「先生在家幹什麼呢?」使者回答:「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聽到這裡,孔子感慨地說:「還是你了解先生啊!」蘧伯玉每天都在反思自己前一天的不足,每年都在反思自己前一年的不足,所以《淮南子·原道訓》記載「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之非」,讚美蘧伯玉善於自省,善於改過。五十歲那年,我只顧感慨,感慨歲月如流,感慨人生易老,卻忘了《淮南子》里的這句話。一個人,有怎樣的境界,才會有如此通透的目光?一個人,有怎樣的胸懷,才能悅納不完美的自己,讓每一天都過得樂樂呵呵?難怪孔夫子和蘧伯玉關係那麼好,原來是惺惺相惜!遊覽曲阜孔廟,你會發現孔廟陪祀的一百五十九人中,蘧伯玉是第一個,牌位位於東廡首位。是呀,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既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在不斷的否定中,大浪淘沙,洗盡浮華,人越來越接近「大寫的人」。莊子說蘧伯玉「年六十而六十化」,蘧伯玉總是能做到「與時俱進」,這不正是不斷反省的結果?

幸好,在即將跨進五十六歲門檻的時候,我領悟了這句話,並且東施效顰,悟出「五十六而知五十五年之非」。我還會悟下去的,直到生命的終老。

第二句: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歲那年,對這句話我深有體會,白天,夜晚,吃飯,睡覺,尤其是在好友聚會的場合,一遍遍地念叨「五十而知天命」,似乎來上這麼一句,人立馬變得深沉起來,文化起來。後來才發現,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對孔夫子的這句話發生了誤解。通行的理解是:到了五十歲的年齡,人就懂得了天命,生活當中所有的成敗得失、榮辱高低都是命中注定,該有則有,沒有的就別強求了。這樣去理解孔夫子,當然也可能說得通。孔子一生坎坷,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十六歲喪母;中年以後顛沛流離,去宋國,去齊國,去王城洛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老年的孔子,又承受喪子之痛。人生的艱辛,孔子比別人嘗的多。但不要忘了公元前501年,孔子五十歲那年,他首次出仕。魯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首次實踐政治理想,就大獲全勝!接下來的日子很輝煌,由中都宰而司空,由司空而大司寇,由大司寇而行攝相事,但僅僅六年後,孔子就被迫「周遊列國」,重新回歸動盪。直到終老的前三年,七十歲、白髮蒼蒼的孔子才得以回到父母之邦,在魯國安靜地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三年。回顧一生,孔子深情地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在談到自己五十歲、說出「五十而知天命」的時候,孔夫子應該是神采飛揚的:五十歲那年,我懂得了什麼是天命!什麼是「天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五十歲那年的孔子,把然生命與文化生命合二為一。五十歲以前,孔子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任何一具血肉之軀一樣,要「食」,要「色」,要健康,當然也可能生病;五十歲以後,經過漫長的積累,經過血與火的淬鍊,經歷過太多的生活磨難,夫子的生命上達天道,與整個宇宙合而為一!人不可與草木同腐!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的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人,不是白白到這個世界來走一遭的!肉體總會湮滅,但精神可以永存。正如熊熊燃燒的火把:火把總會熄滅,但火種,要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如此,這個世界才不會陷入寒冷和黑暗。可以說,五十歲的孔子生命發生了質變,從有限走向永恆。我為自己五十歲那年的曲解而慚愧不已,也深刻理解了為什麼五十歲的孔子在任中都宰後那沖天的幹勁。雖然六年後孔子因為沒有分到國君派人送來的祭肉而出走,但誰又能說「知天命」之後的孔子沒有爆發出巨大的生命能量,為這個世界增添了幾許壯麗的色彩?五十歲以後的孔子,不再是那個肉身的孔子,而是變得如鋼似鐵,變成了巨人,行走在蒼茫天地間。五十歲的五年以後,我才真正懂得了「五十而知天命」的真正含義,禁不住面紅耳赤。同時,我感到了自己的強大,一掃頹廢與彷徨

我為五十歲時候的我感到慚愧,也為現在的我感到自豪。[1]

作者簡介

楊恆坡,山東濟寧人,1969年出生。1991年畢業於濟寧師專中文系,現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業餘喜愛寫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