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端上的滴水岩(陳巧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端上的滴水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雲端上的滴水岩》中國當代作家陳巧珠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雲端上的滴水岩

雲端之上的周寧縣,地處洞宮山脈南端,鷲峰山脈東麓,距離縣城不遠處有個滴水岩。這山與山共護,水與水互靈,養育一個雲端上的奇境。

那次我們的目的地就是滴水岩,車子沿着公路蛇行而上,打開車窗一股新清的空氣便湧進車廂,我貪婪地呼吸着,試圖將五臟 六腑的濁氣排出體外。放眼望去,窗外的景色真美,滿目皆綠,綠得流汁。偶爾經過的溪流潺潺流聲,帶來山野的親切問候。在炎炎夏日裡,與它們相遇,對於一路顛簸的我來說,不啻是一種貼心的問候與迷人的誘惑。碧藍碧藍的天空仿佛與這青山有全約定,點綴着潔白的雲朵,那些雲朵形態各異,輕盈飄渺,即便是細脈如絲,也縷縷清晰可辨,了了分明。我不禁仰着頭向上望,天空離得那得那麼近又那麼遠,抓不到的棉花糖,可聞到了糖果的清香。童年時代的夢就這樣被這景致招回,內心充滿着喜悅。喜從綠里浪來,從天上雲往,這一着,我身體輕如浮雲,便能踩着綠波緩緩飄向上空。此中俯瞰腳下的公路,成了一道黑色的練纏繞在山間。湖,就是那條練拖出的一面湖,清撤透亮,灑一抹陽光的便是波光粼粼。我借偶爾掠過的飛鳥翅翼,泛起幾陣漣漪,激起的水暈,一圈一圈在湖面不斷擴大,把喜愛之情投入,直至波紋消失為止。就在這可人的人工湖的北側的山腰上橫臥着一塊巨大的岩石,這就是載入《辭海》「八閩首景」的滴水岩了。

遠遠望去,堅硬的岩石稜角分明,似刀削斧鑿,它們在這裡橫臥了幾億年,甚至是更為久遠的時光,天雲變幻,滄海成桑田,它們終究如如不動,我不禁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賜予人們如此絕妙的景觀。沿着石階緩緩而上,兩旁的草木葳葳蕤蕤,樹葉綠得油光潤澤,其間有淡黃色的嫩葉新長出,葉片將發未發之際,上面鋪着一層薄薄的絨毛,見此情景,我不禁探出腦袋,嘟着嘴,想吹走那一層細細的絨毛,同行的朋友見了我的樣子不禁啞然失笑,是的,草木枯榮自有時,萬物從容皆自得,着什麼急呢?我不禁放慢、再放慢了腳步。

去的時候,當地的人說近期滴水岩的水枯竭了,不禁讓我感到深深的遺憾,然而湊巧的是,臨近滴水岩時,竟然下起了一場濛濛細雨,不一會兒的時間,積聚在岩石上的雨水,便順着岩石高高跌落而下,飛珠濺玉,在洞窟前形成一道水簾,「岩水成珠,化雨成霧」的奇觀就在我的眼前呈現。我沒有打開傘,站在洞前,承接着天外而來甘露的恩澤,為我洗去塵埃。抬頭就見到不遠處一塊匾額:「觀音閣」三字赫然在目,一種莊嚴與慈悲在身體中冉冉升起,仿佛這石階成了一條鋪滿光芒的路,一層一層向着雲端而上,於是我微閉着眼,停住了所有的思緒,放下了一切,將喧囂擋在了心門之外,在此,人與白雲同棲。

一陣斜橫細雨在天光的照射中,色彩斑斕,穿過水簾,佇立洞口,見左側懸崖峭壁上有石崖摩刻,年代久遠,在雨水的沖刷下,字跡已無從辨認,下方掛着一塊牌子,上面有着滴水岩獅子洞的詳細介紹。滴水岩早在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就被奉為佛地,至今有千餘年,幾經火災後又重建。也許世事本就如此變動不居,上下無常,滴水岩獅子洞幾經涅磐帶來的斑駁殘缺和不復鮮艷的顏色,讓人感到時光的飛逝。雖然曾經的痕跡已消逝無法復原,但是不變的是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滴水岩的神奇之處更在於上方並沒有山泉溪流,而滴水岩的水卻長年不間斷地,即便就是久旱也從來不中斷,這就是菩薩顯靈普降甘露嗎?或是因為這裡氣候潮濕,岩石裂隙在雨季吸收雨水並儲存而導致?我壓抑不住的好奇心,細細打探其中因緣。

相傳,當地村民多以織草蓆為生,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仕本一村民上山拔席草,從山巔跌落至山腰一塊大岩石上卻毫髮未損,便知是觀世音菩薩尋聲救難,劫後餘生,驚喜之中四處張望,發現了一個大岩洞,便奔走相告,故此滴水岩又名顯聖岩。十方信眾悉發菩提心,在洞內修鑿佛龕,雕塑佛像,闢為佛地,此後獅子洞終年香火不斷。

踏進洞內就見諸佛菩薩莊嚴端坐於上,慈眼視眾生。洞窟四周鑲嵌有「天然勝境」、「岩洞奇觀」、「法海長涵」、「福地祥雲」四個題匾,經幡垂掛,煙火繚繞,佛燈長明,神秘而莊重。抬頭看到洞頂木製結構的斗拱支承於立柱與橫樑處,斗呈北斗七星狀,拱呈農耕犁狀,層層疊疊,相互吻合,卻又留有餘地,呈八角藻井盤旋而上,不斷向外延伸,顯得莊嚴與古樸。以洞窟為寶殿,渾然天成,其福勝彼百千萬億,整個建築物將天時、地利與人和如此完美的結合。

石洞前下方內側還有個小洞,洞內中有一汪泉水,泉水清澈甘洌,冬不枯夏不盈,一直保持着同一水平,實為神奇,洞窟內光線微幽,在日光稀薄的天空下看飛檐布下的陰影,那光芒收斂隱約,如佛光的普照卻不耀眼。身後的樹影,碎影悄無聲息地投到岩石上,那影子隨着風在跳躍。

連綿的山,睡臥如佛,白雲是天空的精靈,滴水是岩石的精靈,岩石是大地的精靈,儘管它們對於周圍似乎漫不經心,可處處都隱透着禪意。見這一切,我寫下:清山綠水不負卿,岩藏菩提覺古今。記下了這一勝景。 [1]

作者簡介

陳巧珠,作家,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