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上的天路(鄭凡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雲端上的天路》是中國當代作家鄭凡濤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雲端上的天路
蒼莽巍峨的秦嶺中有一座名叫「五道梁」的山嶺。它是子午峪和抱龍峪的分水嶺,北起小五台山,南至尖山頂,連綿起伏十幾公里。因為其間共有五個高低起伏的高台,故得名「五道梁」。嶺脊上有路貫通頭尾,被人們稱為「雲端上的天路」。
五道梁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是西安市驢友圈內網紅的打卡地。驢友們稱讚它是春看山花,夏避酷暑,秋賞紅葉,冬踏白雪的大美之地。可以說是百走不厭,百看不煩。
適逢小滿時節,我們步行進入子午峪口,大約二十分鐘後向東跨過子午溪水,沿着不足兩尺的蜿蜒曲折山路向小五台山攀登。此時已經是上午九點半了,太陽變得熱情起來了。沿途路上,滿坡綠樹青草鮮花。綠樹多是黃櫨,還有少數的松樹、槐樹和櫟樹,個個生機盎然。胡枝子紫粉色的花朵小巧素雅,清新脫俗;小黃馨黃色的花朵形似喇叭,花開五瓣,顏色鮮艷,在陽光下閃着金光;白鵑梅一簇一簇地散落在山坡上,潔白如雪。輕風一吹,滿山花香,沁人口鼻。伴隨着山坡樹林裡不知名的鳥兒嘰嘰喳喳的鳴叫聲,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什麼是「鳥語花香」。
攀登了大概有二十分鐘,腳下的小路忽然沒了。抬頭向上看去,只見眼前的陡坡上是一片蒼翠的松樹林。前面的遊人腳蹬手抓着一棵棵碗口粗的松樹,在林間地面上奮力向上爬行。我們也毫不示弱,學着他們的樣子手腳並用向上爬去。
攀爬之時發現那一棵棵松樹主幹向上的那一側油光鋥亮,手掌抓住後毫無粗糙之感,反而有些光滑。心中便感嘆也不知有多少人從這裡爬行過。
大約過了五分鐘左右穿過了這片松樹林。起身擦去額頭上的汗水,回頭向下望去,看到三十多米長的陡坡上,七八個遊人在林間艱難地爬行着。感慨之餘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我們今天真是『爬山』來了!」
再往上走,山路變得蜿蜒陡峭起來了。山路攀登的艱難加上太陽高照,我們感到又熱又累,個個大汗淋漓。剛想歇息一下,忽然聽見前面的遊人驚呼一聲:「看,馬上到頂了!」
我們連忙抬頭望去,只見萬般蔥綠當中,一座紅磚青瓦的廟宇高高聳立在山頂。卓然獨立的它像是山頂在向我們揮手召喚。於是,我們不顧悶熱和疲憊,相互鼓勵着加快步伐一鼓作氣登上了山頂。
到達寺廟腳下時,發現有一個天然的石生涵洞正對上山的小路。陣陣山風穿過涵洞,迎面而來,讓人遍體涼爽,一路的悶熱和疲憊瞬間便化作烏有了。如此奇妙的地形,讓我們感到十分驚奇,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神奇。
由涵洞左面轉彎,沿着大塊青石砌成的台階,登上了涵洞頂面的小平台。以天然涵洞為界,西邊依次是白衣殿、五大菩薩殿、文殊寺,東邊是南峰禪寺、彌勒寺。五座寺廟高居海拔1000米的山頂之上,依着山勢高低,櫛比而建,甚是壯觀。尤其是南峰禪寺前的那一座石山門,居高孤立於石階中央,古樸滄桑又氣宇軒昂,是小五台山標誌性的建築。每座寺廟均有僧人居住,而且香火經年不斷,是眾多善男信女的心中聖地。
佇立在平台之上,向北眺望,藍天白雲之下,平疇千里,城市與鄉村盡在眼底。向南遠觀,雲霧繚繞之中,山巒連綿不絕,不知盡頭。平原與山脈,凡塵與佛門似乎就以這裡為界了。
離開小五台山,向南前行。沿途樹木茂盛,倒也幽靜。太陽雖然熱情似火,但由於海拔高達1000米以上,因此涼風習習,全然沒有剛才登山時的那種悶熱,心緒也平靜了許多。不足兩米寬的小路起伏不大,還算平緩。再仔細看去,發現路兩邊竟是陡峭的山坡。我們頓時有種居高臨下,行走在刀背上的感覺。驚訝之餘又慶幸多虧山樑兩邊的樹木茂密,擋住了視線,不然如此險惡的小路,走起來還真是膽戰心驚!
忽然看見一老者迎面悠然而來。他肩挑兩隻透明大塑料袋,裡面全是飲料瓶之類的生活垃圾。他笑着叮嚀我們:「游山看景,不要亂扔垃圾哦!」我們這才明白他是秦嶺拾荒人,便對他肅然起敬,連忙應道:「沒問題,我們一定把自己的垃圾帶下山!」我們愛秦嶺的美,但秦嶺的美需要我們每一個登山人真心地呵護。
告別老者,走了不到一分鐘便走進了一大片槐樹林,一股涼意很快就傳遍了全身,徹底感覺不到熱了,心也更加恬靜了。
那些早已凋零的槐花在林間鋪了厚厚一層,踩上去沙沙作響。站在林間,仰望頭頂,刺眼的陽光被這些槐樹茂密的枝葉遮得嚴嚴實實,只能透過枝葉的縫隙,零零散散地照進來。那疏零的光線猶如一根根金色的細線,穿梭在天地之間。想來在不久的以前,這裡的槐花一定是滿樹玉珠,香氣濃郁。遐想之餘只恨自己來晚了。
穿過槐樹林,山路基本沒什麼坡度,但是越來越窄了,不足一米寬。許多地方甚至不足一尺,只能容一人通過。這時,路的兩邊沒有了高大樹木,取而代之的是兩米多高的槲樹、黃櫨、野生玉蘭樹和灌木叢。灌木叢中茂盛的莢蒾花開白色,散發着濃郁的香味;野薔薇這兒一株,那兒一株,一會兒粉色,一會兒紅色,就像是頑皮的孩子和人捉迷藏,你不知道他會從哪兒冒出來。
如此茂密、幽靜、平緩的山路,讓人忘卻了這是行走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樑脊頂,恍然間以為是在平原上的林間小道。此刻的我們只聞花香,不問流年,徹底放飛了自我,忘情地高聲縱歌,引得前後遊人爭相呼應。一時間,藍天白雲之下,崇山峻岭之巔,歌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想來,當年蘇東坡突發少年輕狂,左手牽黃犬,右手臂蒼鷹,千騎卷平岡的心情也不過如此吧?
行走了大概半個多小時後,山路又變得陡峭起來。聽前面的驢友說馬上要到達二道梁了。這時,路兩邊的樹木稀疏多了,我們的視野也一下子開闊起來了。只見遠山青黛,連綿不斷。雲霧繚繞之中,群山如龍,氣吞萬里河山。
向左近看,抱龍峪內山路彎彎,山民的房屋沿路依山伴水而建;向右近看,子午峪內溪水如絲,兩岸鬱鬱蔥蔥;向南近看,山路如帶,蜿蜒飄向雲中;回首北望,來時路盡掩翠綠之間,神龍不見尾。
這遠也是景,近也是景,左也是景,右也是景,前也是景,後也是景,景景如畫,盡顯秦嶺秀色。
迷醉的我腳踏着這雲端上的天路,欣欣然登上二道梁的最高處,站在那塊孤零零的巨大青石之上,擺幾個酷酷的造型,展現山高人為峰的氣勢。驀然,我回到了二十多歲時的青蔥歲月。
大自然就是如此:你越是接近它、了解它,你就會越發喜歡它。你喜歡它、愛護它,它也會給你帶來快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就是這個樣子吧?
過了二道梁,山路又變得平緩起來,但還是那樣的狹窄。最讓人驚喜的是這一段路的兩邊主要樹木竟然是茂密的毛櫻桃。這個時候正是毛櫻桃成熟的季節。密密的枝頭掛滿了密密的紅櫻桃,它們身邊鮮艷的野薔薇、白鵑梅、莢蒾花一下子都成了配角。
驚喜的遊人一邊欣賞着這難得的美景,一邊貪婪地摘食成熟的櫻桃。那只有花生米粒大小的櫻桃,像是一顆顆晶瑩的紅瑪瑙。放進嘴中,牙齒上下輕叩,皮破汁流,一股酸甜的味道一下子就瀰漫了口腔。
不到一會兒,這一段山路就擠滿了貪吃的遊人。有人就擔心地喊叫着不能擁擠,以免發生意外。大家雖有不舍,但聯想起前幾天有人從這山樑上不慎墜入深溝的事情來,還是很自覺地離開了。
告別那片紅紅的櫻桃樹走了大概二十多分鐘,遇上了一片青青的箭竹。兩米多高的箭竹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山樑兩邊的土坡上,連綿一百多米。陣陣山風吹來,萬竿搖擺,沙沙作響,散發出無盡的詩意,讓我不知不覺地低聲輕吟起來:「白花搖風影,青節動龍文......」
慢慢地穿過這幽幽的竹林,轉過兩個大彎,一座青翠的高台便聳立在眼前了。朋友說這就是三道梁了。
三道梁因頂部平坦如台,故又叫圓燈台。台上平地用箭竹做牆,遍植槐樹,綠草如茵。茂密的槐樹林中間建有一座涼亭,取名「觀亭」。這高台呈現出一派超然世外的氣度,讓人感到悠閒雅致。
不但亭中遊人已經坐滿,就連亭外也有十幾個遊人席地而坐在此休息打尖。高台之上歡歌笑語,甚是熱鬧。我們在亭外的樹蔭下尋得一處空地,也席地而坐休息打尖。談笑間說起這一路走來,遇樹逢花嘗果,看山望雲聽風,真是好不愜意!
由圓燈台再往前通往尖山頂的道路,不但路況複雜,而且艱險無比,不是經驗豐富的資深驢友不敢冒險前往。像我們這樣的菜鳥只能在休息過後,由此向右下山,穿過左臂峪,重回子午峪,踏上返程。
養足精神,走下圓燈台,沿着蜿蜒小路向西進入左臂峪。依依不捨地回頭向上望去,只見那青翠的圓燈台高高地佇立着,散發出無盡的綠意。雖然聽見台上人聲鼎沸,卻看不見一個人影。李白身居高處感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而圓燈台上的那些人卻肆無忌憚地喧囂着。不過,我知道,他們和我一樣,走在這雲端的天路上,就把自己當作天上人了。
傳言左臂峪是終南山隱居者的天堂,那就讓我們帶着天路上的裊裊仙氣,向下到幽谷里尋訪那些神秘的隱者,看看他們是否因為久居天路之下,也有了仙氣。
此時,西移的太陽把它那一縷縷金色的光線無孔不入地射進這幽谷的密林之中,地面上那些嫩綠的青草泛着亮光。恍然間,我看見王維散發拄杖迎面飄然而來,高聲吟唱着:「空山不見人,只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我好奇地迎上前去,笑着問他是否也要去漫步那雲端上的天路...... [1]
作者簡介
鄭凡濤,陝西咸陽人,西安某國企從事管理工作。作品發表於《當代兵團》雜誌和《文學陝軍》《冬歌文苑》《短文學》等文學網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