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我校廣大教師和研究人員的辛勤努力,我校民族研究成果豐碩,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為了進一步加強民族研究工作,經2006年4月11日第七次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成立雲南民族大學[1]民族研究中心,聘請我國著名民族學家汪寧生教授為顧問,馬麗娟副校長擔任該中心主任。恢復出版《民族學報》,每年出版 1-2期,編輯部設民族研究中心。
會議還決定: 成立民族研究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汪寧生,副主任為甄朝黨、馬麗娟。民族研究中心及成果出版物所需經費每年列入學校經費預算。 2006年5月18日雲南民族大學舉行民族研究首席科學家聘任儀式,馬麗娟副校長主持會議,省民委副主任木楨出席會議並講話,校長甄朝黨作了題為《大力加強民族研究, 促進學科發展和民族文化大省建設》的報告,並向汪教授頒發了聘書。 本中心將不定期發布最新的民族研究學術信息,暫命名為 「學術動態」 ,主要介紹 1)會議信息;2)新近出版的民族研究方面有影響的論著[2];3)本校民族研究方面的成果;4)與民族研究有關的重大活動。
民族
民族是指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與其他人群有所區別的群體。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用來表達類似「民族」概念的語詞,為數不下數十種,既有「民」、「族」、「種」、「部」、「類」等單音詞,也有「民人」、「種人」、「民群」、「民種」、「部族」、「部人」、「族類」等雙音詞,獨獨未見「民」「族」二字連綴並用成詞者。(韓錦春、李毅夫,1984:36)已知漢語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詞者,見諸1837年西洋傳教士編纂之《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所刊《喬舒亞降迦南國》一文。(方維規,2002:2)茲後王韜與康有為所編《強學報》中,分別都曾使用過這個詞彙。(彭英明,1985:8-9)不過,「民族」一詞在中國之廣泛流傳,則是遲至20世紀初期之事,而此時一般所使用者,卻與上述的語言先例略無瓜葛,而是借自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知識分子拼湊「民」、「族」二字,以對譯西文Nation一詞所成的漢語新詞。易言之,吾人今日習用之「民族」一詞,實為一翻譯名詞,也是19、20世紀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系統間跨語際(Translingual)文化實踐的特殊產物。
視頻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12大民族大學,特色各不同 ,搜狐,2016-09-30
- ↑ 什麼是論著文章 ,搜狐,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