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是雲南民族大學1956年建校初期最早成立的教學部門之一,也是學校最具特色和底蘊的院系,是雲南民族大學重點建設的特區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是雲南省高校中唯一一個本碩博齊備的教學科研院系,同時也是全國高校中開設少數民族語種專業最多的學院,包含漢、彝、哈尼、白、傣、壯、苗、傈僳、拉祜、佤、納西、景頗、藏14個民族,13個語言文學方向。
學科專業
目前學院有兩個本科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編輯出版學。四個碩士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出版學。一個博士點招生方向:民族語言與文化。
學院知名語言學家、教授有:陳相木、王敬騮、蓋興之、陳錫周、楊光遠等。目前有教職工47人,包括專任教師32人。其中教授10人,占專任教師的31.3%,副教授14人,占43.8%,講師10人,占31.3%,博士27人,占全院教職工的57.4%,博士生導師[1]6人,碩士生導師21人。「雲嶺名師」3人,省突出貢獻專家1人,享受省政府津貼1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人。學院這支由14個民族組成師資隊伍,2008年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09年獲批雲南省「省級教學團隊」,2017年被評為雲南省「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教學成果
近年來學院不斷推進特色專業、精品課程精品教材、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先後被評為 「省級教學團隊」「省級精品課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B類高峰學科」。教改項目2009年2017年兩次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16年獲批建立「國家民委雙語人才培養基地」。2017年經學校批准成立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獻與跨境民族語言研究院」。五年來學院獲央財、省財專項資金1500餘萬元,建成了「民族語言重點實驗室」「民族語言文化資源庫」「雲南民族文字博物館」等國內高校一流的語言與文化大數據中心。學院圖書室藏書2萬餘冊,包括大量珍貴的民族古籍文獻。
學術交流
學院科研涉及漢藏、南亞語系,藏緬、壯侗、苗瑤、孟高棉、漢語語族的40餘種語言文字以及相關的文學、文獻、文化等方面,主要包括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古籍文獻研究,少數民族語言應用研究,跨境民族語言文學研究等,部分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學院近年來獲得國家級項目近30項,省部級項目40餘項,科研經費1000餘萬,其中國家社科基金26項,重大項目3項,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教材論著130餘部(其中高校民漢雙語教材40餘部),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10餘項,成功舉辦「第34屆國際漢藏語言及語言學會議」「第三屆語言瀕危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十次全國少數民族漢語教育學術研討會」「第一屆民族文學繁榮發展與文化多樣性高層論壇」、「第九屆演化語言學國際研討會」「第九屆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高層次學術會議,在學界引起廣泛反響。學院長期以來與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以及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泰國、斯里蘭卡、老撾、及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着學術交流關係。
人才培養
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1245人,碩士研究生131人。從1956年「民語部」成立至今,學院已走過64年的光輝歷程。長期以來學院以「培養民漢雙語兼通的專業人才」為目標,學院先後為民族邊疆地區培養雙語專門人才10000餘人。學院為民族地區培養大批雙語師資、雙語法官和雙語科技、雙語翻譯、民族語播音、民族文字出版編輯、民族語影視配音等人才,發揮其民漢兼通的優勢,挖掘、整理、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已成為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語言文學專門人才的搖籃,造就了本民族的第一個大學生、第一個碩士、博士,第一個教授、作家。他們熱愛家鄉,熱愛民族文化,懂得民族語言,是民族地區「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的人才。據不完全統計,歷屆畢業生中,已成長為地、廳級領導的有10餘人,具有高級職稱[2]的專家學者和縣處級幹部300餘人。學院目前正努力建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力爭發展為國內外具有鮮明辦學特色和雄厚辦學實力的民族語言文學教學科研基地。
視頻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博士生導師一定是博士學歷嗎? ,搜狐,2019-02-11
- ↑ 評高級職稱需要什麼條件?哪些機構可以評職稱?,搜狐,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