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中行書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于敏中行書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卷是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簡介
名稱:于敏中行書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卷
年份:清
類型:法書
規格:縱28.7厘米,橫688.2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作者:乾隆
藏品鑑賞
于敏中行書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卷,清乾隆,紙本,行書,縱28.7厘米,橫688.2厘米。 卷前有乾隆皇帝行書「俾還舊觀」四字、及題記一則,于敏中自題一則,鈐印61方。曾經乾隆、嘉慶內府收藏。 于敏中擅長書法,尤工楷書和行書,其書法風格乃是透過學習趙孟頫與董其昌而上溯至二王,是幾位經常為乾隆皇帝捉刀的大臣之一,曾負責為皇帝擬定詔書。《戲鴻堂法帖》所刻柳公權蘭亭詩多有闕筆不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命于敏中就刻本漫漶闕劃處,因其偏旁補成全字,並仿董其昌臨本(蘭亭八柱之七)書之,原刻本及董書所無之闕字、闕句,則仍按其舊。目的是既要重新摹刻上石,又要保留原來的書法風貌,「俾還舊觀」。本幅正是于敏中奉敕摹補柳公權書蘭亭詩闕筆卷。其原詩用較大字書寫,遇有某首詩有補闕的字、原刻的別字、錯字,詩後則小字註明,如:王彬之四言詩「丹崖竦立,葩藻映林,淥水揚波,載浮載沉」後註:按此詩崖字、揚字原刻有闕筆今補;王羲之五言詩「……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後註:按此詩「功」字原刻作「切」,今從董臨本改。有的地方,董臨本沒有的或闕損嚴重的,于敏中就其具體情況,也有補添上的。如:在郗曇、虞悅、孫嗣的三首五言詩後,註:按郗曇、虞悅、孫嗣三詩董臨本所無,而原刻有之,今仍為臨補;王徽之五言詩「先師有冥藏,安用羈世羅,未若保沖真,齊契箕山河」後註:後闕二句,董臨本無,而原刻有之,亦為臨補……。由於是皇帝之命,不敢草率行事,書寫起來格外仔細認真,結字嚴整,布白均勻,墨之濃淡恰到好處。但是三十七首詩中,也同樣與內府鈎填本一樣缺少王渙之五言詩最後一句「玄契齊古今」,除此之外,它呈現出的是蘭亭詩墨跡的全貌。 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為第六。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1]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2]
參考文獻
- ↑ 故宮博物院將在北部新建北院區 已公布5份設計方案,觀察者網,2016-10-25
- ↑ 故宮安保設施已14年沒有升級. 鳳凰網. 2012-08-25.